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青 山 深 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青山深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清原县红透山镇六家子村踏寻英烈遗迹活动散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思 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静静地坐在电脑桌前,望窗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看室内宽敞明亮鲜花盛放,思绪在翻涌心潮在起伏。几次想要轻敲键盘书写篇章,沉思良久又轻轻停下;几次想要执笔挥墨成文,思来想去又轻轻放下。不敢落笔,生怕笔墨清浅无法掀开那杀声四起悲壮的战斗画面。笔墨凝重,又怕那英雄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情景刺痛我的心。我本能地谴责自己,为什么无法跨时空去支援他们?为什么我的手无法透过时空去抓死那些面目狰狞的侵略者和穷凶极恶的敌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相 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12月29日清晨,寒霜硕硕,冷冽异常。因为相约去清原县红透山镇六家子村“踏寻英烈遗迹,了解英雄故事”而激动得早早起身。汽车沿着美丽的高速公路一路驰行,很快就与前来迎接的六家子村的领导会和,英雄任重烈士的侄子任殿师老先生也早早地来到了村部等候我们的到来。同行的都是致力于“抗联文化”研究的资深学者以及抚顺市作家协会的作家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六家子村委会简陋的办公室里挂满了各种类型的奖牌、奖杯和奖状,开会的桌椅有的已经磨损得比较破旧,多媒体横幅上“红透山镇六家子村踏寻英烈遗迹活动”的红色大字熠熠生辉。村委会的女干部早早为我们准备了水果和茶水。她告诉我们,这里的深泉水甘甜清冽,许多外面的人都开车来这里求水,回到家里精心使用。我喝了一杯美味的茶水,对他们的盛情表示深深地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目光集中在英雄任重烈士的侄子任殿师身上。这是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人,个子不高,身着简单的灰布棉衣,目光平静,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老人因为耳朵背,自己不怎么主动说话,我们说的话也需要由村干部大声地重复给他听。身边的老师们都在从不同角度讲着任重和田霖两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带队的黄韬老先生和六家子村委书记姜冬文对此次参加英烈遗迹踏寻的人员分别进行了介绍。大家握手寒暄,随后就开始了“踏寻”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踏寻”路上的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乡村公路平坦而宽阔,两侧的大山银装素裹巍峨远去,田野上挺立的玉米杆在冰雪中显得异常淡定、坚强。我们踏寻的第一站是到为抗联探查敌情、侦查线路而遭到日寇追杀的英雄郭贵田的儿子郭金华家里。这真是一个光荣的家庭,郭金华此时已经是85岁的耄耋老人。2007年大年三十,时任总理温家宝和现任总理李克强一行不辞辛苦地来到郭金华老人家里进行慰问并且给全村人民拜年。当年老人71岁,温总理一行品尝了郭金华和老伴包的饺子。当时温总理来慰问的时候并不知道老人是抗日英雄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行人来到老人家的时候,老人早已在大门外等候多时。老人身轻体健,慈祥的笑容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粗糙有力的手,紧紧地和我们握了再握,后来我才知道,老人是想把温总理带来的温暖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分享老人的福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郭金华老人家的院落很宽敞,东西两房,整体依山傍水。西房是当年温总理慰问时老夫妻的居室,东房是后盖的新房。西房的室内简单整洁,老式的箱柜上摆着几盘水果。墙壁上挂满了老人及家人与温总理一行人的合照。照片上,温总理步履矫健,笑容慈祥灿烂,与老人紧紧地挽着手向前走着。温总理坐过的沙发现在已经被老人搬到了炕上,他要把沙发保护起来,让自己时刻感受温总理带来的温暖。善良的老人逢人就讲这个故事,他要把温总理带来的党的问候和关怀传递给这里的父老乡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郭大爷知道我们要来,早早地包好了饺子。饺子馅和当年温总理吃过的一样。趁着村干部煮饺子的当儿,老人给我们讲起了温总理来慰问时候的情景,老人讲得滔滔不绝眉开眼笑。我们也羡慕不已,为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伯伯感到骄傲和自豪。当我们问起当年为抗联田霖部队侦查路线的老英雄郭贵田的时候,老人的神情严肃起来,随后给我们讲述起他的父亲为抗联侦查前后发生的故事……同行的抗联文史研究者黄韬老师成为了采访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村干部站在老人的身后,轻轻说:“饺子要凉了。”老人赶紧说:“吃饺子,吃饺子!一会再讲……”我们夹起饺子,让身边的伙伴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记录下了这难忘的瞬间。同行的村干部看着我们都笑了,我们也不知道那时候是不是吃相很难看。郭大爷看着我们吃着饺子,笑得合不拢嘴。我们每个人都吃了三个饺子,吃得很慢。很显然,品尝之意不在饺子,在的是一种心情,一种分享幸福的心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时,阳光洒在老人的脸上,和那灿烂的笑容一起,灿烂着,温暖着,幸福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青山同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郭大爷家出来,我们的踏寻之旅越来越严肃。汽车沿着乡村公路开向了转弯子沟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路两旁的田野并不辽阔,山也并不陡峭。或许是冬天的原因,感觉两侧的山林显得有些稀疏。冰封雪盖,一切都那样平静。谁能想象出,八十多年前田霖率领的抗日自卫军在这里与日寇展开了殊死地战斗。郭金华老人告诉我们,他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告诉他,当年在转弯子沟山根下老宅居住的时候,经常听到远近不时传来枪炮的声音。有一天突然来了一支骑马的队伍,队伍的领导请求郭贵田骑马翻过山岭看看路况侦查一下有没有鬼子。他就是时任吉林救国军第十六旅少将旅长田霖所率的骑兵队转战到了六家子一带。郭贵田熟悉当地的地形,二话没说,骑上马就起身去探路了。还没等回来,这边就传来密集的枪声。他回来以后,听别人说,鬼子追兵知道了抗日自卫军战士来到了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敌人将战士包围,在即将冲出包围圈的时候,有一位姓田的司令牺牲了。