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捕鱼趣事(下)

龙乡快艇

<p class="ql-block"> 黑龙江渔歌(五)</p><p class="ql-block"> 鱼竿钓鱼是当下比较流行的钓鱼方式。在江边看到的钓鱼人不一定都是为了吃鱼,年纪大的多是为了打发时间,年轻人也许是工作之余在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只有那些或早起、或贪黑,在不同的季节,去不同地方钓鱼的人,才是专业钓手。</p> <p class="ql-block">  鱼竿有手竿、海杆和路亚杆等。手竿有长有短,有一体式和伸缩式两种杆,栓的鱼钩很小,能钓到水边的小鱼,过去用一根柳树条子就能代替鱼竿钓鱼。海杆又叫投杆或抛竿,这种带有绕线轮的钓竿在我国唐代就有,称之为“钓车”、“车轮钓”,常使用串钩钓组和爆炸钩钓组进行底钓。路亚竿通俗点说就是甩杆,用来抛投各式各样假饵的钓竿,有直柄式和枪柄式两种。路亚竿种类众多,即可远投攻大鱼,又可中近距离攻击中小鱼,都是凶猛的掠食性鱼类。路亚杆钓鱼技法远远多于海杆,而海杆适用范围更广一些。网络有各种仿生假饵出售,我见过使用“亮片”来钓“马口”的,上手体会了一下,还真的好用。</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在东北流行冬钓,在冰面上钻一个洞,搭一个帐篷,冰面铺上防寒防滑的专用泡沫垫子,点上煤气炉子,烧好热水泡上茶,人坐在小凳子手持一种一米多长的 “小路亚”,常常是一边钓鱼,一边做直播,既过了钓鱼隐还赚了钱。这种钓鱼方式还受到了不少女同胞的喜爱,在寒冷冬季,成为一抹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这第二种捕鱼方式就是使用渔网挂鱼。人类最早是用尖头的木棍扎鱼的方式捕鱼,是陆地上利用工具狩猎方式的延伸。我们北方的鄂伦春、赫哲族都特别擅长使用鱼叉捕鱼,叉鱼时划一艘“快马子”,人站立在船上,他们能根据水纹的细微变化,判断出水下是否有鱼和多大的个头,一叉下去,血贱河底。这个“快马子”船是用桦树皮制作的渔船,个头很小,只能乘一两个人,又叫“桦皮崴虎”,这比古人站在岸上用木棍扎鱼先进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然后就是结网捕鱼了,结网的材料也是不断进步的,开始就是普通绳子,到了现代社会逐渐演变为线绳、尼龙绳、胶丝线和逐渐增加了强度和柔韧性的胶丝线,使得捕鱼效率越来越高,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p> <p class="ql-block">  “捅挂子”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挂子就是一种小鱼网,高度只有几十公分,长度十几米。用长木杆把鱼网捅到江里,经过一夜或一定的时间,即可起网摘鱼了。涨水的时候鱼会到食物丰富的水边觅食,这时候把渔网下到水边就可以挂到大鱼。冬季在冰面上打开一个个冰眼,用长木杆子按着挂子的长度通过去一根绳子,把鱼网拴好就可以把鱼网下到水底,就能挂到鲜美的冷水鱼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渔民主要使用“趟网”捕鱼,鱼网下纲的坠较重,网会紧贴河底行走,挂到的多是底层鱼。一种是网眼小一些的小趟网,鱼网一般一米多高,长度一般在百八十米左右,这种小趟网不需要使用渔船作业,用一种叫“犟眼子”工具就可以下网。发明“犟眼子”的人很有智慧,使用铁皮、木板或泡沫材料制作的“犟眼子”,在水里有个锐角,你越用力拽他,它就越往大江里面去,把鱼网拴在它后边,渔网的重量刚好就像人在拽它一样,渔网几乎自动地就往大江里面去了,在行走一定的距离后,一人拽住“犟眼子”上拴在外头的绳子往岸边拽,另一人拽住渔网一起收网,网上的鱼和鱼网兜住的鱼就一起上来了,有些经验丰富的人,一个人也可独立操作。</p>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是大趟网,几百米长的鱼网必须用渔船才能将鱼网撒到江里,鱼网高度要比小趟网高许多,打胖头的鱼网一般都在三米左右的高度。趟网在水里走一定距离之后,再把鱼网起出来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趟网”一般都是三四层网,外层是网眼很大、网线很粗的“大扣”,主要作用是增加网的坚固性和起到框架作用,在“大扣”里面还有两层不同尺寸的鱼网,大鱼小鱼一齐得。“大扣”的高度小于里面两层鱼网的高度,这样的鱼网会形成“兜”,可以兜住更大一些的鱼。</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网眼很小的“漂网”,鱼网上纲的漂子大些,下纲的坠较轻,这样的鱼网会飘在水面,专挂白漂子、雅罗、马口等上层的小鱼。</p> <p class="ql-block">  “手抛网”我们这里叫“旋网”,利用身体旋转的力量将渔网抛向水中,鱼网抛出去的时候呈喇叭状,罩在里面的鱼很难跑出来,因为网眼很小,底部也有一圈的“兜”。