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肉,北方的素”。意思是说:北方人在腌制品方面,更多的偏向蔬菜类制品,那么南方人在腌制品中且以肉类为主。其实不然,在我的家乡皖南地区,除了腌火腿、腌腊肉、咸鱼、咸鸭、灌香肠外,也善长于腌制蔬菜类的腌制品,如:腌香菜、腌萝卜,霉豆腐乳、踩腌菜、晒豆酱、腌豇豆、酱黄瓜等等。 深秋是腌菜的季节,无论是县城还是乡村,都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场面,家家户户都忙着腌菜。人们不管是到菜市场买菜,还是到自家地里种的菜,都是在这个时候,将菜往家里搬运。高脚白大白菜,是做香菜,踩腌菜最佳首选,菜茎长而白,叶稀且少。白菜最好经霜打过,有甜丝丝的味道。 香菜好吃,但腌制却是一种细活,洗、切、晒、腌、藏,都是省不掉的程序。菜买回来了,先要晒蔫,除掉不好的菜边子,然后洗净后,挂在竹竿晾干水。在太阳底下,用长凳子将大簸箕[又称:簸子,用竹篾编成的器具,圆型有边沿]支在上面。左邻右舍或者是妯娌姐妹都来帮忙,大家围着簸箕坐下来,每人面前都有一块刀板,手里拿把菜刀,在砧板上丝丝地切着,白菜切成一寸来长的条状。切菜也是一种欢乐的场面,女人一拢堆,话就多了,什么私房话、隐私话、家长里短,像小河里流水,流淌着没完没了,叽叽喳喳、热闹的很。切好后的白菜,均匀的铺在大、小簸子里,木床板上,床板先要铺上干净的床单,将切好后的菜放在上面。切过的白菜,每天早晨都要端出来晒,太阳落山后收回来。从太阳升起到太阳偏西,这些晒的菜,要不断地移动位置,跟着太阳公公转。 在腌制咸菜这段时间里,最辛苦的要数家庭主妇。从买、洗、切、晒、腌、装罐,屋里门外,忙前忙后,都要精心安排。晒菜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家家门前,菜地里,晒场上,都摆满了晒东西的器具。大大小小的簸箕、草席子、稻帘子、竹帘子、门板、床板、竹凉床,都派上用场了,成了晒东西的家伙。上面晒着有做香菜的菜蕊、箩卜块、山芋干、玉米、辣椒等,名目繁多,品种多样。也有的将踩腌菜的白菜,晒在围墙上,挂在树枝上,壮观多采。 做香菜的菜蕊,经过太阳晒后,要晒到一定成色,晒过了火的不好,太生分了也不好,拿在手里有韧劲。经过一连好几天的日晒,才开始腌制。首先,把晒过的菜蕊,放在大澡盆里,反复地搓呀揉呀,再放上粗盐、辣椒粉、八角粉,将切碎的生姜、大蒜子和在一起,用手进行搅拌,用拇指尝尝,试试咸淡,感到一切满意后,再装进大坛小罐,用手按紧,压上几块洗干冰的小鹅卵石,再进行封口,这样就大功告成了。装香菜的坛子,最好是养水坛子,不到个把月,揭开坛子盖,真是满屋生香。 作为一种古老的贮藏方式,腌菜在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据学者们考证,我国醃渍疏莱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先秦古籍《周礼毛诗》仪礼中早有记载。周礼,天官》载:“大羹不致五味,铡羹加盐菜”。所谓羹就是用肉或婉菜做成的汤。汉许镇尔《说文中有:范菜者、酸菜也”。范来就认利用乳酸发酵制成的峻菜。其实, 腌菜最初的出现,和人们为了更长久地保存食物有关。在物质极其贫乏的年代,人们挖空心思,企图把有限的食物,相对均衡地分配到一定的时间段。偶尔之间,他们发现,用盐腌过的食物,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而不变质;同时,人们还发现,用盐腌过的食物,别有一番新鲜食物所不具备的风味。 外婆健在时,我们家几乎年年都要腌菜。外婆不尽烧的一手好菜,也是腌菜高手。腌香菜、腌腌菜、腌豇豆、莓豆腐乳、腌青黄豆,只要经过她老人家的手,那绝对是味道浓郁,脆嫩馨香,辣甜有度,咸淡适口。<br> 香菜、豆腐乳、泡豇豆、腌辣椒,是早餐最好的下饭菜,一碗稀饭粥,喝的全身热乎乎的,吃着麻油拌的小碟菜,那香、那脆、那酸、那辣,细嚼慢咽的味道,让人舍不得放下筷子,吃了还想吃。<br> 香菜加上豆腐干,与肉丝一起炒,是一盘不错的小炒菜。要是放在面条上,成了香菜肉丝交头面。用香菜烧野兔,那又是一道具有特色的美味菜肴。另外,腌制的小菜,还是馈赠给远在外地的亲朋好友最佳礼品。<br> 为什么皖南山区人钟情于腌菜呢?<br> 入冬后,人们把一年的辛苦收捡成仓廪,安详地守着那份不轻易得来的殷实。 会过日子的女人们,抢太阳似地,抓紧时间动手腌菜,这是她们最敏感的季节,把各种该腌的菜腌好后,感到这一年日子,过得踏实和富足。到了腊月,农村就开始忙起来了,打年糕、割糖、做豆腐、杀年猪,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圈在猪栏里的肥猪,可遭殃了,胖胖的杀猪匠是东家叫,西家请,到处都能听到猪的嚎叫声。一头活蹦活跳的猪,在杀猪匠的屠刀下,分割三五斤不等的条状,下了猪的四条腿。接着,当家的主妇把它们搬到屋子里的大缸前,把肉和腿鳖放在缸里,放一层肉,抹一层盐,把缸堆的满满的,上面再压上大石块。做完这一切,就心安理得等着过大年。不管是大雪封门,还是天寒地冻,大家呆在家里,围在炭火盆烤火,其乐融融的聊着来年的打算。桌子上的炭火炉子,炉子上架着双耳铁锅,炭火烧着锅子,锅子里的腌菜烧肉,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散发出诱人的香味,男人喝着小酒,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br> 春暖花开,农村又迎来了春耕生产。农家的饭桌上,又多了一碗晕菜,蒸腊肉或者是蒸香肠,这是犒劳干活辛苦的丈夫,又让全家解了馋。 山区人的口味都比较重,烧出来的菜肴,都以咸、油重、偏辣为主,这与皖南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皖南是个多山的地方,山限壤隔、刀耕火种,日出而出,日落而归,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也大,只有通过咸盐和晕油补充,恢复体力才有劲干活,便于劳作;辣,开胃,增加食欲。在寒冷的天气里,吃些辣椒,还能起到除寒的作用。加上蔬菜青黄不接,这一切使得咸辣有味的腌制品,能够成为山区人家饭桌上的主导菜,并一直要吃到开春为止。 现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物资的丰富,人们更注重健康,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那些家家户户腌菜的历史,已成为昨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