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日子又开始了——海口日报社记者部读书会(15)

美友95349934

<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特的印记,阅读是一座城市不灭的文明之灯。</p><p class="ql-block"> 亲近经典,书香新年。2021年最后一天,海口日报社记者部第15期读书会走进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在时光穿越中感受时代的美好,送走硕果累累的2021年,静待新一年的降临。</p> <p class="ql-block"> 记者部负责人光明分享的是学习出版社出版的《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一书。他说,作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对人民就会有多少真情。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只有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只有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改进新闻报道文风的关键要“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多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成就,为社会增添温暖、给人们提振信心。</p><p class="ql-block"> 他说,接下来我们新闻战线将要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我们要做好选题策划准备,满怀热忱,访农家、进社区、到一线,感受群众欢度新春佳节的热烈景象,生动展示普通劳动者坚守岗位的风采,讲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贸港的海口故事。</p> <p class="ql-block"> 记者部副主任杨杰分享了《80后放轻松》一书,他说,“旧的一年就要过去了,我一点都不想她。每年的12月,都如同一场大型的总结会。时光总会在这一个月内,悄悄拉上一代人青春的大幕。物换星移几度秋,春水欲逝又迟疑。或伤或息,或荣或誉,却从未言离。想想身边人,一眨眼,他们到了奔三跨四。再看看自己呢,不是也和大家一起丢了青春、白了头发、埋了锐气、少了哭笑。惟愿岁月在匆匆无情中对我们写尽温柔,惟愿时光在飘飘风雨里让我们依然坚守。” </p> <p class="ql-block"> 读诗迎新年。记者高潮分享了《泰戈尔诗选》,她说,泰戈尔的诗读起来就是熟悉中带着一缕温馨,让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未来在另一个遥远世界的亮光里散步,如果我们相逢的话,我想我会惊讶地停下步来的。那时我会把这双乌黑的眼睛看作是星辰,心里又感到他们是前生某一个记不得的夜空的……”当我读到泰戈尔一首诗时,这时富有美与想象力的场景顿时在脑海里浮现,感觉生活中充满了美好,总想让人用美好的心情去拥抱美好的生活。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你充满烦恼的时候,还是多读泰戈尔的诗吧,总能让你烦躁的心绪安静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束光。</p> <p class="ql-block"> 记者祝勇分享的是小木头的《最好的时光刚刚开始》,书中说,“我见过的幸福的人,他们有着大致相似的状态,平静,满足,随心淡然,我喜欢偷偷下结论,他们搞定了自己。”在我的认知里,我一直觉得搞定自己是最高的境界。“只有搞定了自己,理顺了内心,从内心接受自己,调整好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才会有一个平和自在的小宇宙,在身体里默不作声的把握着方向,让自己向着幸福进发。”</p> <p class="ql-block"> 记者符海心分享了《雷锋日记》中雷锋的诗歌《困难不可怕》,雷锋在诗中说,“困难不可怕,应该怎样对待困难?是战斗!困难只能欺侮那些不能吃苦的人,困难害怕吃苦耐劳的战士;困难只能欺侮那些胆小鬼,困难害怕顽强进攻的战士;困难只能欺侮懒汉,困难害怕认真学习的人;困难只能欺侮那些脱离群众的人,困难害怕团结一致的伟大集体!”</p> <p class="ql-block"> 记者赵汶分享了《行者》一书,这本自传书从二哥小六龄童的早逝场景讲起,讲述了猴王世家的由来与兴盛,同时也讲述了六小龄童数十年来坚持“做猴”的艰难经历。她说,“书中金句不断,让我感悟颇深: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自己所有精力去做好一件事,很容易,可是用一生去专注一件事却很难。人生,选择很重要,努力很重要,坚持也很重要。只有把三者合一,人生才能出彩。”</p> <p class="ql-block"> 记者陈晓洁分享的书籍是《泰戈尔诗选》,“夏天的飞鸟,来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飞走了。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曲子可唱,一声叹息,飘落在地上。”她说,在泰戈尔的诗中,题材多为极其常见事物,不外乎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等,他有敏锐洞察自然、社会的能力和一支善于表达心曲的妙笔,这些形似只言片语的小诗就蕴涵了丰富的思想、深奥的哲理,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优美隽永的风格,在忙碌工作之余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 记者张熙宇分享的是《向着光亮那方》,这本书里有17个故事,也是17个人生中不可躲避的关键词。