我的神交Mrs陈

雨韵兰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俗话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不知从何时起,我与Mrs陈的交往,竟到了可欲不可求的境界。这是二十多年前初识她时、亦或是近十年前我们共同的好友杨去世时我想不到的。从好友到知己,升华或许是在2017年壶口瀑布那一次引吭高歌时,或许是在2018年张家界冰雪世界的苦中求乐地,或许是在2021年乡间小诊所那一次深夜长谈中,总之我们的关系和以前不一样了,从相处舒服到有了灵魂共鸣。这种感觉让我理解了伯牙遇到钟子期时的喜悦,理解了王阳明新婚之夜与道长在道观里一夜长谈的痴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陈、杨还有我是曾经的铁三角,因同在一个科室而结缘。我先入局,然后是杨,最后是陈。陈比杨大两个月,我比她俩长五岁。陈是个脑洞大开、满脑子奇奇怪怪想法的人,杨则活力四射。我们因共同参加单位的活动而拉近了距离,成为玩得来的伙伴。一起写愚人节信签玩整蛊,一起排练舞蹈,一起演荒诞小品,有年少无知一起摸爬滚打似的交情。意想不到的是,杨在2013年因病不幸离世,这也成为我和陈生命中永远的遗憾和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最初是陈、杨和我三人共处的时候多,在一起很快乐。后来陈工作调转,结了婚生了子,相处的时间少了。再后来杨走了,我才开始和陈单独相处。我们都十分喜欢旅行。2017年跟随陈游学西安,应该是拉近距离的一次友情之旅,彼此感觉十分默契和舒服。从那时起,我俩就约定要结成旅伴,每年至少旅行一次。2019年正月初二我们一起去了湖南,整个过程的阴冷寒凉、张家界的冰阑雪树,印象极为深刻。再后来的旅行计划都因疫情搁浅了,但盼望始终存在。本来今年计划要去西藏,因云南发生了疫情,而调整为内蒙古大草原,旅行社和行程都预订好了,连拍照的蒙古服都准备好了(陈时常参加演出,蒙古服用得上,我就配合她买了一套),决定八月初启程,谁想到又因为沈阳出现疫情而不得不放弃。前不久我俩拍了一套闺蜜照,让封存的蒙古服有了出镜的机会。大草原没去成,陈的心又飘飘然开始憧憬另一个地方——敦煌,她买了樊锦诗的《此心归处是敦煌》寄给我,我以每天四十页的速度读完,又转给她。有一个好的伙伴,在人生的旅途中这样陪伴着、计划着、憧憬着,难道不是一种荣幸和幸福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亲密同框于沈阳桃仙机场(2017.0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拥抱母亲河——壶口瀑布留念(2017.0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同游大雁塔、华清池、华山(2017.0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因为这套蒙古服才有了拍一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闺蜜照”的想法(2021.1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樊锦诗的《此心归处是敦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写这篇文章,我就在想,陈身上是什么特质吸引了我,又是什么让我觉得舒服自在,还有什么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场存在,这个场不同于物理学的电磁场,但却共同遵循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说“同类相吸”,当你有了一个思想,便会吸引同类的思想过来。思想是具有磁性的,并且有着某种频率。当你思考时,那些思想就发送到宇宙中,然后吸引所有相同频率的同类事物。我与陈的交往,应该就是吸引力法则作用的结果,由最初的低频逐渐进阶到高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表面上看,我与Mrs陈的性格大相径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陈是快乐的创造者,即使经历波折,也从未改变她乐观向上的心态,无论在哪里,她都是带给大家快乐的那个人。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她是最放得开自己的人。大家都知道演员入门的第一课是解放天性,就是打碎尊严和包裹自己的壳,模仿猪啊、狗啊、蛇啊等各种动物,其理念是让演员放下自我,改变木偶式、程式化的刻板表演,使表演者与角色共情更加自然深刻,同时也帮助表演者挣脱了束缚的枷锁,促使其通过表演释放自我。在我看来,陈是一个自解天性的人,有这种认识还是今年夏天,陈组织孩子小学同学家长来游玩,我以她好友的身份前往看望,晚上大家一起唱歌,陈旁若无人地翩翩起舞,花样百出,逗得大伙笑得前仰后合的,她也乐在其中。像这种放下矜持逗大伙开心的举动,我这辈子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与其说陈自解天性,不如说她从来就没有给自己戴过成人的套子。这让我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想要唤醒人们的意识,不想看到封建专制扼杀了人们本性中美好的一面。与此不同,我们成长到一定年龄,不自觉地就给自己戴上了成人的套子,丧失了孩童的纯真。