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这是从距今5000年进入古国文明时代算起,如果说起我们每日三餐的米饭,却可以追逆到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时代,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时至今日,全世界约30亿人口以稻米为主食。6000多年的长河中,曾经有过多少品种在水稻种植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恐怕世界上任何一个水稻研究专家或史学家、考古学家都无法说清楚,单说我们老家,就有许多地方老品种既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更没有什么“学名”之称,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宝贵的食物条件,最后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消逝绝迹。<br>今天我要介绍给大家的,是一种曾经在老家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斋郎一带种植过,至今已绝迹的水稻品种:白谷。<br>白谷,属于粳米类,也是地方传统老品种之一,没有任何学名,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因其成熟后谷壳比其他稻谷颜色较浅而呈黄白色,且有长长的白色谷芒而得名。这种稻谷有几个特点:稻杆粗且特别长,高达一米五左右;产量极低米质却又极好,粒大,晶莹秀亮,是做家乡美食黄粿的上好原料,做出来的黄粿不仅色泽黄亮清爽,更兼软糯可口、清香四溢。<br>因为稻杆高,就非常怕风。百山祖属东部高山地区,虽不是沿海,但于台风来说,也不算很远,因而,每逢夏末秋初有台风在浙南闽北沿海地区登陆时,常常影响到百山祖地区,白谷就会受到影响,特别容易倒伏。老百姓为了防止白谷倒伏,等白谷谷花一过,就到田里把它几丛一扎地扎在起来,以抵抗大风的破坏,减少白谷倒伏的几率。<br>白谷虽说米质好,但产量极低、抗倒伏能力又差,为何百姓还要种这种稻谷?如果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就是地道的斋郎人,也不会知道其中的奥秘。<br>原来,老家斋郎人过去种植这种水稻,其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粮食之需和可做黄粿,而是为了另外的生活需要。<br>过去的大山深处,深僻幽阻,交通闭塞,人民群众生活非常贫困,各种物资自然也就极度匮乏。人们身上穿的,大多是十分低劣的麻布之类,能够有一套像样的出客衣服,就十分奢侈。承载着全身重量的双脚,自然也是难得有一双好鞋可穿。人们为了使双脚免遭地上的碎石尖刺所伤而发明了草鞋,草鞋就成为山里百姓日常无法离开的必须之品。<br>山里可用于打草鞋的,除却极少的一两种树皮之外,别无它物,唯有稻草是最易得到的东西,而白谷高高、粗壮的稻杆,正是人们用来打草鞋的上好材料。<br>每年谷熟收割后,白谷的稻杆就被整理得齐齐整整,在尾部扎成把,选择大晴之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或挂于牛栏背上既避雨又通风的栏杆上晾干备用。<br>做草鞋的时候,拿石块或重的木头压住凉干的白谷杆的尾巴,或叫个人站在尾巴上压住,用铁钯篦去外层杆衣,剪去尾穗,扎成小捆,拿个木锤或木杵均匀地敲打,边锤边转动,锤到稻杆非常柔软就可以用来打草鞋了。用白谷杆打的草鞋,除了其稻杆长接头少之外,还特别柔韧,相比其他稻草打的草鞋要更加舒适耐穿。<br>白谷杆的另一个用处是铺床。<br>以前,老百姓家里铺床,能有一床足以卸寒的棉被就非常不错,根本没有什么垫棉,更别提电热毯之类,拿来垫床的,北有麦秸南有稻草,上加一拎草席,这是“标配”。为了使冬天能够保暖,人们会趁着太阳好的天气将铺床的稻草拿到太阳底下晒,白谷的稻杆因其长度足够长,且杆粗,所以晒的时候不容易乱,同时因质地比其他稻杆要好,也就成了铺床的上选稻草。铺床时,也如同做草鞋时那样除去外层杆衣,然后放太阳底下晒得干干燥燥的,均匀地铺在席底下,暖和极了。<br>因此,尽管白谷的产量很低,且抗倒伏性能很差,人们为了解决打草鞋和铺床之用,也就不得已而求其次,种上一些白谷专门收取其稻杆。我记得我们小的时候,队里每年都要选出几块田来,专门用来种白谷,等稻谷熟后,将白谷的稻杆全部收集起来,分配给各家各户做草鞋和铺床用。<br>谷熟之时,队里的社员们小心地将白谷割下来,将谷穗上的谷粒脱掉后,把白谷杆扎成均匀的小捆,然后按劳力或人口分配稻杆,每家每户分到稻杆,都会找个地方将稻杆晒好、收藏,绝不浪费一根。<br>白谷的米质特别的好,是做黄粿的上好大米,所以,平常家家户户都舍不得吃。要等过年的时候,专门挑山铃木或细叶冬青烧成的灰所泡之咸拿来浸泡,泡好后放入饭甑蒸熟,在石臼里打成黄灿灿的黄粿来。<br>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解放鞋替代了草鞋,铺床也没人用稻草了,白谷也因其稻杆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加上稻谷产量低,高山上的农民们不愿再去种它,以至于这种当年山区人民视其稻杆为宝的谷种渐渐消失,直至绝迹,白谷和白谷杆,也成为乡愁中的一种记忆而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