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开国大典》感受自豪之情

郭婵凤38632271

<p class="ql-block">  九月,金风送爽,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迎来了新的学期,迎来了"双减"政策出台后的新一轮教研课。9月22日,我们六年级语文组的老师相约走进六(1)班教室,聆听郭婵凤老师执教的《开国大典》。刚走近教室,我们就感受到孩子们浓浓的爱国之情,嘹亮的国歌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坐得笔挺,歌声仿佛不是从他们的嘴里唱出来的,而是从他们的心里流出来的。郭老师也早已做好准备,迎接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b>教材分析</b></p><p class="ql-block"> 《开国大典》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p><p class="ql-block"> 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郭老师设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 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则是: 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p> <p class="ql-block">教学过程</p><p class="ql-block"> 一、播放《开国大典》电影的视频片断,为学生学习课文铺垫情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及课文内容。</p> <p class="ql-block">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第5至10自然段)。 </p><p class="ql-block">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用“一一”画出典礼进行的各项程序。 </p><p class="ql-block"> (2)指名学生读出各程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在各项仪程进行中,会场情况怎样?并用“~~”在文中画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 </p><p class="ql-block"> (3)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比较、分析,突破了难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三、学习第三部分(第11至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播放视频《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片断及不同时期阅兵的图片)。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分别画出阅兵式场面描写中写"点"和写"面"的句子。(4)比较阅兵式和举行典礼两个场面描写中,"点"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用心阅读,勾画,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四、学习第四部分。学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用上两段的学习方法采用齐</span>读、指读、边读边鼓掌等多种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了情感。体会了人们热爱新中国的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五、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p><p class="ql-block"> 1.快速默读全文,理清典礼过程,体会写作方法。 </p><p class="ql-block"> 2.根据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3.作业小练笔: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p><p class="ql-block"> 4.升华情感:学生齐唱国歌。</p> <p class="ql-block">教后反思及评课</p><p class="ql-block"> 课后郭老师进行了深刻反思: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目标。今天的这节课我充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运用默读、细读、品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个人独立探究,抓重点词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对这节课也积极地给予中肯的评价。 郑学芳组长:这节课郭老师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品读,想象,谈体会让学生亲近了文本,真切地产生了自豪感,与会场的三十万人同欢呼,同激动。 何湘萍老师: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默读、细读、品读等的安排,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汤素永老师:郭老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黄艳琼老师:这节课郭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p> <p class="ql-block">  这节课只是我们追求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站,因为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在贯彻"双减"政策的征途上,我们将不断通过教研课提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真实减负!</p> <p class="ql-block">编辑:郭婵凤</p><p class="ql-block">图片:黄艳琼</p><p class="ql-block">审核: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p>

学生

开国大典

老师

体会

教学

语文

课文

朗读

这节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