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内容简介</p> <p class="ql-block">日东顾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大前研一《再教育社会》</p><p class="ql-block">读书时间:2021年12月份</p><p class="ql-block">笔记:</p><p class="ql-block">1.活到老,学到老;</p><p class="ql-block">2.学习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知识和技能;3.构想力-从1到1.1升级到从0到1;</p><p class="ql-block">4.与我息息相关的汽车行业(自动驾驶,车联网,车服务)</p><p class="ql-block">活到老,学到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时,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弃学习。人类永远是在进步的,中国自改革开放43年以来,每天都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家家户户的手机,电脑,汽车,互联网,社交网络,网络支付等等这些都是在二十年前都无法想象的,但是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做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武汉封城,小区封门,大家买菜都是团购,当时我小区的有好几户老人,大约七十到八十岁,家里儿女不在身边,想回武汉回不了,这些老人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买菜寸步难行,只能求助物业。我们是稍微大型一点的小区,物业还比较负责任,会帮忙想办法。设想,如果是一些老旧小区,没有物业,这些老人该怎么办?社区是可以帮忙,但一个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就十几个,又能帮得了多少呢。说这些倒不是怪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只是想举个例子来说明科技的变化,现在是人在追赶科技,而不是科技来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辈的同龄人以前也不会用智能手机,也是3-4年前开始学着用,学着发微信,手机支付,刷抖音。到后来,疫情后,开始健康码认证,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智能手机,公交车地铁高铁都是要检查健康码的。这些人中,有的人是确实年龄大了,学不会。而有的人却坚持不用智能手机,这些人我们该如何看待,是说他们是传统的坚守者?亦或者逆流者?他们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是如何生活的,我们无从探究。只能说当前潮流下,如果不去学习,不去适应,人类终将会被新科技所抛下,在日常生活中彷徨失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知识和技能。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外语是一个热门语种。现在有了翻译器,手机可以翻译,网页可以翻译,连微信都有翻译功能,跟外国人沟通几乎是可以没有障碍。当然,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到外语来从事相关工作,目前还是工具无法替代的。将来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谁都不敢说人工智能翻译会到达怎样一个程度,但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构想力-从1到1.1升级到从0到1。大前研一提到的构想力,构想这个词语,中文和日语里都有,它指的是构思想象。比如我工作中,跟客户在谈方案时,我们把脑子中想到的点子说出来,通过交流而产生火花,然后付诸于图纸上,这就是从构想到实现的一个过程。我觉得这就是构想力的一种体现。1到1.1是升级,0到1才是构想的实现,一个新点子,一个新的规划蓝图,一个新的产品,都应该是源于构想力,可见其作为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我息息相关的汽车行业(纯电动汽车,自动驾驶,车联网,车服务)。纯电动汽车类,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是发展得最快的,很多电动汽车品牌层出不穷,也带动了下游产业链的生态。而我的工作是和这个汽车行业类下端的零部件行业相关联的,大前研一说电动汽车的零部件数量是燃油车的零部件数量的十分之一。如果说国内的燃油车停止生产的话,我公司的效益是不是也会缩水到十分之一,这是让我感到后怕的!我们是不是都该检讨下自己目前的工作,以后是否会被人工智能代替,或者我们的客户的工作是否都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而导致我们失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构想力,如何不被科技所淘汰,这是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政府政策的主导是一方面,也许我们应该在政策帮助我们前,就先行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颢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再教育社会》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起“再教育”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语其实早在十五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国际的报刊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中国内卷越来越严重,“重学历,轻经验”的情况比比皆是,中国的教育不能再停留在校内教育,应该把目光转向那些失业,被解雇的人群,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再教育,打开再教育的成人职业化大门,让他们重新回到职场发挥自己的才能,</p><p class="ql-block">方能彰显出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倾尽一生的付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每个国家和国人的必备课程,也是关乎国家的未来的前途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40余年,我们从吃、穿,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个人的外在或内在都在发生着巨变,在教育方面尤为显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也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就像正在打着的井,思想之水从井里喷薄而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了解,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见,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再教育,尚未打开职业化之门,中国在成人职业化教育方面,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开展校企联合职业化办学,开展应用型技术教育,以实操为主,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国家要为职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社会待遇,让他们不仅要有技术,在精神上还要有社会责任感,企业荣誉感,企业归属感,职业尊严感。</p><p class="ql-block">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国家的建设,从而实现他们个人的价值。让中国的再教育发挥他应有的力量,让我们得职业化再教育之路越走越宽。</p> <p class="ql-block">atom</p><p class="ql-block">读大前研一《再教育社会》的几点小体会</p><p class="ql-block">其实周一就看完了这本书,但严重拖延症患者一定要挨到今天才动笔。上一次写500字以上的作文还是上次。直接说说自己的几点小体会:</p><p class="ql-block">第一点,很佩服大前研一的危机意识。不知道这是大前研一本人独有的思维,还是日本民族普遍的居安思危意识,没有研究过不好多说。但本书里面体现很明显。全书几乎一大半的篇幅其实在说如果不积极开展再教育,将会怎么样怎么样一个糟糕的结果。