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艺之路

牛莉

<p>  我的学艺之路,最早要追溯到父亲那一代,我父亲早年是个军人,曾经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小时候由于那个年代还没有喷绘和写真,父亲常常手工画一些广告画宣传画,比如电影院的电影海报,墙面的装饰画,还有中式建筑房梁门柱等等。每次他在画画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看,周围也会引来很多围观的人,大家在旁边的各种称赞、各种羡慕都让我感到特别的得意。我就在旁边蹦来蹦去的说:这是我爸爸!儿时的天真也成了我后来学画的动力。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觉得会画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自己也开始的学着临摹一些简单的儿童画,比如,动画片里的孙悟空、花仙子、小人书的林黛玉、葫芦娃等等,就这样慢慢的我也喜欢上了画画。</p> <p>(1992年参加参加暑期美术培训班集体照)</p> <p>  小学五年级的暑假,我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暑期美术培训班,第一次接触到了素描、色彩、速写,等专业美术知识,正式开始我的学艺之路,之后就没有间断过。1998年的夏天,我顺利的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在那里我遇到了刘文西、万鼎、李玉田等黄土画派的名师,他们的很多作品都表现的是陕北黄土风情的民俗景象,这使我一开始就对黄土高坡充满了向往。想看看那里的窑洞,想尝尝那里的油糕,想听听那里原生态的信天游。</p> <p>(在培训班里的水粉课,那时候我十一岁)</p> <p>  记得大一的第二学期,学校里组织写生,当时老师为我们选择了两条路线,一条是南下去苏杭画古镇,第二条是北上去陕北画黄土高坡,班里的同学们都吵吵嚷嚷的要去苏杭,只有我一个人喊了一句:“去陕北!”同学们打趣的说我:把你嫁到陕北去!好好画!没想到当时同学们的一句玩笑话却成了今天的现实,2008年的春天,我来到了陕北神木,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几年。</p> <p>(烽火台)</p> <p>(喂猪)</p> <p>  刚来到陕北那几年,由于工作忙,孩子小,我早上六点多出发去上班,晚上七点多回家管孩子,几乎没有时间画画,甚至有一段时间笔墨纸砚也被束之高阁,基本不用。直到有一天,我带着孩子在滨河路散步,忽然看到了路边有一群人在写生,我就凑过去看,原来是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段正渠教授带着学生来陕北写生,那一下午的时间,他们整整画了一下午,我是整整看了一下午,休息的时候,我和段老师聊了几句,他得知我也是学美术出身,就告诉我:学艺术贵在坚持,忙的时候可以不把画画当做专门的一项工作来做,这样就不会占用很多的时间,你散步的时候看见想画的东西就可以随时掏出小本子5分钟速写下来,孩子吃一根雪糕的时间嘛!当你真正想创作的时候,把你记录下来的小速写汇聚、整理,就能创作出一副好作品。段老师的话我听了很有感触,回去之后我就收拾起我的工具,晚上孩子做作业,我就临摹、练手。有时候跟家人一起回农村老家,我就随身带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一些有趣的东西。</p> <p>(香炉寺)</p> <p>(五成路,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p> <p>  艺术来源于生活,从那时起,我就基本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就是画黄土高坡。国画大师刘文西曾经说过:你有十个优点不如有一个特点,黄土高坡的民俗风情创作既是我的优势也是我的特点,后来的很多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的。而且在创作中我发现,画老百姓身边的东西他们会觉的很亲切,好像画上的景就是村口的圪梁梁,画上的人就是隔壁热心肠的二大妈。这样就更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他们就会喜欢这一类的作品。也正因如此,我就需要更深一步的去了解生活,记录生活。</p> <p>(故乡情)</p> <p>  陕北的农村有很多的民俗,比如冬季的杀猪、放羊、腌菜等等。我就画了很多民俗速写,根据这些速写,我创作了一组《陕北民俗系列小品》,这一组作品包括了陕北《扣雀儿》《坐娘家》《簸谷》《杀猪》《腌菜》《打酸枣》等等一共是十二张作品。这组作品画好了以后,当时就被我们当地市委宣传部门看到了,现在已被收藏在当地民俗博物馆长期展览。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这一次的小成功,让我更有了学习的动力,白天工作,晚上孩子做作业我画画,到了周末我就带着孩子一起进村,写生,我靠在村头的玉米垛上画画,孩子拿着树枝追着羊群满山跑,中午在老乡家里来一顿热腾腾的小米饭蒸南瓜,也许这就是幸福,这就是生活。</p> <p>(打枣)</p> <p>(腌菜)</p> <p>  记得有一次,我在路边看到了一个提着粪笼赶着驴车的老汉,一边哼着信天游,一边坐在车上抽旱烟,我就迅速的掏出小本把眼前的这幅景象记录下来,以后这幅小画就成了我很多大幅作品的添加小景,比如曾经荣获“中国梦 劳动美”第六届全国职工书画作品展优秀奖的《信天游》上面的小景赶车的老头,还有第七届书香三八活动书画类三等奖的《牧归》上面的提筐老农、还有获得“水墨长安”全国青年画家作品展二等奖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上面的几只小毛驴。他们的原型都是出自这张偶然的速写。</p> <p>(暮归)</p> <p>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放羊老汉的一声吆喝,婆姨们的斗嘴打趣,孩子们的玩闹嬉戏,都成了我创作的源泉。我用水墨记录着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雪域高原》、《崖畔》、《信天游》、《牧归》,每一幅作品都是黄土坡上的真实写照,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