记不得是哪位哲人说过,人最好的成长过程,是从孩童到成人,再到孩童,意思是人成长到一定阶段,会放下世间的繁琐冗杂,重新回归简单自然的天性。正如宋代著名禅师青原惟信说过一段有趣的话,常被历代哲学家和艺术家引用——“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舞动的快乐(2021.12)</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如果从未给自己戴过成人的套子,那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辈子长不大。文章开头时说,陈满脑子天马行空、奇奇怪怪的想法,她早年的做事风格也是如此,与她的年龄不甚相符,给人的感觉有点不靠谱(这样说自己的好友有揭老底之嫌,哈哈,不过以她的胸襟和气度,我确定她不会在意)。另一种呢,是直接跨过了戴套子又摘套子的过程,心智也成熟了,却从未丧失过童真。这就难得了,陈属于这一种,成为少数中的一个。这一点恐怕连她的父亲也没想到。前几日聊起她的原生家庭和父亲(她的母亲两年前去逝了,父亲是我们单位退了休的老工会主席,我很熟悉),她说她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七十多岁了还那么想不开,一门儿心思地攒钱。我说:“应该是放心不下你吧(她是独生女)。”我猜想她父亲并没有完全看懂自己女儿,对她可能还保有以前的印象,不知道女儿已经完全能够独立于世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确切地说,陈的成长源于近十年的生活砺炼——母亲心脑血管疾病缠身十年需要人贴身照顾,自己的小家庭的诸多事宜,以及工作上的纷繁芜杂,使她变得坚强而独立。人的坚强独立是有层级区分的。有的人是被现实逼出来的,看似坚强独立,却未必有与之相匹配的强大心脏。这样的人要么撑得很苦,要么有一天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算不上真正的坚强独立。真正的坚强独立,是视世间闲杂事等为寻常,我自泰然应对之,不躲闪,不逃避,这就需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内心强大了,世间万事皆小事;内心弱小了,万般小事皆大事。近些年和陈聊天,能明显感觉到她开悟了。确切地说,她的蜕变应该是在开始学习心理学之后吧,通过心理学这条路径,她找到了开启精神家园的智慧密码,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能够更澄明地看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已知和未来。在我看来,这才是人生最值得庆贺的——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在做什么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前两天见面,陈送我一本2022年记事本,意为相互共勉,珍惜并规划好新一年的每一天。陈的家里,贴了许多便利贴——有古诗词,有励志格言等。持续学习,是陈近些年一直在坚持的。如果把陈原来的生活比作万花筒,她身处其里,五彩缤纷,变幻无穷,那么陈现在是把生活的万花筒把持在自己手中了,知道该取舍哪一种颜色的碎片,变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次她和我聊到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对身边的人和事的看法,很成熟,与那个花样百出逗大伙开心的陈判若两人。我也与她交流起新近的认知和看法,两人说到兴起,她把我拉进她的卧室,索性不睡觉了,一直聊到后半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古典造型一组(2021.12)</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陈成熟的最好例证是在孩子教育上的成功,这就要聊到她的儿子图图了。图图今年高中一年级,2020年以超预期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我由衷地为母子俩感到高兴。如果说成功为时尚早,至少可以说我对这孩子的未来走势非常看好。不是因为他成绩好,相比好成绩而言,健全的人格更为重要,图图表现出的独立、自信、阳光、自控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相较于同龄孩子更全面更成熟,让人感到放心。2019年2月,陈带着儿子和我一起去湖南旅行,当时图图初中一年级,小小的个子,做起事来却俨然一个小大人模样。很多时候,陈都是把拉杆箱丢给儿子,让我看着有点不落忍,而图图却理所当然地拖着,丝毫没有为难情绪。不仅如此,途中遇到一些小问题,图图也都像大人一样给出正确的判断和反馈,让我感觉到他的思想和行动不仅不依附于妈妈,有的甚至比妈妈想的还要周到。还有整个旅程特别的冷,图图也没有任何抱怨之词,可见他面对困难已具备了良好的心态。这仅是在此次旅行中我观察到的。还有在外婆突发紧急状况时,也是图图拔打的急救电话并下楼等待,当时碰巧有另外一辆救护车经过,图图随机应变,跟救护人员说明了情况,把这队急救人员先引上楼施救,为外婆赢得了时间。按照陈自己的话说,她小时候从原生家庭获得的,更多的是限制和否定,这对她来说是一场十分不爽的经历,但反过来却给了她许多亲子关系的反思,她只要照着原生家庭相反的方向做就对了。