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告诉我们,有的时候,在利益面前,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不管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心理需求方面,每个人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即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这既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生使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我们要了解一下孩子行为背后的因素,利益,就是不可和缺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的一个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例而言,很多孩子都喜欢吃冰激凌,然而,大多数家长都担心孩子吃太多冰激凌会导致腹痛,影响身体健康,因而拒绝孩子的请求。面对家长的拒绝,孩子又会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孩子会对家长纠缠不休,撒娇耍赖,甚至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无所顾忌的满地打滚。总之,孩子目的只有一个:你不给我买,就是不行!你不给我买,我就是不答应!你不给我买,我就躺在地上不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家长败下阵来。特别是很多老人带孩子,基本上都过不了这一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看着孩子不懂道理,不明事理,所以才会这样胡搅蛮缠,但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真正糊涂的人是家长,孩子永远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深深明白,只要满地打滚就能得到好处,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利益,因此满地打滚就成了孩子获利的撒手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撒泼打滚的孩子,如果家长答应了,就相当于是在鼓励孩子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想要的结果,就等于纵容孩子用错误的方法得到想要的利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家长要想纠正孩子不良行为,首先得明白,孩子焦点肯定不是停留在坏行为上。他有坏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得到自己的好处,得到自己的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撒娇到苦恼,再到满地打滚,孩子行为可以随时改变,但是他的目标——“要吃冰淇淋”始终没有改变。和很多家长总是轻易妥协相比,孩子目标都是非常坚定的,只是你没有发现。孩子永远关注“我要什么结果”,只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胡搅蛮缠、满地打滚,什么方式其实无所谓,只要能达到他的结果,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出个例子,我一直强调,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家长不要过度照顾孩子,很多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特别严格,这个不让孩子做,那个不给孩子吃,你一旦孩子生病了,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一股脑的把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全都堆在孩子面前。过度关注,就意味着孩子通个生病可以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注,这就相当于家长在间接的鼓励孩子生病,或是在诱惑孩子生病。孩子虽然很还小,但是观察力很敏悦,他们会把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对他们态度和举措都看在眼里,也会意识到他们平时得不到的东西,一生病,全得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平时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一生病,父母就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片刻也离不开的守护在孩子身边。如果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在孩子意识当中,要想得到父母的爱,就得生病。也就是说,在孩子心里,父母的爱和自己生病就画上等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孩子感到孤独、无助,想要得到父母的陪伴时,孩子就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自己生病。他会在潜意识中创造出生病的模式,以此来吸引父母的关注。这样做的前期,孩子也许是在装病,但是装着装着,后面就成事实了。当孩子习惯于这种模式得到父母关爱,那真的就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么做才能有效的消除孩子这种错误行为,并且终止孩子通过错误行为获取利益的模式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在孩子生病的案例中,家长应该做的是,在孩子健康的时候多多关爱孩子,给予孩子认同。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只需要正常照顾孩子即可,而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关注和异常的关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照顾孩子过程中,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你看,身体健康多好啊,爸爸妈妈不生病,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不生病多幸福啊。你看,其他小朋友没有生病,在外面玩的多开心呀,不生病就可以踢球啊,捉迷藏啊;不生病可以旅游啊;不生病可以吃雪糕啊、看电视啊、玩游戏啊;不生病身体很舒服啊。生病了就只能在家里待着。你看是不是还是身体健康才好呀!你慢慢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照顾好自己啊。爸爸妈妈不能随时随地的、百分之百的、24小时陪伴在你身边啊!” 家长这样讲,就能教会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懂得为自己的健康负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父母在平时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多一些对孩子的关注和认同,让孩子知道一旦生病就不能好好玩,不能吃美味的食物,身体还会感到非常难受。这样,孩子就会把生病与这些糟糕的感受挂钩,而不是把生病与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认同挂钩,如此孩子就不想生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家长只需要正常照顾孩子,那孩子自然就会尽力不让自己生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改变孩子通过错误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步骤 。