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载2021年1月3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责任编辑:吴熹,作者: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1935年,由报界名人杨扬石先生(笔名琅琊隐士)创作的《评戏女皇刘翠霞秘史》一书问世,因杨扬石与书的主人公刘翠霞是好友,故作者请刘翠霞为该书撰写了一篇序文。该序文被收录于书中,当时刘翠霞只有24岁,这篇文字并不长,但很可能是这位评剧名伶留下的唯一的一篇文字。</p><p class="ql-block"> 杨扬石本是《中南报》游艺版的记者,人称“杨十爷”,在天津新闻界内有“文圣”之誉。他对评戏艺人刘翠霞的演技十分欣赏,经常撰写戏评文章推介她。1933年《汉文京津日报》公选“评戏女皇”的时候,杨扬石极力为“山霞评戏社”的刘翠霞造势,使这位年仅22岁女艺人顺利地争得了桂冠。刘翠霞是一个内向的人,她不善交际。除演戏外,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尽管杨扬石为刘翠霞奔走呼号,但刘翠霞并认识他。后来,经福仙茶园(山霞评戏社演出场地)老板周玉田牵线,杨扬石结识了“山霞评戏社合”伙人李华山以及司账赵德福,“经李、赵二人的指引,方与刘翠霞互相晤谈。”杨扬石在采访刘翠霞后,对文字作了加工整理,以纪实手法将刘翠霞的生平及艺术呈现给读者,这就是《评戏女皇刘翠霞秘史》一书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这篇序文不过260余字,但却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对于了解、研究天津评剧史,是难得的珍贵史料。刘翠霞在序文中,并不讳言自己的出身,她曾提到自己“自幼家道贫寒。”并且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学问。这个表态,是实事求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一直到现在,很多当红艺人,提到自己贫寒的出身,还都在有意识地加以回避。相比之下,刘翠霞不慕虚荣,襟怀坦荡,不以自己出身贫寒为耻,这种态度才是值得肯定的。很显然,这篇序文的内容,再一次佐证了艺人圈对她“老实厚道”的评价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 据史载,刘翠霞1911年出生于今武清区敖嘴村。这个村坐落于堤南的浑河套(永定河旧泛区)内,周边是一望无际的湖泊—沙家淀。每至夏季,浑河泛滥成灾,村民们都要“走浑河”(即逃离家乡)。1917年,她的家乡又一次遭遇特大暴雨,房屋倒塌,粮食绝收,全家人被迫逃离故土,到天津卫邵家园子一带(大红桥附近)落脚谋生。</p><p class="ql-block"> 刘翠霞在序文中,还担承了自己对演戏的态度,这一态度对于今天的演艺界仍有借鉴意义。她说:“自信我自演戏之日起,即抱定一种不卑贱的宗旨。故对于诲淫之作,从不敢像别的演员那样描摹尽致。”她还进一步解释道,“我演戏的本旨,戏词不良善的要设法删正,内容有不明了的要请人讲解。”虽然,不能承担起引领社会的责任,但也绝不至于“落一个‘诱惑者’的罪者。”她认为,评戏里那些诲淫诲盗的戏出,“一来(演员)自己有伤人格,二来为评戏减了价值。”</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她在谈论自己的上述态度时,还专门举了白玉霜作为例子。据史载,20世纪30年代,白玉霜在北平演出时,曾排戏了一出《拿苍蝇》的“粉戏”,因为她在演出时过于“暴露”,故为自己的戏班招徕了祸端,被北平市长袁良以“有伤风化”的罪名永远驱逐出北平。</p><p class="ql-block"> 在戏曲史上,曾有一种说法,20世纪30年代,作为评戏“刘派”代表人物的刘翠霞与“白派”代表人物的白玉霜,二人之间私交很好。但刘翠霞的上述序文,字里行间表露出对竞争对手白玉霜的不满,这虽然有就事论事的一面,但就客观效果上看,实际上已将二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这一方面表明,二人之间的关系不像传闻的那样好,同时也再一次验证了旧时艺人之间的一句流行语的正确性:“同行是冤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