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参观《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

汕头一人

<p class="ql-block">出故宫东华门,穿过北池子头条,向北行几步,就到了箭杆胡同。胡同中部的20号,一座看似普通的小院,静静地矗立在这里,这便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是陈独秀故居。</p> <p class="ql-block">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从上海随迁至北京,落户于这座小院。</p><p class="ql-block">然而,1920年2月,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陈独秀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回上海。</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后,北京大学新派人物加入《新青年》撰稿行列,实现了《新青年》杂志与北京大学“一刊一校”的紧密结合。从1918年1月出版的第4卷1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鲁迅等一批思想者和文化先驱在《新青年》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随着这些思想巨匠的加入,《新青年》的发行量从创刊最初的1000份迅速攀升至最高峰的1.6万册,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p> <p class="ql-block">受《新青年》影响,各地以青年学生为读者的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广阔舞台。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称《新青年》为“‘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同时,这份刊物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培育了深厚的群众土壤。</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座旧居北房和南房分别推出“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览。展览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思想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生动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这一伟大历史进程。这座小院不仅是《新青年》的诞生地,更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从陈独秀故居往北走十来分钟就可到北京大学红楼。</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1918年—1920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红楼第二阅览室工作</p><p class="ql-block">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红楼一层东南角的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p> <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五四运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北大红楼向北,沿着皇城根公园漫步,不远处就是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这座建筑融合了西式结构与中式瓦顶,呈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静静矗立在历史的尘埃中,诉说着过往的辉煌。</p><p class="ql-block">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号召,动员中法两国人士,利用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了中法大学。这所大学原计划由三部分组成:北京中法大学、广东中法大学(后未成立)以及海外中法大学,分别由国立北京大学、广东大学和法国里昂大学负责筹备。</p> <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虽然仅存在了30年,却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篇章,并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据点。1923年,中共中法大学支部正式成立,标志着这所大学在革命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于1923年秋季进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入学后不久,他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24年七八月间,经组织批准,陈毅担任了北京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一职。这是他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也为他日后成为杰出的革命家和领导人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旧址现内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见证了无数青年学子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道路上,投身于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如今,这座旧址依然屹立,仿佛在提醒我们,那段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岁月从未远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