</p><p class="ql-block"><b>第一步,终止错误的行为。</b></p><p class="ql-block">家长明确的告诉孩子:“过去的这种哭闹、打滚、都无效了,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爸爸妈妈不会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了。”这叫终止错误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如果过去是因为家长的容忍和妥协导致孩子有这些错误的行为,那么在这个步骤里我们还可以向孩子道歉,说“过去都是因为爸爸妈妈的错误,导致你会有这样的行为,那你有这样的行为不是你的错,你也不希望自己这样。”</p><p class="ql-block">不要批评孩子,因为过去大家都处于无知的状态,既然这样,家长就要把面子留给孩子,让他舒服的,优雅的去改变。 我们来承担这份责任。所有的面子给他,所有的责任我们自己承担,那么孩子就不会产生抗拒。这是第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步,建立新的行为习惯。</b></p><p class="ql-block">家长要告诉孩子,需要通过什么好的习惯才能获得想要的利益。例如,</p><p class="ql-block">“你好好说,爸爸妈妈会考虑你的需求。” </p><p class="ql-block">“你按时保质保量的把作业做完,剩下的时间自己把握。但如果你为了多一些玩的时间胡乱地完成作业,那就会剥夺你接下来一个月的自由时间。”</p><p class="ql-block">“在适当的时候,妈妈也会考虑给你视吃冰激凌,只要不过度就好。但是你要记住,在任何时候,你必须跟妈妈合理的说。凡是不合理的说、不好好的说、不分场合的说,那我不但当时不会满足你的需求,同时我还会罚掉你下一周、下一个月的需求。”</p><p class="ql-block">这是核心,关键的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三步,狠抓第一次。</b></p><p class="ql-block">在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孩子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完全遵守家长制定的规则,第一次就达到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只需要跟孩子进行积极的确认即可。</p><p class="ql-block">“哎呀,妈妈今天才发现,你真的是一个……的孩子。”(省略号代表的内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实际表现进行填充,例如自理能力很强,自律,对自己负责任等,这都是对孩子的认同和确认。)</p><p class="ql-block">换而言之,即当孩子做到了家长的要求,家长就要不断地跟孩子进行确认、强化、正面引导。比如,“哎呀,妈妈真的非常后悔,过去还不相信你,今天终于看到了,你做得真的是让妈妈又惊又喜呀。”</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情况是,有些孩子第一次做不到,因为过去有些错误行为导致他一下子改变不了,怎么办呢?他做不到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 </p><p class="ql-block">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超市要买玩具,但是又不符合规则,一则是因为家里已经有很多同类玩具了;二则是因为孩子刚刚才买了一个玩具,而此前已经约定好每次只能买一个玩具;三则孩子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不对。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坚持原则,当时就不能再给他买这个玩具。</p><p class="ql-block">于是还是过去的错误模式又来了,在超市满地打滚,以前可能觉得没面子。但是新模式建立起来后,你只需要告诉孩子一句话:“儿子/女儿,我们已经制定好规则,我们都是遵守规则的人,妈妈也需要遵守规则,你也要遵守规则,所以我们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今天你即使把这个超市的地板刨出一个坑来,妈妈也不会答应你妈这个玩具。如果你想哭,你就狠狠的哭,大声的哭,拼命的哭,没关系,妈妈不会骂你,也不会指责你,妈妈会在这里陪着你,等你哭够了,我们就起来,一起回家去 。” </p><p class="ql-block">妈妈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的说完这几句话之后,只需要站在旁边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对妈妈的态度有所了解,他会一边哭一边观察妈妈的表现和反应。如果他发现他的哭可以控制你,他就会继续哭下去,而是会哭的更凶;如果孩子发现你无动于衷,而且面不改色心不跳,这个时候他哭着哭着,不用你讲,他自己就起来了,说:“妈,走,我不哭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所以下不为例,就是容忍孩子继续错误的行为。我们要有豆腐嘴、刀子心,说话好听,但内心坚持原则,绝不动摇;切勿刀子嘴、豆腐心,嘴上不饶心,心里又没有原则。</p><p class="ql-block">在制定规则之后,他做到了,得到了好的结果;做不到,他将失去某种利益。把孩子想要得到的好处,利益和好的行为习惯挂钩。这就是“狠抓第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四步,即时确认。</b></p><p class="ql-block">当孩子真正做到遵守规则,家长就要及时给他兑现好处;如果孩子没有做到遵守规则,家长就要坚决让他承担后果。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到坚持原则,少讲道理。在坚持原则过程中,不否定他人的人格,不批评他,不指责他,这叫合理地、正确的拒绝孩子。</p><p class="ql-block">家长对孩子要低标准,严要求,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家长不能把握这些核心关键,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反过来控制家长。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家长要控制孩子,至少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要是正常的,能进行正常的互动。在健康的家庭中,家长要做好家长,孩子要做好孩子;家长合理地去教育孩子,孩子合理地被引导。唯有如此,孩子才有真正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体。</p><p class="ql-block">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切勿使用外在的物质(包括金钱)引导孩子,更不要把物质作为给孩子的好处。有些父母为了激励孩子早一些完成作业,会允诺只要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就奖励五元钱给孩子。这样的教育模式大错特错。</p><p class="ql-block">偶尔使用物质作为给孩子奖励是可以的,但要区分具体情况。例如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努力赚钱、存钱,想要买一件对成长有益的东西,那么做家长的可以适当的给他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这是没有问题的。</p><p class="ql-block">但是不建议长期性的用物质去追引导孩子,这样最终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禁不住物质诱惑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