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对守军的《斑马线》中的每幅作品都细细的观赏了一遍。但《城市表情》和《淄川服装城》的片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我知道这发出来的片子,不是这两部作品的全部,但就是现在发表的这两组选片,就看出和《斑马线》的不同,这个不同不只是拍摄内容的不同,同时也是画面表现语言乃至拍摄手法的不同,这种不同很好的切合了照片拍摄的内容。 这张片子看来反映的是接新娘。观赏这张片子时,我是放大了看的(后面的片子都是,只要看到群中有意思的片子我都会下载下来在电脑上放大了观赏)。乐队后面的面包车看来是摄影摄像的工作车,再后面才是接新娘的车队。有趣的是前面的乐队,第一个是“吹”唢呐的,所以嘴唇紧闭,腮帮子鼓着,看着很卖力。而两个吹奏“笙”的乐手,由于“笙”是呼吸均要发声,所以他俩的嘴唇要“嘬”着。一众人的眼神都是往下看,看来对办公事的主家位置很熟悉,闷着头往前走就是了。由这个小乐队的神态我们似乎能听到那在落寞的冬天的村庄中发出的稍显热闹的乐曲声。“滴滴哒哒”引导着车队向新娘家走去,于是让人不禁想起“嫁闺女”就是不如“娶媳妇”热闹。另外,这张片子好像不属于《淄川服装城》系列的。 这是服装城组片中的第一幅。片中的老者直视摄影师,眼神中有警惕、疑问、审视。看来好像是要开车走,前轮已经往左打了方向。画面的左侧有个侧身蹲着的青年,我曾想如果去掉他画面会怎样,那画面的左侧就只剩下一排模型的白色小腿,而画面右侧的老者,则使得画面就有些偏沉,不平衡,所以左侧的这个人不能去。另外画面右侧的老者正好处于空旷的库房前面,黑色的背景凸显了开车的老者。如果以那些模型为背景,老者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突出。 这张片子反映的是服装城里的商家反季销售的一个瞬间。被摄者和周围的人群穿着皆是冬季的装扮,而主角抱着的模型套着的却是半袖的衬衣,同时,从被摄者的略带无奈的眼神中,以及带着些许苦涩的面容中,说明这反季销售并不是新款上市抢得先机,而更像是在处理库存。同时,这张照片作者利用镜头的景深形成虚实对比突出了主体,而和主体处于同一对焦平面的众人则是用背影来突出了主体。这种对比的手法作者用的很娴熟。 这又是反季处理库存的销售,看画面小老板的急切的眼神,张着嘴巴仿佛能听到吆喝声,左手无名指戴着婚戒,说明了家庭生活的压力,所以才紧紧的捂着腰包,右手虽然手冷也捏着商品并故意把衣服的标签显露出来。再加上样品上的描黑的大大的“20元”,小人物的生活不易跃然纸上。注意画面中右边的穿浅色衣服的行人,在这儿平衡了画面,色彩虽浅,但并不抢眼,时机抓得很好。 作者站在路边,用快门固定了风雪中驾驶三轮车的两人。纷纷扬扬的雪中,两人急切地赶路,生活的艰辛自不必说。驾车的人由于有帽子遮挡,雪花不会吹到眼里,所以只是“斜”看着作者,而车上的那位,由于头上没遮没挡,所以那眼睛是“眯”着看向作者。三轮车还亮着大灯,在风雪中视线不好,这并不是用它照路的,而是提醒对面来的车或行人“这儿有车”的。 这是一组群像,画面中左右两个人或侧面或背面没看镜头,恰好对称了画面。中间五人都看着作者,眼神各不相同。最中间的车把式看来是干活的“头”,坐着安心理得,他的右肩膀后面的两层衣服都撕开了大口子,看来是刚刚干活撕开的,否则不会就这样穿着破衣服在冷天出来干活。他的车也是为他出了力了,大灯用胶带缠着,两侧的转向灯也用胶带缠着,其中一个已经碎了,两侧的挡风板也是后装上的,用铁丝绑着。右边第三个这个人是这一群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存在,他没戴帽子,左分头,大衣也是带毛领的制服式大衣,就是他一个戴围巾的人,像是读书有文化的样子,唯一对作者审视的眼光就是他发出来的。 摊位上一顿仓促的餐饭。地上摆着的,身后挂着的,以及再后面捆着的衣服,说明售卖的工作量有多么大,因此才有这仓促的就餐。三人的眼神不一致,正好说明是“工作餐”,一面吃饭,一面还要惦记着生意。如果三人动作一致,都低头扒饭,就没有这种戏剧效果了。所以说好照片既是“抓”出来的,也是“等”出来的,就是等着那精彩的一瞬,然后用娴熟的摄影技巧抓下来。 服装城中一个温馨的父女合照,爸爸在工作,女儿在撒娇,身后那犹如仪仗队般的模型,衬托了充满铜臭气的市场中也有温馨的人情味儿,你看那女儿幸福的眼神,视线与爸爸的镜头一致,所显露出来的幸福,岂不令人心醉。 从这一张开始就不是服装城的片子了。在大城市中,像这种随时被抓来拍个视频、照片做广告的事儿很常见,这只是一个场景而已。三个姑娘中间和左边那位都拿着手机,右边那位的右手没显露出来,估计也会拿着手机,“机不可失”是现在年轻人生活状态,和作者的“手机时代”不谋而合。 看这张片子不觉得有点心酸。女歌手很卖力的歌唱着,麦克风几乎要伸到嘴里去了,可她前面摊开的吉他盒子中有没有路人的投币就不得而知了。