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故宫东华门,穿过北池子头条,向北行几步,就是箭杆胡同。胡同中部的20号,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院子,便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随迁此地。</p><p class="ql-block">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后,北京大学新派人物加入《新青年》撰稿行列,实现了《新青年》杂志与北京大学“一刊一校”的结合。从1918年1月出版的第4卷1号起,《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鲁迅等一批思想者和文化先驱在《新青年》上猛烈发声。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一时间,《新青年》的发行量从创刊最初的1000份增加到最高峰的1.6万册,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p> <p class="ql-block">受《新青年》影响,各地以青年学生为读者的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辟了广阔舞台,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称它为“‘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同时,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培育了广阔的群众土壤。</p> <p class="ql-block">目前,旧居北房和南房分别推出“历史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在北京”两个专题展,展出了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思想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这一伟大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从陈独秀故居往北走十来分钟就可到北京大学红楼。</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红楼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1918年—1920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红楼第二阅览室工作</p><p class="ql-block">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19人在红楼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又称“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红楼一层东南角的李大钊办公室,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秘密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p> <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五四运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北大红楼往北沿着皇城根公园走,不远处就到了北京中法大学本部旧址,这是一处西式结构、中式瓦顶的中西合璧建筑。</p><p class="ql-block">1918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号召和动员中法两国人士,利用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建了中法大学。拟议中的这所大学由北京中法大学、广东中法大学(后来并未成立)和海外中法大学三部分组成,分别由国立北京大学、广东大学和法国里昂大学负责筹备</p> <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这所只开办了30年的大学,却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篇章,并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据点。</p> <p class="ql-block">1923年,中共中法大学支部建立 。</p><p class="ql-block">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于1923年秋季进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入学后不久,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他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24年七八月间,经组织批准,他担任了北京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一职,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p> <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旧址现内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专题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专题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