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小巷子里温暖的厨房

吴小街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7日,我在南昌师范学院培训,晚上上完课,我一个人沿着学院路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宽六米的巷子,南昌这样的巷子很多很多,它们就像小静脉一样连接着城市的大动脉。刚下过一场雪,北风呼啸,路上的行人很多,他们脚步匆匆,大城市的人好像总是很忙,走路骑车都是身后来了老虎一样往前赶。</p><p class="ql-block"> 街上华灯初放,商场里各种声音在风中飘荡。街道左边是高大气派的江西省肿瘤医院,层层楼房灯火通明;右边是低矮的房子,属于居民区,医院附近的房子寸土寸金,除了店面外,很多居民区将楼房改成条件简单的住宿,供那些到省城医院看病因没有床位而不得不在周围住宿的病人。</p><p class="ql-block"> 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烟火味十足的居民小区,这条街还有学校,因此一天到晚人来人往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这样烟火味浓厚的小区,居住在这里的人占了城市的主体,他们熟悉城市的过去、现在,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创造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爱心厨房就在这样不经意间映入我的眼帘。那一瞬间,我心头一热,眼睛一亮,马上想起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中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今年还被评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去年,万佐成夫妇18年来坚持创办的一元钱爱心厨房事迹经过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后,在广大观众中产生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怀着激动的心走进这个爱心厨房,厨房不大,深16米左右,宽只有两米多的样子,五六个炉子里煤火通红,上面放着烧水的壶子,过了做饭的高峰期,里面只有几个前来炒菜的人,有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显然不会炒菜,他们笨脚笨手切完了五花肉,然后炒黄芽白,用五花肉炒洋葱,火很大,小伙子翻炒不熟练,熊庚香看不过意,夺过他们的铲子快速翻炒,然后指挥他们拿好盐、味精、酱油什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万佐成夫妇忙着烧水擦洗橱台。女主人熊庚香非常热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我聊起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3年,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的石泉村开设了一个早点摊,卖油条、麻圆等食物,一天一对宜春的夫妻用自行车推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小男孩,原来小男孩得了骨癌,前段时间做了截肢手术,小男孩天天吃食堂的饭菜都吃腻了,很想吃妈妈做的饭菜,夫妇俩不忍心拒绝孩子,他们买好了菜,可是到附近小饭馆都被拒绝了,看到万佐成夫妇在这里卖油条,旁边的炉子里火烧得旺旺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问。夫妇俩觉得一家人真可怜,便欣然答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久后,有病人家属来询问夫妻俩是否可以借用炉子烧点菜,开始时只有2位家属借炉子做菜,后来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就在病房里传开了,说万佐成夫妻这可以炒菜,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借炉子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熊庚香快人快语,浓重的新建的口音听得不太清楚。她说每天中午12点前后是厨房最忙碌的时候,高峰期有200多人,这几年夫妻俩添加了灶台和厨房炊具,最大限度满足病人家属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我看了看这几年来这里炒菜的人员写下的留言簿,三大本发黄的留言簿,万佐成夫妇把它命名《写给下一位》,打开留言簿,里面的字迹有的写得规范,有的写得很一般,还有错别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扑面而来,所有的留言中,“感动、感谢、善良、好人有好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来肿瘤医院看病的大多数都是癌症患者,生死别离的悲剧经常发生,熊庚香见过太多来这里做饭的人,不是家属就是病人自己,每个满面愁容的背后都是沉甸甸的负担,不仅仅是经济负担,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大的病,哪怕倾家荡产,日子还要继续,饭总是要吃的!”