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是旧历的腊月初一,我60岁的生日。写此文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择日不如撞日,那咱就从这两句“词”开始,谈谈它的烟火气儿,算是我写给自己的一首“庆生歌”吧。<br><br> 这两句的出处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全词如下:<br><br> 清平乐·村居<br> 宋 · 辛弃疾<br><br>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br><br>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h3> <h3>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br><br> 咱先说说上片的这两句:一对白发“翁媪”一边喝点小酒,一边还用“此地话”唠着闲嗑,你侬我侬,说着只有他们才懂的情话。看到这儿,您一定要问了,你不是听不懂吗,怎么知道人家唠的是情绵绵、意款款的情话呢?我会看相鸭!“相媚好”,还是在“醉里”!此情此景,真是羡慕煞我们了也么哥!看到这场面,您是不是还有了幻觉:这分明就是咱大草原上的一对老阿爸和老额吉在白云般的蒙古包前“豪饮”嘛,何时搬到了吴地去“小酌”了呢?这场景是不是好熟悉、好亲切?这不就是你们我们他们所有的或者所向往的有烟火气儿的生活吗?!<br><br> 这首词的下片所传达出的生活气息也毫不逊色:不必说溪水东头正在豆地里锄着杂草的大儿子,也不必说正忙着为鸡们“造房子”的二儿子,仅那个“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嘎儿”,就让你我欢喜的不得了:好吃贪玩还不干活儿。这明明就是你家、我家还有他家那个备受宠爱的“老疙瘩”嘛!您瞧,这人之常情作者写的是多么地道,多么有趣儿,又多么接地气儿啊!<br><br> 写到这儿,有一个老电影的名字突然出现在我眼前——《瞧这一家子》。瞧人这一家子,温馨和睦,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瞧着只有让人眼红的份儿。<br><br> 当然,让人瞧着眼红的还有他们生活的“家”:虽然质地是茅草的,虽然房檐儿也不甚高,但它却“长”在有“青青草”的小溪边,小“海景房”,桃源一般!如果你我都是“源”中人该有多好啊!?</h3> <h3> 罢,罢,罢,咱先不想这实现不了的事儿啦。下面这首闽南童谣里“唱”的生活,咱肯定可以过上,而且包你喜欢。<br> 天黑黑•闽南童谣 天黑黑,要落雨, 阿公啊举锄头要掘芋。 掘呀掘,掘呀掘, 掘着一尾旋鳅鼓(泥鳅) (依吆夏嘟)真正趣味 阿公要煮咸,阿妈要煮淡, 两人相打弄破鼎(锅)(依吆夏嘟七当啷当呛)</h3> <h3> 这一天,阿公本是瞅着阴沉沉要下雨的时候去掘芋头了,却“掘着一尾旋鳅鼓(小泥鳅)”。这生活中的小惊喜,一定让咱喜不自胜吧。这“阿公要煮咸,阿妈要煮淡,两人相打弄破鼎”的事儿咱生活中也可以有吧?!“两人相打”时肯定气的不行不行的吧,可当有了“弄破锅”这个小插曲的时候,咱是不是就破涕为笑,与老头儿或老婆儿又和好如初了。您说我“解说”的对不?</h3> <h3> 是的,生活天生不易,咱要想办法把它过得有滋又有味,甚至还可以穷开心嘛!<br><br> 到这儿,此文本应该over or end了。可前几天在“甘肃诗歌”公众号上读到的一首诗,却“催促”着我不能停笔。<br><br> 这首诗的题目叫《上学的孩子》,作者李田田。诗是这样写的:<br><br> 孩子,你可以走慢点<br> 看看天上的云<br> 摸摸路边的草<br> 把树叶当作翅膀<br><br> 孩子,你可以停一下<br> 把沉重的书包<br> 高高地挂在枝丫上<br> 躺在树下梦到小王子<br><br> 读着这首诗,我这个老学生首先被诗人关注民生的那颗心给暖到了,然后就是被诗中富有烟火气儿的“话语”给打动了。但温暖感动之后,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我明知故问地问自己:孩子们“看云摸草”的时间都哪去啦?上学的孩子如果晚上做梦会梦些什么?他们会梦到“小王子”吗?<br><br> 可喜的是当下国家“双减”的号角已吹响,教育部门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积极行动起来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们的书包会越来越轻身儿,他们的梦也会越来越甜、越来越美!<br><br> 但我们也清楚,“双减”的这条道路走起来“既慢且长”,需要大家共同做让孩子们有时间看云摸草的推波助澜者!<br><br>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海子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里写的那样:“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br><br> 是的,我们不能只“醉里吴音相媚好”,不能只“两人相打弄破锅”,从现在开始我们更要关心孩子们课桌上的“粮食和蔬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