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琢磨强素质 评课议课共成长——滨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市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上组织评课议课沙龙活动

天天向上

<p class="ql-block">为了促进“双减”政策落地,2021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强课提质行动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实施强课提质行动,探索形成轻负优质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样化学习成长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滨州市教科院于2021年12月30-31日在博兴实验中学开展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与评价研讨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此次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与评价研讨会上,滨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2月30日上午组织实施</span>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课议课沙龙活动,探讨的主题为:强课提质我们应该如何做?评课议课沙龙活动由工作室主持人田道源老师主持。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郭天莉老师、吴树恒老师、何本清老师、张如意老师参与评课,其他成员全程观摩学习。</p> <p class="ql-block">田道源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大家认真聆听了姚雪莹、贾欢欢、张春慧三位老师的展示课,三位老师有很高的语文学科素养,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驶能力,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问题来自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上了三节优课。毕竟展示课不同于常态课,需要较快的学习节奏,因为在开放的报告厅舞台上课,学生的安全感、开放度也往往受影响。但是三位年轻老师依然为大家呈现了异彩纷呈的课堂,为她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郭天莉老师点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 class="ql-block">美点追寻一:以读为本,思路清晰。</p><p class="ql-block">观摩了惠民县第二实验学校姚雪莹老师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很受启发,与大家一起分享。姚老师作为语文教学的新起之秀,基本功扎实,语言优美。课堂教学充分突出了诗歌教学“以读为本”的设计思路,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效果非常好。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读一读——晓音韵、议一议——懂诗意、品一品——入意境、悟一悟——懂风格,层次井然,循序渐进,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进行比较阅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握诗歌主旨,感悟岑参</span>心中不仅有一束花,更有一腔热血,学生的学习渐渐走向深入。</p> <p class="ql-block">美点追寻二:飞花令,趣味盎然。</p><p class="ql-block">统计约有14位同学参与,学生的积累非常丰富:冬雷震震夏雨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朝如青丝暮成雪;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靖康耻,犹未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学生的表现非常优秀,这体现出姚老师设计的这个小活动确实有实效,课堂上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儿。这也透露出博兴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平时的教学注重积累,特别扎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点追寻三:赏析环节,学生发言质量高。如赏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位男生评价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塞外天气的奇寒,值得称赞。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学生评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运用侧面衬托,表现了诗人的恋恋不舍,武判官的归京也勾起作者的离愁与乡思。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有深度。观摩中我们发现,其实姚老师对学生有赏析方法的指导,涉及到多种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整体或局部、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相结合、远近、动静、色彩映衬、人物活动等多个方面,这就很巧妙地为学生进行赏析搭建了梯子。</p> <p class="ql-block">美点追寻四:基于学情,开展教学。本节课,姚老师没有像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一样出示学习目标,而是展示了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梁峻豪同学提出的:这首诗的题目为什么是白雪歌,而不是白雪诗或雪天送武判官?第二个问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是千古名句?第三个问题是左晨昱同学提出的:送别是种悲伤的情感,为什么要把雪描写的如此之美?第四个问题是:作者岑参当时是怀着什么心情来写出这首诗的?作者和写给诗的那个人是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呈现学生的问题,其实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目标的出示呢?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老师们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课堂上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学生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的教学,才谈得上是有效的,高效的。那么,在质疑中学生的创新素养也方能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深入思考: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要求我们语文课堂也要落实“强课提质”精神。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可以基于学情,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然后每一节课真正落实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学习真实地发生。时间是学习的伙伴,要想保证学习效率,就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去设计恰当的活动,毕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用活动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渐渐培养起来了。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吸引他,相信学生会逐渐的由“好学”走向“乐学”。</p> <p class="ql-block">一点建议:姚老师在课堂教学最后环节,与学生一起吟诵诗歌,这为学生朗读诗歌打开了一扇别致的窗。这么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形式,如果能在课堂上充分展开, 进行小组合作,当堂吟诵,边学习边展示,应该很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吴树恒老师点评《昆明的雨》。</p><p class="ql-block">刚才听郭老师分享她听课的收获与思考时,我忽然想到,我们满怀期待地来参加咱们滨州市的语文课堂教学盛宴,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是听了一堂完美无缺、极合自己口味的理想的课,还是听了评课老师或台下就座的领导专家的精彩点评?