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丝被之乡,苏州的震泽古镇

一鳴俊人

苏州吴江区,原来的吴江县,位于苏州城南,地道的江南水乡,多古镇古村。其中同里、平望、盛泽、黎里、震泽等古镇,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p class="ql-block">震泽古镇,位于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p> 2018年春天,去震泽古镇一游。苏州火车站出来地铁4号线到这里的松陵大道站,等候去震泽古镇的公交车。 来到古镇区域,一条石板路,名为宝塔街,就是主要的逛街地方。 古镇的主要景点位置。 左侧有一条街名为斜桥河。 与老街宝塔街并行的市河,荻塘河,也是大运河的支流。 沿河有一段廊棚,店家充分利用,开设茶座、餐桌。 震泽古镇上商业味不浓,毕竟路途遥远游人不很多。一些店铺就没出租。 蚕丝之乡的震泽,蚕丝被、蚕丝家纺产品是必须的店铺。 已是上午10:47,宝塔街上还很清静。 <p class="ql-block">在靠河的一处小憩,看到对面即是古镇主要的古建筑——师俭堂。</p> 而站的位置却是师俭堂原主人徐氏的粮库。 粮库外就是游船码头。这个码头当年为徐家私有,称为“大方码头”,供镇民共用。码头上方的青石为整块制作。<div>现在的古镇,划出一艘艘小木舫载着游客,悠悠在古镇市河中,是大多江南古镇的特色。</div> 师俭堂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俭堂,由震泽徐氏先祖徐汝福(号寅阶)建于1884年(清同治三年)。坐北朝南,可前门上轿、后门下船,水陆称便。<br>师俭堂占地2746平米,建筑面积3534平米,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院,共有大小房屋147间。建筑布局上三条轴线巧妙构筑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风格,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br>师俭堂的命名,浅看以为崇尚节俭教诲后代,其实原意是效法东汉督邮张俭的高风亮节。 师俭堂的平面图。 师俭堂朝宝塔街的门楼上部木雕十分精致。 木雕局部。 师俭堂以宝塔街为界,分南北两部分。<div>从南向北依次为:</div><div>中轴:河埠、仓库、铺面、宝塔街、门厅、大厅、楼厅、内宅、后天进、河埠。</div><div>东轴:河埠、铺面、宝塔街、黎光阁、半亭、假山、曲廊、四面厅、梅花亭、佛楼、后天井、河埠。</div><div>西轴:河埠、铺面、宝塔街、铺面、备弄、走廊、厨房、河埠、杂屋、柴房等。</div><div>每进之间有石板铺地的院子或天井,路与路之间设置备弄、封火墙。</div><div>街北门厅南向上部有木雕门楼,宅内三进有砖细墙门。</div><div>共有六个河埠贴水而建,其中一个商用,一个公用,四个家用。师俭堂中轴前后六进。</div> 这是一个小天井,位于两进之间狭长的地方,称为眉毛天井。<div>天井虽小,却也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并使建筑有分有合、若即若离,还含有“四水归一”的寓意。</div> 五进门楼。门楼的砖雕很有艺术性。 门楼中间的砖雕匾额原有“慎修思永”,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被无知者凿掉了,只剩下个字影。 院子里的几个人在忙碌着。 很像是在整理蚕丝被。 <p class="ql-block">旁边还晾晒着蚕丝。这文保单位也给隔壁的蚕丝品店利用作为工作场地了。</p> 师俭堂的工作人员也在布置。 <p class="ql-block">中路的主厅。</p> 师俭堂的匾。这里是中轴的大厅。 接着是楼厅,有匾“贤德瑞昌”。<div>楼厅是五开间,为“三合院”形式,楼下明三间为厅堂布置。</div> 碎冰纹和合窗。 厅堂内雕刻颇多,十分精致。但遗憾的是,木雕上的人物头部都被凿去,看来是那个年代的遗迹。 看到堂后侧有梯可登楼,即上去看看。 二楼一侧的小屋,名曰“藜光阁”。这是一个为梯形的房间,面积很小,南窄北宽,仅容一张小桌,却小巧精致,给人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这里推窗可见院内景色。<div>藜光阁典出《晋书 · 山涛传》,“以母老,拜赠藜杖一枚”表示徐氏子弟尽孝之意。</div> 在楼厅,可看到整个二楼面积很大,左右有厢房相连接。 窗户的木雕。 这里有主人房, 汲古阁。是主人收藏古董、欣赏书画扥地方。 绣房与闺房。 书房。 二楼的主通道。 下楼,这里是第六进的门楼。门楼砖雕多为浮雕,简洁典雅。砖雕匾额原为“恭俭惟德”,可惜被凿了。 