事实上,并不像她说的那么简单,而是得益于她的性格和智慧。首先,未泯的童心让她不喜欢被束缚,也不喜欢束缚人,她比戴上了成人套子的家长更能够感知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沟通更无障碍;其次,她开朗乐观富于童趣,这让她很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少了亲子间相处的蹩脚,没有代沟和疏离感,她的放得开和包容性让她与孩子几乎没有避讳的话题,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第三,她是和孩子一起长大的,一个不犯错的大人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是指导说教,效果不一定好,而一个时常在孩子面前犯点小错或时常示弱的家长反而会激起孩子的独立意识和保护欲,当然有一些示弱是故意为之的,毫无疑问,陈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第四,她阳光向上,敢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她的阳光心态把孩子的世界都照亮了;第五,就是智慧和爱了——为了孩子她专门买了学区房,给予了孩子最佳的成长环境和陪伴;到现在仍保持与孩子小学家长的联谊,让孩子成长在集体氛围中毫不孤单;她鼓励并陪伴孩子学篮球,培养孩子的集体观念和意志品质;她与孩子的老师始终保持着良性的互动,实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她学习心理学,指导自己的同时,也为其他孩子做心理疏导,为受亲子教育困惑的家长提供帮助;她现在就开始上高考报考辅导班,为孩子打足了提前量……这样一位独立、乐观、向上、睿智的母亲不由得人不敬佩,有这样一位母亲是孩子莫大的福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可爱的小图图(2009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11年的母子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湖南留念(2019.02)</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陈的性格很容易让人消除戒备,迅速拉近距离。喜欢陈的人很多,她的朋友也很多。而我,则是一个被动慢热的人,主动交朋友的能力很差。前几日我俩参与了一个性格测试,测试结果陈属于红色性格,我属于蓝色。蓝色秉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人生哲学,红色则更倾向于“普天之下,莫非我友”的人生态度,是不是相去甚远!陈以为,快乐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本能。她不但能让自己快乐,还能带动他人一起快乐。她有敏锐的洞察力,做事情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不会为了自己的快乐而让别人不舒服。她的潜意识里自然而然有一种大局观,那就是在一个环境当中,她会照顾到大伙的情绪,不自觉地起到融合链接的作用。关键是她自己不但不觉得累,还十分享受这个过程,这一品质十分难能可贵。她像一个散发着光热的小太阳,炽热地燃烧着自己,热情地为身边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哪怕极其微小的,却是十分温暖的。要不是听她给我讲的她曾做过的几件出力不讨好的糗事,我还真不知道她是如此的热心肠,也才真的看到了她深植于骨子里的善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陈偏好动,我喜欢静,这一点从目前各自的兴趣爱好可见一斑。陈是绝对的行动派,她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合唱团,舞蹈队,报了声乐班、国际象棋班、考了心理咨询师,经常登台演出,每天风风火火,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我则喜欢国画、书法和写作。陈快乐的源泉很多,即使是在不良环境中,也能找到自洽的点,安住身心,让自己快乐。2020年春节疫情暴发期间禁止人员流动,她们一家被困在砬子沟亲戚家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要在常人闷也闷死了,看她的状态,依然那么好,还仿照电影《甲方乙方》尤老板村口盼望等待的样子,拍了一组土得掉渣儿的村姑照发在朋友圈里,博大伙开心一笑。但如果把陈看成是没心没肺有点“二”的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她是一个可以在雅与俗之间自由行走的人,遇到正式场合,她的谈吐、举止绝对上得了台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雅与俗之间的行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却有相似的灵魂。同性也好,异性也罢,因为灵魂相似,兜兜转转地来到你身边与你相遇。