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原上的文化积淀如此平凡,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我们只是缺少发现它的存在和灵气的眼睛。</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2年的第一天即元旦。对我来说是个过了很充实的非凡吉祥的日子。今天我有幸走进德令哈市蓄集乡浩特查干村冬季草场__神秘的乃林布尔嘎斯图。虽然这里离市区不远,但属于山区,路特别陡峭,又是个特别隐蔽的地方,除了当地牧民外,几乎很少有人进出这里。</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前些年才修通了一条简易的沙石路,之前只能靠马和骆驼等传统交通工具才能到达这里。这次我特意去这个地方采风,也算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吧,目的就想目睹神奇的察汗特买图岩画的尊容。好不容易今天抽空才成行,还是有点来晚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该村牧民道尔吉加的皮卡车,一路颠簸,到了久违的察汗特买特,才发现这处岩画就处于他羊圈旁,更确切的说,是他家的羊圈的北墙均是天然岩石组成的,并在岩石上雕刻的骆驼,牦牛,猎人的图像特别清晰生动,还有像似猎豹或狮子,树木等模样的图案。整个羊圈用条快的岩石堆积而成,看似特别有年轮积淀感。</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连他们家的栓马的栓子也是非常奇特的造型,而栓子中部有自然形成的一口小洞,正好系马绳之用。这些神奇的文化元素,真让人刮目相看,浮想联翩。其实这种隐蔽的,与世隔绝的草原深处才有可能深藏的文化烙印,不易别人发现和损伤。</p><p class="ql-block"> 牧民道尔吉加说“这个地方是我的冬窝子,我家祖 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对这些岩石的动物图案特别的敬仰,从不去沾污这些图画,我们也不知道什么人什么时候来画的。据老人们传说这岩画年代久远,是个非常吉祥的实物。我家羊圈就依靠这些岩画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我开玩笑着对他说"你放牧的不仅仅是这近千只羊群呀,还牧放着几万年前的骆驼群,而把骆驼赶在自家的羊圈旁拴住,真不简单啊!真有福气,你不富裕天下还谁能富裕呢"。</p><p class="ql-block"> 道尔吉加,不好意思的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是啊! 在牧民的羊圈里能够发现文物!这是多么神奇的一间事!但草原人的眼里有些事或是景物,似乎是习以为常的事,天天与那些神奇的实物在共处,牧民的眼里很平常。我想如这些文物不在牧民的羊圈旁,也许早已人为的“废"了这些文化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感谢这片平静安逸的草原,感谢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草原人民!</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问“察汗特买图(哈达)”是什么意思,它系蒙古语,意为“白骆驼的岩石"之意。因为,岩石上雕刻的众多图案中有一峰骆驼图案特别清晰生动,远处看特别像有一峰白骆驼站在岩石上,故名。</p><p class="ql-block"> 亲们,想了解更多的这处文物的情况,细读下面文字和连接。这些文字是德令哈市文化局的洪涛先生提供的。请参考。</p> <p class="ql-block"> 察汗特买图岩画处在一座有东北向南延伸的山体上三块大小不等相对独立的岩石立面上,东是连接着岩画的一条山脉,西约50米是一条深约8米左右的悬崖,悬崖下是洪沟,岩画是在一座山体的三块岩上刻画的动物形象。其中,一号岩石上刻有4峰骆驼、4头鹿、一个手持弓箭的猎人(最具价值)。二号岩石上刻有3头牦牛、一只猎豹(雪豹),三号岩石上刻有一峰骆驼、一株菩提树。岩画群所在的山下是浩特察汗村一社牧民道尔吉加家的冬季住所,有石砌羊圈,圈门高1.7米,靠近山体高1.2米。动物形象逼真,尤其一号岩画中的骆驼十分写实,其它岩画也极具艺术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柴达木盆地发现青铜器时代岩画</p><p class="ql-block">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4日 10:26 新华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华网西宁11月23日专电(记者 何伟)考古人员近日在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发现一处青铜器时代的岩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察汗特买图岩画是青海省文物部门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被列入全国不可移动文物重要新发现之一,具体位于海西州德令哈市向东120公里左右的那仁布日格斯台冬季牧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古人员发现,在一座由东北向南延伸的山体上,有3块大小不等、相对独立的岩石,上面共刻绘着14个形象。其中,1号岩石上刻有4峰白骆驼、4头雄鹿、1名手执弓箭的猎人,2号岩石上刻有3头牦牛、1只猎豹,3号岩石上刻有1峰骆驼、1株菩提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岩画产生于文字之前,是绘制在山洞或凿刻在山岩的图像或符号。海西州具有“岩画之乡”的称谓,柴达木盆地岩画分布广泛,据悉,截至目前,青海省文物部门已在这里发现20多处岩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负责此次考察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贾鸿键说,根据风化程度和风格等分析,初步断定这处岩画创作时间最早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主要用于先民祭祀之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贾鸿键告诉记者,整处岩画绘制风格独特,地方特色明显,动物形态各异,概括抽象,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极高的学术意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游牧民族文物文献史料不足的缺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