他身后的中年人注意力并不在歌手身上,而是看向那三个聚在一起的年轻人,而三个年轻人自顾自的谈着自己的话题,也没有关注到歌手。在大家都没有关注下的歌手,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作者通过一幅照片反映了市场经济下城市中并不温暖的人际关系,充分反映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众生相。 这张片子只有一个人,却有六只眼。这个戴口罩的男人是属于这个城市的,不管其身份、地位、穷富等等。但他在这个城市却有这两个同伴相随:一个是“狼”,它可以代表着对手、陷阱、阴谋、上级、背叛等等,反正不会是温情与爱意。而另一双眼睛是“女人”,并且她和狼抱得紧紧的,说明对你表现的最爱你的人,有可能会吃的你连骨头都不剩。不要说我对大城市理解的太黑暗,其实城市中是人们“恶”的一面最聚集的地方,要不人们不是说“你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去”。 这是抓拍的一个直播带货的片子,男直播正卖力的表演着,可面前的手机画面却不是他。而女直播面前的两部手机的背面,一部写着“直播四,8.0万粉”,另一部后面写着“直播二,7.9万粉丝”,再加上那大大的二维码,把个现场直播氛围抓的足足的,可女主播从手机边露出来的一只眼睛确瞄向了画面的左侧。而她身后的一个戴眼镜的女孩子正好奇的看着主播们。三个人,三条视线各自分离,把在城市生活的人们都有各自的目标,各自的生活解读了出来。 大巴里的两个人,都在窥视着车外边,并且都有着自己的心事。仔细看来,两个人的眼神并不一样,红衣女孩似乎在关注着什么,仔细的观察着目标,而伸出来的左手好像是在告别再见。而她身后的男孩,目光中却透漏着审视,警惕的目光,没什么留恋的意思。通过这个画面,让人浮想联翩,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就是现代化?生活就那么好了吗? 这是城市市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三个站在展示架后面的男子,正在商量着什么,展示架上“柔宇”品牌的众多的宣传单页繁乱的耷拉着,可能布展中吧。三个男人的形象由于展架的原因都残缺不全,可秒就妙在画面的左侧有个蜷腿坐着的女孩,可那女孩的视线看向了画面左侧外,其身体动态和视线所及表明她和三个男人忙活着的事情不搭界。我曾试着把这个女孩裁去,但不行。这个女孩是这幅照片的点睛之笔,说明城市生活就是各忙各的,无利不关心。 读守军原来零散的发的这些片子,写了一些感想,发出来请大家不吝赐教。“休闲”这个群我虽然原来还发几句言,后来基本就很少在里面发言了。但是这个群却是我每天都要看的一个关注的群。我参加的群不少,有的群我基本不看,但碍于面子又不好退群,只好不看。能天天看的并置顶的群不到十个,这个群就是其中之一。守军有时在群里发些照片,得到的是一片点赞,有个别赞扬的话还很肉麻。我有时就着急,大家没有领会守军的深意。他的片子能得到鲍昆、江涛等大家的赞赏,还缺我们的点赞吗?他真的是在以身示范,教给大家如何拍片。我曾给研修班的学员们讲过,“少按快门多读书”,这“书”并不局限于实体书,而是要多看照片,特别是电脑上的图片,因为现在到了“读图时代”,多看图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并一再强调要在电脑上看图,不要在手机或者相机背屏上欣赏图片,因为画面太小,看不真切。同时还要会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分析图片,这样才能汲取别人的营养,充实自己的技能。但讲了之后似乎效果并不明显,一问才知大家不会分析照片,有点“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于是我想就做个样子,做一个“抛砖引玉”的半头砖吧。所以就有了这个美篇。只是拉拉杂杂抽空来写,拖拉了这么长时间,也是够邋遢的了。而每张作品下面的评论,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并不是定论。一幅作品拿出来展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是正常的情形,在这儿没有什么权威。只是评论时一定要遵守“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规则,任何结论的语言要有根据,同时还要符合逻辑,别抡大棒子,抬杠,否则那就没意思了。同时对这个美篇,恳请大家不要转发,因为就是给这个群专做的,发到别的群难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