最后面到内宅。<div>内宅为内眷日常起居之所,以厢楼贯通。厅内格扇屏门上部裱以书画。夹堂及裙板都是浮雕花卉盆景。楼下房间有“和合式”挡风玻璃,楼上采用大片玻璃短窗,实用简洁。</div> 梁柱连接处的雀替木雕十分精致。 裙板浮雕。已被搞坏部分。 中轴线走到最后,就转向东轴线去继续看看。 走进益寿轩。<div><br></div> 益寿轩是东轴线中的袖珍花园——锄经园的主体建筑。为书房兼客厅。楼下耳房有四扇漆雕格扇窗,裙板雕刻名家书画。轩内梁枋和格扇槛窗都雕有吉祥图案。楼上有回形纹栏杆和落地长窗,可尽收园中景色。 益寿轩的上下部分。 益寿轩前有月形门洞,走过去,就是花园,名曰“锄经园”。<div>花园很小,号称“江南第一袖珍花园”。</div> 花园呈三角形,这座四面厅,是花园中的主体建筑。<div><br></div> 四面厅由28扇细花透雕短窗及坐栏围护。内施“藻井”,四沿翻轩。 下垂四只木雕花篮,刻有梅兰竹菊及富贵牡丹,层次分明图案变化。 厅外撑拱(即牛腿)雕以四尊护法神,檐枋雕刻四意、八宝和人物故事。 花园虽小,景致不少。这里是梅花亭,形若梅花,为赏花观景之地。 倚墙有回廊。回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春风秋月时,闲庭信步,别有情趣。 虽是袖珍花园,却也少不了假山。而且在假山上设置一座靠墙的亭子,名为半亭。旁边老藤曲曲弯弯攀援上去,一片幽绿。 半亭虽小,倒也是花园的制高点。 在花园可望见藜光阁。 再沿着回廊回到前院去。 回到师俭堂,这里正在布置“水乡情”专题活动的展示,还好来的早,看到完整的师俭堂。 回到宝塔街上,还是游人稀少。 古镇是古建筑不少。这里路过一处已是开设酒吧的老宅院——懋德堂,吴江市的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清末建筑,毕氏丝商建造的“毕万茂丝经行”旧址,是一座四进宅院。 懋德堂的局部外墙。 老街老屋。 十分宁静的老街上。 走到沿河。 湖面平静,对岸的沿岸建筑错落有致,也有不少是古建筑。 而宝塔街上还是人很少。 一户沿街人家,二楼全部木结构。 主梁是全木雕的,中部似为古代两骑马将军在鏖战,一个持刀一个拿锤,后面还有小兵,真是栩栩如生。可惜木头有裂缝了。 一座平屋名为“丝庐”,看来是与丝绸产品有关,然大门紧闭。 河边的吧座,如果在这里品茶聊天,或小酒慢酌,也是十分惬意的。 前方的宝塔似已不远。也看到了一位游人模样的女子。 自家屋子开着小店,海棠糕、团子,苏南一带熟悉的小吃点心。 小店铺一家接一家。 前方就是镇上的慈云禅寺。 山门(即天王殿)关闭,左侧边门进出。已见山门内的慈云寺塔。 慈云寺创建于宋咸淳(公元1265-1274年)年间。明万历五年(1577年)寺与塔均重建。 慈云寺塔位于禅寺山门内庭院中,开门见塔,仰视塔顶,高耸入云,令人肃然起敬。<div>慈云寺塔,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是有着1740多年历史的古塔。这是一座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塔,六面五级,总高38.44米,塔底层有回廊,每边长7米。</div><div>“慈云夕照”是震泽八景之一。</div> 此塔没开放登塔。2013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塔的后面为寺院的中心广场,主要建筑在四周布局,中央的石雕观音像为当代雕琢安置。 祖师殿与鼓楼合在一楼中。 伽蓝殿与钟楼合一。 对着塔的天王殿后面,看到韦驮天塑像。 大雄宝殿,前有水池,大概作放生池。 寺院虽小,殿不少,这里是三圣殿。 在大雄宝殿前眺望塔。 看到一只白孔雀矗立在大殿前的石栏板上,寺内养有数只孔雀,也是寺院中少见的。 寺内的一对蓝孔雀。 走出寺院,前面的市河古頔塘上一座单拱石桥引人注目,这就是禹迹桥。 禹迹桥,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 禹迹桥长43.5米,跨径10.5米。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慈云寺及塔全景。 距禹迹桥不远有一座当代修建的拱桥——禹迹闸桥。闸桥是控制河道水流水位的。 走到闸桥上向西望去,可见一座楼阁在一个河道的分叉口。这就是古镇的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 文昌阁分为两进,前为山门,后为阁,高三层,单檐歇山顶结构。 阁内供奉文昌帝神像。 “飞阁风帆”是震泽八景之一。 登上文昌阁,可以眺望古镇市河在这里分叉,慈云寺塔高耸其中。 登上文昌阁,可以眺望古镇外的景色。<div>古镇外,还是震泽镇上,建筑风格不同了。震泽古镇不大,但是能够保留这样的一番天地,也是江南的一个风景。</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