他说,在作者刘同的文字中,可以体会到其主题是光亮,是在茫茫黑暗中追逐希望。阅读完整本书可以体会到只有经历青春的迷茫,与孤独握手言欢,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才能拨开遮蔽的迷雾,发现每朵乌云都镶着金边,愿2022年自己能找到光亮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记者史瑞丽分享的是董桥的《旧日红》,这本书是董桥先生“玩物怀人,含英咀华”的一本散文集。她说,全书分三个部分:“那一缕逝去的古意”、“不必花烛,不必沉吟”、“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字里行间夹杂着怀古情思,是旧念的絮语,也是新知的感慨。那些个人物故事往浅里谈有趣,往深处去寻又无处不是人生。也许世间太仓促,没有时间去缅怀。但对于那老一代的文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心中总还是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记者赵莎分享了野夫的《乡关何处》,她说,该书是野夫的经典代表作 ,这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12个让人痛彻心扉的时代故事。在书里,他写20世纪的中国,隔着时空的迷雾,抽丝剥茧般抽离出一个个可敬、可悲、可泣的人物,还原了一个时代的风貌。这不仅是野夫一个人的乡关,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p> 记者邝晓霞分享的是泰戈尔的诗集《生如夏花》。“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说,生命要像夏季的花朵那般绚烂夺目,努力去盛开,可除了生命中的美丽,人生也难免会有不完美和遗憾。即使是悲伤如死亡,要像秋叶般静美地接受,淡然地面对,安静、肃穆。最美的已经历过了,那便没有遗憾了。“绚烂”也罢,“静美”也罢,体现的都是过程,对拥有和失去的淡然,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p class="ql-block"> 记者李银分享了“走转改”活动巡回报告团成员感言《我与西海固的不了情》,感言中说,“平生第一次踩在宁夏的土地上,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感到一种强烈的落差,这是和我十几年前第一次踏上东京成田机场的感觉相对而言的。从对西海固的一无所知,到西海固成为我生命的一个部分,已经跨越了10个年头。人生不会有多少个10年,但是从我的研究来看,只能说是刚刚步入正轨。我期望能够一直顺着这个轨道走下去,留下一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字和数字。”</p> <p class="ql-block"> 海口日报社教育事业部主任任锦雯也带领部门同事,参加本期读书活动,和大家一起伴着书香迎新年。</p> <p class="ql-block"> 本期读书会,还特邀了海口日报社人力资源部主任赵彦双参加,她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体会。</p> <p class="ql-block"> 海口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丁宁分享了《新华文摘》中原出版集团总编辑耿相新《书籍的革命》一文,她说,随着电子书的崛起,以纸为介质的封装型书籍的概念的稳定性岌岌可危,媒介变革,给数据生产和传播带来哪些改变?电子书是不是属于书籍的范畴?怎样思考书籍的概念和边界?《书籍的革命》从书籍的概念及变迁出发,在内容符号、载体材料技术、复制技术和传播方式的革命等方面,梳理书籍革命的历史线索,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p><p class="ql-block"> 书籍是一种将不同内容主题以不同符号系统表达的、经过编辑加工整理的、通过不同技术复制于不同载体材料之上的、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和价值意义的、通过不同渠道传输传播的、供不同用户使用的物品或商品。</p><p class="ql-block"> 书籍不是一件恒久不变的物品或商品,构成书籍的表意符号系统会随着承载它的载体材料技术而变迁,会随着将它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之上的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将书作为一个整体传递给不同时代的受众而获得价值和意义。每一次的书籍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社会秩序的革命。所幸,我们正身处书籍的革命中。</p> 据了解,自2020年8月10日开展首期读书会活动以来,海口日报记者部结合读书会活动,组织新闻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新闻采编知识学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理解,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时加强经典名著阅读,把读书活动与部门业务培训相结合,激发团队阅读兴趣,形成读书热潮,创建学习型团队。目前读书会已开展15期,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到党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报社主要领导及分管副总编现场指导,特邀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了活动效果。 文/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