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的名师成长之路 ——听潘建明老师《工作室运行管理中如何做到精、细、实》讲座有感

常春藤

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发起的百家讲堂已经到第四期了,正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022年新年贺词,每句话都那么亲切、自信、坚定,给人以力量,热泪在眼眶中打转,和家人一起静静聆听,总书记的贺词中提到了学校“付出了、奉献了、也收获了”,但“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当然,还要感谢潘建明老师为我们奉上的一堂精彩讲座。<br>名师工作室为优秀教师成长创建发展课程,是教师搞研究、作交流、互补型、合作式的专业发展平台。如果把老师比作自由电子,让他们有序流动形成电力造福人类,就必须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偏转、加速,而工作室就是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场”,其特点是“工作”。工作室的设计与改进的叠加,需要专家成为专家的过程,也就是专家的现身说法,潘建明老师“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成功实践,已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最朴素的行动路线就是:“听中学,做中学,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顾泠沅)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常想把它简单化,总想找到一个万能的公式,输入便可以输出标准答案,可每次都是输入“1”后就得“哥德巴赫猜想”,怎么会是“2”呢?探究其原因肯定是路径有问题。工作室成就名师,入室成员就要有清晰地成长之路; 还要有把教育视为事业的情怀,内化信念的执着,专注+慎独才能产生独特的教育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是那种贴标签的名师。 为什么一个好的工作室可以在三年让一名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成长为“草根”名师。潘建明老师提供了工作室运行管理中如何做到“精、细、实”的模板,本人听完讲座后倍感汗颜和清醒,汗颜于从教积累的经验只是昙花一现,没有理性的概括,不能向年轻教师提供可依据的蓝本。清醒于做教师要夯实五项基本功:即阅读、聆听、反省、躬耕、展示,还需不断学习、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不断研讨,不断成长;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以人格关照人格,以学问影响学习。<br><br> 工作室虽是个学术团体,主持人与成员不是上下级关系,但让成员学会专业自主发展是关键,有方案就得有配套,有制度就得有细则。潘建明老师说入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应该这样规划:一是自我专业结构分析,分析优势与不足;二是自我专业发展设计,确定时间表和路线图;三是在领衔人指导下实施,高立意、低起点、立足草根;四是自我自主自觉调控能力,效率与反思的检视;五是不断进行阶段总结与反思,理论与实践双向解读;六是提升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学习自组织能力;七是提高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践能力。有计划不评价考核工作室将难以为继,计划不周全只注重考核的工作室是缘木求鱼,没有帮助老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问题与不足的教研活动就是纸上谈兵。不历经千万次的切磋与琢磨就捕捉不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课堂不能出彩,就得出丑。 春一岁,秋一岁,月照千秋凄凉目,多少错与对。每场讲座听完都会“日难寐,夜难寐”。别人的成长无法重复,成长自己99%的经历又与别人一样,那个走向卓越的1%,还要付出99%的努力,看似一步之遥,这一步就如同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所说“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