好心的邻居告诉郭贵田,赶紧逃命吧。鬼子知道他去给抗日自卫军侦查探路,正准备抓他。被杀人不眨眼的鬼子抓到,那还有个好?于是,郭贵田连忙带着老婆孩子以及弟弟星夜逃走。鬼子来抓人扑个空,一把火把郭家老宅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郭家老宅的房框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洗礼依旧清晰可见,这残垣断壁也见证着日寇侵略的滔天罪行。老人说的姓田的司令就是英雄田霖,牺牲时年仅34岁。和我们同行的东北抗联斗争研究者黄韬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抗联司令田霖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丛山峻岭之间,抗日自卫军司令田霖率领着抗日队伍转战南北。他双手能打枪,队伍要求严明,对百姓爱护有加。一次又一次地消灭穷凶极恶的日寇。破坏敌人铁路,袭击敌人营地,使得敌人闻风丧胆,不惜一切代价来围剿这支抗联部队。在东进途中,田霖部队与英若愚部失去了联系,遭到了千余敌人的包围,就在这转弯子沟里,田霖率领抗联战士与敌人展开了殊死地战斗。就在即将冲出包围圈的时候,田霖壮烈地牺牲了,随即副旅长苏剑飞挺身而出,率领战士杀出重围继续开展抗日斗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田霖英勇地牺牲了,和无数英勇牺牲的抗联战士一样,倒在了这片为之战斗的土地上。白山黑水之间,田霖带着整编多次的这支抗日武装力量,纵横东北大地,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英勇不屈的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长风阵阵松涛声声,这是六家子的转弯子沟。人们遥望这里的山峦,走在当年抗联走过的路上,耳畔仿佛回荡着激烈的枪炮声。我们无法想象这战斗的惨烈,他们靠着自制落后的武器,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靠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满腔的热爱,面对丧心病狂毫无人性的侵略者,英勇斗争,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血性男儿,中华勇士,正是有了无数的革命先烈的奋勇斗争,才有了今天崛起的中华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田霖率领抗日自卫军转战这里,把热血洒在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而任重烈士却是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土生土长的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黄涛老师介绍,1946年冬,国民党拼凑二○七师及二十五师等万余正规军进攻新宾地区。任重率领区中队转战新宾北部山区,坚持游击战。1947年1月30日晚,任重和区中队的10几名干部正在夹河北青沟子大瓦房开会,由于坏人告密,被国民党保安队40余人包围。任重当即率众突围,双方接火,激战时许。国民党保安队高声诱降,任重用枪声作出有力地回答,最后任重及区委组织委员赵谦、宣传委员贾瑛、财粮助理于维佳、区政府干部齐振邦等9人不幸中弹牺性。任重牺牲时年仅37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来到山脚下烈士的初葬地,这里曾经埋葬着烈士的头颅。居安思危,这里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的练兵场,打把场。任重烈士的侄子任殿师带着我们翻山越岭来到了烈士的迁葬地。山路崎岖,白雪皑皑,这里可以俯瞰六家子村的全貌,英魂无悔,守望家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令人有一丝安慰的是,解放后任重烈士的遗骨与其他烈士的遗骨一起被隆重安葬在新宾县上夹河烈士陵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烈士的英名已经载入史册。而这片英雄的土地却记录着为了中华民族不再遭受苦难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斗争的事迹。英雄们舍生忘死的斗争事迹,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我们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永远不会忘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沉淀的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很荣幸,能与几位致力于抗联斗争文化发掘、研究的学者一起来到六家子这片满载风雨的土地。我在努力地理解这里的一切,包括这个村庄带有乡土气息的名字;努力地理解学者们心中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之奋斗的热情;努力地理解这片土地上战斗的风雨和成长的经历;努力地理解这里的乡亲们那朴实的心灵和渴望的眼神。我能透过他们的眼神感受到,他们多么希望自己心中的渴望能在我们身上得以实现,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手中的笔墨是有力量的,能把英雄的事迹再现出来,让后人了解、凭吊、铭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来到这里,来寻找英烈战斗的遗迹。静静的土地告诉我,这片土地到处都有英雄的足迹;静静的山峦告诉我,每一条小路都有英雄的身影。风拂过了,为英雄轻轻地合上眼帘;雨下过了,轻轻地濯去英雄脸上的血迹。血沃神州寸草地 英魂矢志佑中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英灵不走,冥冥中一种呼唤。共和国总理带着温暖向这里走来,我们带着一颗真挚的心向这里走来。 相信,生活在这片英雄土地上的人们,一定能够铭记历史,面向未来。一定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山深处,一个幸福的六家子正带着先辈们的嘱托和希望向幸福出发。</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唐玉洁,教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家协会理事,抚顺市作家协会女作家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散文奖获得者,多篇散文获得省市区奖项。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编辑制作:唐玉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审 核:姜冬文 黄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2022.年1月2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血沃神州寸草地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英魂矢志佑中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