我在想,一个人的场最初应该是不稳定的,是变化着的,或者说是不强烈不清晰的,而当他觉醒了,能够看清生命存在的本质,听懂自己内心的声音,并遵照这个声音去做自己时,这个场就会乘倍数地被加强,这时你仍愿意维系的关系,肯定就是一辈子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酷帅照片一组(2021.12)</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和Mrs陈之间关系的加强,就是在各自生命觉醒之后。我和陈就像太极的两色,一个热情奔放,一个安静规矩;一个勇敢开朗,一个低调含蓄;一个好动,一个喜静,极其相反又极为合和。她的一些特质是我缺乏的,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弥补了我的不足。然而能让人久处不厌、历久弥新的,应该是同频的吸引。比如,我们都喜欢旅行,在旅行中拓宽生命的维度,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我们都喜欢唱歌,时不时地交流一下技巧心得,品味歌之韵律韵味;我们都能独立自主地面对生活,遇事不逃避,不躲闪,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我们都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营造美,小到一勺一碗,大到家装布局,用心打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都是能让自己快乐的人,可群居也可独处,十分享受独处的时光;我们都喜欢读书,从书中汲取需要的养分,获得意想不到的快乐;我们都有学习的习惯,坚持做自己喜欢和认为有意义的事,不让每一天虚度;我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赶上时代的脚步;我们都保有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有很强的包容性,喜欢和谐友善;我们都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人格独立,有独立思考、自我判断能力,不会人云亦云;我们都很喜欢当下的生活,做真实的自己,过自己想要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18年“三•八”妇女节参加单位汇演时合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19年“十•一”步达远大牛沟看云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2019年“十•一”于满家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写到这里,意犹未尽,但到此为止吧。真正好的关系,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而在于无声的默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鲁迅赠予瞿秋白先生的一句话,也是我当下之心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重拾童心童趣</b><b>(2021.12)</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最后,想把樊登与周国平先生一段有意思的访谈对话分享给大家,或许能从中悟到点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樊登问:“在您看来人生到底有意义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周国平回答:“没有,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是不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关于人生的意义,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回答,这里不做深入探讨)。叔本华说,人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以后就无聊。”(樊登大笑)“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当中摆动,最后的结局呢又是死亡,一场空。其实终极问题这个东西啊是无解的。既然终极问题是无解的,那我就和这样的问题和解,采取一个不要和它较劲的态度,不一定非要去求一个回答啊。但是我满足于什么呢——有个问题我是可以解决的,就是在我的有生之年,在我们的生命中间,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来比较,哪一种方式是有意义的,怎么活是有意义的,这个问题我是可以解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樊登:“您就给大家讲讲怎么生活您觉得是有意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周国平:“非常简单,两句话。第一句话,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靠这个能够养活自己;第二句话,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也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