熊庚香总是这样安慰人家,这也是她们18年来坚守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我问她,只收一元钱,你们柴火、煤球、水电费,还有这么多厨具,哪里贴得起?</p><p class="ql-block"> 这可能也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熊庚香笑了,她说,我们夫妻平时炸油条呀,孩子们都成家了,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身体健康最重要!说完又埋头洗衣服。</p> <p class="ql-block">每天四点钟,万佐成就起床了,他点燃柴火,然后添上煤球,一个一个的煤炉要点燃,然后放上茶壶,剩下的时间就是让煤球自己慢慢点燃,五点半,熊庚香煮好了粥,这时候就有病人家属提着饭盒过来了;中午是最忙碌的时候,晚上11点,夫妇俩收拾好一切,准备第二天的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8年以来,每天都是这样的日子,从来没打过烊</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了,风呼呼刮着,爱心厨房里的炉灶里依然通红通红。从一个人到每天上百来人,从六个灶台到三十个灶台,从十几岁的少年到80多岁的耄耋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里的故事平凡而又伟大,万佐成夫妇给成千上万的病人带来温暖,带来生的希望。18年,六千个日日夜夜,这个小巷的烟火一直氤氲着爱的味道和温暖的故事,并且一直延续下去。(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  (附加) 28日晚,我慢慢闲逛,又一次来到爱心厨房,我知道,只要愿意来,每时每刻都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万佐成夫妇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来用柴火引燃煤球,只有把十几个煤球灶引燃了,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万佐成给人印象就是不爱讲话,他只是不停围着厨房转,哪里的煤球快烧完了他拿着火钳换煤球;哪里的茶壶水开了,他要尽快提起来给开水瓶灌满……“每天都是这样来回看,要保证炉子里的煤球都在燃烧,热水瓶里有水以备人家需要。”熊庚香很热情,边洗衣服边跟我聊,也只有在晚上九点半后夫妻俩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炉子里的火旺旺的,映红了雪白的墙壁,我说这么晚了可以收拾了把吧?熊庚香低头用手搓衣服,抬起头望着远处高高的肿瘤医院大楼,“不一定,有的病人做了手术,十点过后还会想吃点汤汤水水的东西,比如面条、米粥之类的,我们反正就住在这里,随时为他们服务。”</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来了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个红塑料袋,在案板上摆开,我们看到一斤左右的五花肉、两个洋葱、一棵山东包菜。两人嘀嘀咕咕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一会儿,一个人拿菜刀切,一个人洗菜。以我多年做饭的专业眼光来看,就知道他们是初次做饭。切菜的拿刀都笨脚笨手,更不要提切出来的肉了。</p><p class="ql-block"> 爱心厨房的锅有六十多个,万佐成夫妇过了十点就要把锅一个一个洗干净堆叠在一起。两个小伙子拿起一口锅把切得厚薄不均的五花肉倒进锅里,两人手忙脚乱翻炒,不是把肉炒出来了就是停止翻炒。熊庚香看不过意,走过去指挥两个人炒了两个菜:洋葱炒肉、清炒山东包菜。</p><p class="ql-block"> 看着两个小伙子远去的背影,熊庚香摇摇头,自言自语说:“也不知道生病的是他们什么人,真是无奈!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上去帮忙,这几年我只教他们,因为来日方长,大人生病走了,小孩子就得自强自立。”</p><p class="ql-block"> 18年来坚守,熊庚香看多了生死别离,来她这里做饭的人背后都有一段伤心的故事。人呀,不经历风雨就看不到天边的彩虹。她告诉我,有个妇女得了乳腺癌,在肿瘤医院做了手术,服侍她的是十八岁的女儿,一个从来没下过厨房的女大学生。住院的日子,女儿看到同一病房的人都来熊庚香这里炒菜,她也到街上买了点肉、白菜和面条。在爱心厨房里,这个姑娘也是初次走进厨房,半天不知道干什么,好在周围的人非常热情,手把手教她切肉、烧开水下面条、放肉丝和白菜……几分钟后,一碗香喷喷的面条煮好后端到妈妈面前,把个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平时娇生惯养的孩子一遇到家庭变故,一下就懂事了,每每看到这样的家庭,我都很难过,真的心疼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熊庚香伸直了腰,稍微活动了一会,一会又埋头干活。</p> <p class="ql-block">  学院路社区宣传栏上随处可见万佐成夫妇的宣传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