对于个人来讲,面临退休延迟的境况下,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可能年纪大了失去赚钱的机会导致老无所养。对于国家而言,科技缺少创新,产业缺少竞争力,将会在竞争中落后别的国家。个人认为,虽然作者是针对日本而言,实际上很多方面也值得中国警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大学教育机制的僵化等等,中国也面临很多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和个人如果不居安思危、尽快改变,就会出现相似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二点,再教育的工作目前还没有体系化。在国内的很多大学,都有所谓的继续教育学院,也就是成人教育,但其实绝大多数进入学习的学生都是高中成绩不好读不了普通高校的,读一个成考混个文凭,和真正的继续教育、再教育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算是体系化再教育的可能MBA、MPA这种勉强算是一种,但受众面很窄,只能满足少数管理层精英的再教育需求。另外个人失业后的培训也几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可能有的地方做的稍微好一点,但只是零星的,不是一个普遍的情况。实际上,我认为目前国内缺乏一个政府主导的体系化的再教育制度。和书里面讲的案例一样,主要还是类似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依托自身的学习资源,来做职工再教育的工作。但能够拥有华为这样强大资源的企业不多,因此这种模式仅仅适用于一些规模大的企业和机构,中小企业或者已经失业的个人,缺少这种再教育的机会。</p><p class="ql-block">第三点,结合本人工作经历来简单说下。目前我从事招商引资的工作,就是给地方政府或者产业园招引产业项目的投资。在中国目前以县域经济为区域竞争主体的情况下,政府对招商引资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不惜花很大的财力、人力才做这个事情。但有意思的一个情况是,在大学教育里面,几乎没有哪个专业哪门课程对这个很普遍的实务性工作进行讲授,也就是说,在大学里是学不到怎么做招商引资的。做这个工作的人,几乎都是从事了相关职业后,依靠领导同事的口口相传,结合自己的摸爬滚打来学习相关经验的,缺少一个体系化的教育方式。可能中国还有很多类似的工作,学校没有讲,非常需要有一个系统一些的再教育体系来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以上是个人的几个体会,希望交流中会有更多的感悟,祝各位新年愉快。</p> <p class="ql-block">一叶翩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教育社会》读后心得这是一本带有浓重的生存危机感的书,在当下这个知识更新迭代迅猛的时代,有着普世意义,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指出"21世纪是不管企业的新人还是高层管理者,只要不持续学习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的时代。曾经那个只需要前辈将自己的工作方法教给后辈就万事大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诚然,罗曼罗兰曾说过,"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在一个世界承平,国家机制完备,退休成为人生固定模式的当下,每个步入中年,晚年的人,都会不自觉的陷入一种群体式的舒适区,进入一种可以说是自我催眠,或者说自我放纵的"堕落"状态,那就是把不学习,不奋斗当成生命既定的状态。且不说百岁人生,就是当下的的寿命期限,这种思想也是很可怕的。被人口老龄化苦久的日本,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立刻马上和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然法则中,所有的物种毕生都是需要劳作的,退休制度只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生于人情,其实悖于自然的一套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丈怀海禅师有一句至朴的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垂老不辍,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永远保持的生存态度。本书中对照的理论即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做好不管多大年纪都要自食其力并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准备,并掌握相应的生存技能"不能成为职场老油条,不能怯于尝试新的技能和挑战,更不能拿着高薪,而效率低下,成为公司(社会)的负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多次对政府和企业提出必须给员工或社会人提供不同年龄的再教育,个人觉得比之更重要的是个人自我"活到老,干到老"的意识形态的转变。当大众的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上层建筑才会也才能顺应这咱需求提供更好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摆脱那种固有的单线型人生模式即,人生只能往上走,只能做比当下收入更新,更体面,更有价值的工作,而更应该确定多舞台模式的人生,其实人都有这种自知之明,在不同的年龄,人的适应力,接受力,创造力都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一条抛物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自然规则,不断的调整和开启自己的职业模式。比如当下,就有过气明星迫于生计去当外卖员。与其道人落魄,我觉得更应称道其勇气可嘉,象孔乙己那样抱着一陈不变的思想饿死是可耻的。在不同的年龄,我们要有打破思维成见的勇气,找到力所能力及的新的事业领域。就比如,或许一个人前半生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但随着年龄增长,在行业内优势不再,淘汰再所难免,又何必抱行业高低之见,完全可以创业开洗车店,不管是做老板,还是做员工,都是一种人生尝试与突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多舞台的人生模式,应该贴合年龄变化,以再教育的方式,不断的塑造自己的人生形象。借用一下前段时间读过的《褚时健传》,一个国家政府官员,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是非曲折,先打成右派,尔后从仕途进入了企业,风生水起一辈子。至英雄迟暮,因为政策问题而入狱,成为当代最富争议的一名企业家,出狱后,不是消沉的度过余生,而是在70高龄,到哀牢山一门心思研究起从未涉足过的种橙。这是一个典型的完成了自我再教育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有许多会引起我们发散思维的读点:</p><p class="ql-block">1,芬兰的教育,高品质的初等教育;30岁以上的成人再教育率为百分之五十五;政府主导把教育方针"被动接受型"变为"主动思考型";幼儿园便开始创业思维教育等等,它和德国都是社会再教育的优等生,我们说的赶超发达国家,从gdp到政府及全民的意识形态,真的还路漫漫需上下求索。</p><p class="ql-block">2,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中,也多有书中所提及的,一支铅笔都没有卖过的教授,给学生讲销售课,这种学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简直可谓普遍,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在校园里能学到真正学以致用,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磨合。</p><p class="ql-block">3,文中所述"问题解决力:在工作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硬技能”:信息技术、金融、营销、统计等;•“软技能”:领导能力和包括英语能力在内的交流能力等;“构想力”:从无到有的创造力。"更多的是针对无论在是知识储备还是社会资源上,都有一定优势的商务人群,那么做为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都处于较低水平的人,如何通过学习改变我们即将面临的老龄窘境,提升自己的生存力,真的是,一个社会和个人,都要共同努力的,大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大家共勉,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