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片讲述身边的故事……

茜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芦苇荡里听机声》发表在《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5日第一版;到2020年12月14日,又发表了《拍马成景》、《装满丰收的农家小院》、《稻谷黄秋收忙》、《百万亩芦苇全程机械化收割》。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能有机会来分享我的摄影作品五次刊登《人民日报》后的兴奋与喜悦,而且是一年内五次刊登在《人民日报》,是莫大的鞭策与鼓励。</p><p class="ql-block"> 我对报纸的认识源于小时候家在盘山(现在的双台子区)印刷厂附近,临街的瓦房是盘锦地区时候的《盘锦日报》社印刷厂,一排排机器轰鸣作响,每次从那里经过都会闻到一股浓浓的油墨味。夏天,车间窗户都是开着的,我和小伙伴们踮起脚尖,趴在窗沿下,能清晰的看到排版师傅在熟练的拣字码字,听着印刷机吧嗒吧嗒的响声,看工人师傅熟练地在操作,“机械”般的手掌一页一页翻过,这就是我对家乡的报纸--《盘锦日报》最初的印象。后来参加了工作,接触最多的是《人民日报》《盘锦日报》,作为党报是单位组织学习必读的报纸。父亲离休后,家里订阅的报纸也有《人民日报》《盘锦日报》,父亲在看过之后会把他认为重要的内容剪下来装订成册。《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传递党的声音,不仅是一张报纸,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记录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发展,描绘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这是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报纸,办公桌前、阅览室里,我们总能看到它的熟悉身影;电台广播里、电视荧屏上,我们也总能聆听到来自它的声音。关乎国情党政方针、地方规章制度、本市大事小事我们都会在党报上知晓,不仅具有指导性、权威性,而且体现了新闻性、可读性、群众性和服务型。   </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这些年我尤其关注家乡的变化,足迹遍布盘锦城乡,我和影友一起不管风雪、不计路途、不畏泥泞、不说困难,走大街小巷、苇荡村舍、菜畦水田、河沟蟹池,去发现、寻找、呈现乡愁,展现对大地的讴歌、对生活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几年来,我的摄影作品和众多影友的作品一样被《盘锦日报》刊登,这也让我对自己的摄影技术进行审视,强迫自己提高技能。 2018年12月份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推出《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征集活动,我第一时间在人民网注册成为一名签约人民日报的摄影师。每天通过手机来读《人民日报》,人民网上的每日图片精选、新闻早班车、夜读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示。用影像记录家乡,用图片讲述故事。《人民日报》是我梦寐以求的发表摄影作品的园地。2019年12月14日,盘锦大苇荡正掀起收割芦苇的高潮,清晨5点,冒着零下十五六度的低温,我和另外两名影友一起,驱车到赵圈河、东郭、羊圈子苇场,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拍。天气寒、路途远、苇根硬,大半天行程,我收获颇多,当晚,就把自己认为满意的摄影作品上传,真没想到,第二天影友大早上给我发来链接,祝贺我荣登《人民日报》,我第一时间打开电脑人民网最新图片滚动播出了我的作品。而且《芦苇荡里听机声》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这幅照片还被“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第五十期收藏;并入选人民日报2019年新闻图片画册《纸瑞镜里》。这一天,我也得到了很多家人、朋友们的祝福,感到无比的荣幸,这是光荣的、也是自豪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摄影作品,是我作为摄影人获得的最高荣誉。当天,女儿在我的朋友圈给我留言:风带着梦想去远行,采集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依然满怀新意,回首望去旧日时光,你的感动从未忘记。心中有爱,生活中处处是美景。是的,没有人是天生的勇者。正因为有了这些鼓励和鞭策,我不会放下手中的相机,我将沿着当初的信念和梦想执着地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