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浅谈鸡东县向阳城址—— 唐.渤海国</p><p class="ql-block"> 东平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东北地区古老民族(粟末靺鞨),于唐朝时期公元698年建立了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存世200余年。</p><p class="ql-block"> 一、靺鞨、渤海国的发展与建立</p><p class="ql-block"> 营州叛乱后靺鞨人开始向东逃亡,在东奔途中又有其他族群(高丽、汉人等)陆续加入,并与白山靺鞨诸部联合起来,利用当时的东北特殊地理条件和地广人稀没有强邻威胁的环境下,建立了以“大祚荣”为核心的以靺鞨作为国号的“靺鞨国”。开元六年(718年)大祚荣去世,长子“大武艺”继位。继位后向唐朝提出册封的请求,公元719年唐玄宗册立“大武艺”为渤海郡王。在大武艺时期,渤海人口得到了增长,疆域也得到了扩张,这为后来的“海东盛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大钦茂”继位,经过“大祚荣”“大武艺”两代的开疆扩土,此时的渤海政权领土及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成为了当时东北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新兴势力。“大钦茂”为了强化政权统治和今后的发展,实施了改革举措,开始学习吸取唐朝先进文明及成熟的典章制度,经过“大钦茂”的系列改革,于宝应元年(762年),渤海政权晋升为藩封国“渤海国”。封国后“大钦茂”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和唐朝逐渐衰落,他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效仿唐制建置称为“皇上”并建置自己“五京”。元和十三年(818年),“大仁秀”继位渤海国王。“大仁秀”统治渤海国时期,经过不断的向北及周边“略伐”,其疆域达“地方五千里”的规模,随着地盘的扩大,需对新的疆域进行管理和有效控制,设置了府、州、县行政机构,才形成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余县的建制,开启了“海东盛国”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二、东平府的历史考证</p><p class="ql-block"> 渤海国在拂涅故地建立了东平府和伊、蒙、沱、黑、比等一府、五州、若干县,然而,东平府府治所在地至今还是个迷,根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魏国忠、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国忱、哈尔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郝庆云著作“渤海国史”一书,第三章187页(辖域、区划和人口)中,简要提到“东平府”的位置位于密山县东南之临湖村废墟,为我们寻找东平府府址所在地提供了帮助,但是我认为“东平府”府址,应该位于鸡东县向阳镇古城村“向阳城址”。因为,密山临湖村废墟遗址无论在占地面积、建设规模、筑城等级上,都与鸡东县向阳城址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说明:本文仅代表我个人见解,至于历史真相有待于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来进行挖掘和论证。</p><p class="ql-block"> 三、为什么说鸡东县向阳城址疑似东平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1、鸡东县向阳城址(县级文保单位):向阳城址位于鸡东县向阳镇古城村,西北与“锅盔山山城遗址”相望,直线距离6公里;西南与“红星遗址”接壤,直线距离3公里;北与穆棱河毗邻,引水入壕、入城,亦有流向,为流动水源;东、西、南为穆棱河冲击平原,为开阔地带,为农田种植。向阳城址距东南方湄沱湖(兴凯湖)直线距离约30多公里。其占地面积、建设规模、筑城等级上,是鸡西地区目前所发现的最大的平原古城址。</p><p class="ql-block"> 向阳城址东、南、西为穆棱河冲击平原。该城址为长方形,地表可见遗迹有掘土夯筑城墙,城墙南、北侧长度为362米,东、西侧城墙长度338米,周长1400米,占地面积12.23万平方米。