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们这里非常流行这种鱼网。在江水边搭一个水凳子,在水凳子尽头约2米深的地方提前打好鱼窝子,在岸边把鱼网捡好,悄悄地走到水凳子尽头,然后突然撒网下去,慢慢地把鱼网收上岸,活蹦乱跳的鱼就到手了。这种鱼网的撒网技术不容易掌握,现在网上有售经过改进的 “飞盘式手抛网”,这个加上的“飞盘”能让抛出去的渔网呈喇叭状飞出去,可以让不掌握手抛网技术的人也可以使用,只要用力把鱼网抛出去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  “张网”是一种很厉害的捕鱼方法,也叫 “绝户网”,是在急水流的地方把一口袋型的渔网下到江中,渔网是两层的,形成类似“倒刺”结构,让进入网中的鱼很难游出去。起鱼获的时候,在渔船上打开口袋的底部,把鱼倒入船中即可,之所以叫“绝户网”,是因为渔网底部的网眼在水流冲击下是闭合的,小鱼进入底部会被大鱼挤压无一存活,严重破坏鱼类资源。</p><p class="ql-block"> 还有叫做“迷魂阵”的,这是在河汊滩涂等浅水区使用、类似迷宫的方法,也是大鱼小鱼都抓,这两种破坏鱼类资源的捕鱼工具都严禁使用了。</p> <p class="ql-block">  这第三种捕鱼方式就是笼捕。用鱼笼捉鱼也是传统的捕鱼方法,鱼和鸟一样都有找窝的习性,用树条编织成小口窝状的笼子,里面放些草就能捉到鱼。根据鱼这一习性,有人用胶丝线制作了捕鱼的“地笼”,有的呈圆筒状、有的呈长条状,有一个进出口的,也有多个进出口的,但每个口都有类似倒刺状的结构,所以鱼进去很容易,出来却很难。</p> <p class="ql-block">  “挡亮子”是一种很特别的方法。鱼有“七上八下”的习性,在阴历的七月之前,鱼是溯水而上,到食物较多的山间小河中觅食。在阴历的八月以后,鱼开始顺流而下,来到水较深的大江大河里越冬。根据鱼的这一习性,在阴历的七月底,选一合适地点,将河道用大石头、树条子和秸秆之类拦住,留一出水口,用柳条编的大筐接住,鱼在 “下”的时候,只能从出口下去,结果进入柳条筐中成为渔获。这种方式很有意思,因为鱼也很聪明,河道的变化让它轻易不敢游过出水口,结果就在“亮子”前越聚越多,这时不用说鱼叉,就是农民的四股叉也能叉到鱼。到快要结冰的时候,鱼就再也不等了,纷纷奔出口而去,这时就看柳条筐能装多少鱼了。</p> <p class="ql-block">  听老人讲还有两种很特别的捕鱼方法,和“挡亮子”原理差不多。在封江后选一处水流不大,江岸平缓的地方,从岸边往江里把冻住的冰刨开一道冰槽子,用玉米秸秆等秸秆植物密密麻麻插到水中,挡住鱼的道路,鱼只好沿着挡住的路线游向里边绕道过去,在秸秆挡住的尽头冰面上开一个大一些冰眼,搭一个挡风遮光的鱼房子,遮住光线后更容易看清水底的鱼,把一个大网兜下到水底,当企图绕道过去的鱼经过这里时,把大网兜迅速升起来,鱼就捉上来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另一种和这个方法很相似,在封江落雪以后,把光滑冰面由远及近清扫出由宽渐窄的通道,通道的尽头打开一个冰眼,上面也搭一个鱼房子,鱼有趋光习性,待鱼游过来的时候,使用鱼叉可叉住大鱼。</span></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方法一听就很原始、笨重,只有在过去哪个鱼多而又缺少捕鱼工具的年代,人们没有办法的笨办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北大荒过去未开垦时候的原生态景象,密集的人口和先进的捕捞技术,使得野生鱼类资源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对岸俄罗斯人烟稀少,依然还保留着原生态动植物资源,那里的野生动物依然有着很好的食物链,就连东北虎都经常越境来到我们这边转悠,野生的鱼类资源就更多了。许多玩抖音的人在对岸做直播,那种“爆网”场面是真实的。在浅浅的河水里如果没有别的工具,用棒子真的可以打到鱼,是我们当年北大荒的再版。</p><p class="ql-block"> 那里,原本就是我们的国土……</p> <p class="ql-block">  本人非专业人员,对黑龙江鱼及捕鱼技术的研究纯属业余爱好,我还会不断更新内容,修正谬误之处,如有志趣相投的朋友,还望不吝赐教。</p> <p class="ql-block">  许友江,网名龙乡快艇,黑龙江省嘉荫县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散文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主要作品有《春天总是悄悄地来》《神奇的森林号子》《单弦琴》《最标准的军礼向抗联英雄致敬》《黑龙江到底有多少种野生江鱼》《国旗下的军礼》《难忘的回忆》《我也曾是一名军人》《和死神擦肩而过》《也说说冬泳》《弹弓》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