我想,都不是。我们这一活动的最大意义,或许就是借助每一堂课,让我们的上课老师、评课老师及广大听课老师产生一种思想、思维的碰撞,继而大家一起来探讨、交流我们该如何来上好这一堂课。如何来上好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刚才听贾老师的一堂《昆明的雨》,我有着很多的惊喜与收获,但同时也有着几点粗浅的思考。时间所限,我谨借两个字来概括我的一点浅薄之见。</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字就是“巧”。即课堂设计“精巧”,尤其是“语言品味”环节中两个活动的设计,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效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阻隔。而且,每个活动都预设了发力点,比如活动一中“标点里的味道”“抑扬里的趣味”,活动二中突出“吆喝声里的美”等,这样就做到了有的放矢、精点赏析。同时,在活动一中,老师又预设了“品鉴角度”“品鉴方式”,以此引领学生如何去品读,做到了有效的方法引领,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之所以有这样精巧的设计,要得益于老师备课中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教学目标的精确设定。</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要提出的一点思考,就是感觉到教师有了这样好的预设,但在教学引领的各个环节中表现的有点“急”,这也便是我所要说的第二个字。</p><p class="ql-block">比如,老师在上课中布置学生带着思考去速读课文,这个时候呢,有学生没有去读就很快举手要应答,而老师则顺势提问,开启了师生对话交流。此时,我想老师应该明白,我们设计了这个速读任务有没有必要?若有必要,就该引导学生先去读;如果没有必要,我们可以不去预设。在后面语言品味的各个环节中,我总觉老师引导学生刚达其“表”而未待达其“理”,便匆匆结束,进而开启了下一个环节探讨分析。比如老师引导学生品味“吆喝声里的美”时,当有学生刚读出卖杨梅女孩那“娇娇的”味道时,老师便仓促而过了。我想,老师是不是应该趁机引导学生再去进一步体悟那一份“娇娇声”里的情味之美,去领悟汪老这样写的用意所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由“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本文是汪老的一篇怀旧抒情之作,行文中作者借写景来描绘某种氛围,传达一种情味。而且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深情不是直露的、强烈的,而是含蓄的、深沉的。那么我们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去从他直白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到那份深情、去体悟那种情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沉静下心来引领学生去细细品读文本,而不是代之以分析。就如同我们外出游玩一样,若只顾匆匆到达每一个景点,而不能在每个景点稍作逗留,用心去感受景观的自然之美,去领略其人文的内涵,那么,这一趟行程下来,我们收获的也许过多的是疲惫,而少了一份快乐。总之呢,语文课的本质还是要归结到“读”上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其中难免会有缺憾;但是我们却始终会奔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永不止步。</p> <p class="ql-block">何本清老师点评《富贵不能淫》。</p><p class="ql-block">亮点一:目标的适切性</p><p class="ql-block">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为文言文的章法考求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键点、精髓处。张老师将目标定为:积累文言词语,体会类比、排比的说理特点;学习孟子的大丈夫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符合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指向,目标适切合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亮点二: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p><p class="ql-block">根据设定目标,张老师以学生活动为基点,设计了三大环节:读懂大意;读懂章法、句法;读懂内涵。学的充分,交流的充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新的学习经验,具备了好课的一些基本特点。</p> <p class="ql-block">亮点三:教材解读到位。</p><p class="ql-block">张老师在第三个环节“读懂内涵”中,大量拓展,为学生补充了一些知识背景,提供了一些感性材料,为学生感受大丈夫的形象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样处理,很明显是将《富贵不能淫》一文当作定篇来教。如此做法很是正确。可见张老师在备课上下足了功夫,否则,本文就显示不出它的真正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议:找出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妾妇之道”有何不妥?在此基础之上,拓展孟子生平,体现出孟子大丈夫的一生,再与朱自清对苏秦的评价形成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切身感受大丈夫的内涵。结合孟子生平,还可以提出“救世之道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最后拓展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至此,经典的文化意义才得以真正发挥一二。</p> <p class="ql-block">张如意老师评课:强课提质,我们在路上。</p><p class="ql-block">强课提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课,是提质的基础;提质,才能更好地强课。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强课,就是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即加强备课的研究,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语文学习活动的研究,加强教学主问题的研究,加强备考评价的研究等等。离开了这些具体的研究,强课就无从谈起。提质,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关照学生对语文的语言的品味与鉴赏、运用与建构,关照学生语言品质的提升,更要关照学生语文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对文本有在自学基础上的质疑与发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位老师的课堂,都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有感受有质疑有发现地学习课文。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情,设计了具体的、可操作的、且有实效的学习活动,比如读、品、疑、交流、探究等,这样就确保了老师的教学设计得到全面的落实,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强课提质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p> <p class="ql-block">省教育厅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基本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是:“课堂教学效果随堂监测达标率达到80%以上。”这就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必须融入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实践,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犯这样低效的错误:说的多,写的少;个体说的多,小组说的少;师生一对一的对话多,生生、组组的对话少;小活动、小追问多,大活动、主问题少;教学环节多,深度学习少;重复训练多,总结规律少等等。要实现80%以上的达标率,还需做大量的改进工作。课堂主阵地的地位必须得到尊重和落实。强课提质,我们就要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深入钻研,潜心琢磨,专业解读教材,用心解读学生,智慧解读课堂,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真正让“强课提质”落地落实。</p>

学生

老师

语文

课堂教学

学习

教学

强课

提质

课堂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