城墙现存最高处3米、底部宽4米,城墙的东、南、西、北四角设有角楼(马面)。其中,北侧城墙建有四座马面,中段建有瓮城,为该城城门,遗迹依然清晰可见。东城墙建有3座马面(以灭失),古城四周原有护城河,由于穆棱河涨水冲刷现已淤平,已成为稻田。城内出土文物有灰色布纹板瓦,轮制泥质灰陶、侈口方唇底罐口沿、唐代、宋和辽金铜钱、石器等,陶器均为灰色泥质,铜钱品相保存完好。城墙边缘地带仍然能采集到灰色布纹瓦残片,遗迹清晰可辨。从出土的铜钱判断,辽金时期沿用过此城。注:根据当地老人口述“位于古城城墙外围四周几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条约6米多宽的壕沟,由于穆棱河涨水冲刷和村民填埋,护城河已经成为稻田地。”</p><p class="ql-block"> 2、向阳城址与锅盔山山城遗址的关系:锅盔山山城遗址位于鸡东县永安镇锅盔山上,面积为11.06万平方米。是一处集汉魏时期遗存、唐.渤海时期建筑、辽金时期沿用并增筑的古遗址。锅盔山山城遗址主体文化遗存以渤海时期山城为主,其营造形式和地势选择建制风格具有府、州一级城址规模,保存现状较好。</p><p class="ql-block"> 锅盔山山城遗址城墙延山体顶边缘处顺山势构筑,墙体为石砌,“干打垒”法砌筑,砌石之间无沾合物,全长1333米、宽2~9米、高度1.5~3米。城墙设有马面13个,根据地势和防御需要进行的合理分布。城内地表现存遗迹有古井、饮马坑、居住址等,出土有:汉魏时期石器,石磨棒(残)、石磨盘(残)、石斧、石锛、石刀等,与周边汉魏时期文化遗存相同。同时,还出土了大量渤海时期文物和金代文物(兵器)。其中,渤海时期文物有:铁器、陶片等。后续还出土了一枚“双鱼铜镜”现为国家二级文物。锅盔山山城遗址比邻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史称忽汗城”,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黑龙江东部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具有军事防御意义的渤海时期山城城址,对研究渤海国边疆戌卫以及该区域历史沿革、民族迁徙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辽金时期沿用并有过增筑。</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16日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锅盔山山城遗址的营造形式和选择的地理环境及遗址内出土的大量铁质兵器证明,它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具有军事意义的驻兵山城,该城三面为悬崖峭壁,只有一侧可供人马通行的栈道,可谓是易守难攻。反观向阳城址坐落在平原之上,四周均为开阔地带,为开垦农田,道路、水路相通,为来往通商、农耕劳作、政务办理等提供方便。如遇外敌来侵,可依靠自身防御体系(护城壕、城墙等)进行暂时抵御,锅盔山山城官兵会及时驰援。因此,我认为“向阳城址”和“锅盔山山城遗址”,是“政军”互通互联的关系,向阳城址极有可能是“渤海国东平府及伊州”所在地。“锅盔山山城遗址”为御敌、守土、屯兵所在地,而且从出土文物、筑城形式来看,两者为同一时期。所以只有高级别或重要的府州及交通要道,才拥有驻兵护卫资格。</p><p class="ql-block"> 向阳红星遗址:位于鸡东县向阳镇红星村内,地处平原地带,地势平缓,东、西、北侧为红星村居民区,南侧为耕地。遗址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七十年代修水田时发现距地表文化层厚1、2米,出土了辽金时期文物“上京路万户发字号印”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上京路是金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之一,万户是金初设置为世袭官职,统领千户、百户,隶属于都统)。同时还出土三足小铜釜2个、大铜锅1个(国家三级文物)。小铜釜通高20厘米,腹深10厘米,足高10厘米、口径30、5厘米。足呈扁圆三角形,足尖部为4厘米铁足。大铜锅底残,口径45厘米,深19厘米,壁厚0、4-0、5厘米,属于汉魏、渤海、辽金时期古遗址。向阳红星遗址出土的“上京路万户发字号印”等文物证明,之所以有了府、州一级的向阳城址的规模及建制,才带动了周边发展,才有了后来辽金时期继续沿用,才成为了当时人口众多重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2年1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