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百年学脉与军医之路(第一章,上篇)

Lancet430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引子</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中时代,我父亲原希望我能子承父业,将来成为一名记者,记录时代风云,书写灿烂篇章。可是任性的我很想穿军装,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一口气报了两个军事院校,其中有一个,是坐落于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家里人对这所学校丝毫不了解,不过父亲觉得既然如此了,学医也不错。后来我就在这所学校一口气读了七年,毫无悬念的地成为一名军医,接着再去深造……再后来,命运弄人,我却在主治医师的第六个年头,阴差阳错的步入商界,打拼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里,人生的画面在不断变幻,而我生活的处所,却始终没有离开这所“第二军医大学”的方寸周围。冬去春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迎来了新的生命,我牵着孩子的小手,在母校的操场、草坪、树荫下伴随着他长大,眼见他的个子远远超过了我。这期间,我目送着一茬又一茬的军医学员们来到这个校园,又从这里离去,一如当年的我和我的同学们那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水长天,物是人非,他们去了何方,我无从得知,这个青青校园是否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回忆?我无需去猜测,我相信那必定是难以磨灭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曾经求学、困惑、爱恋过的这方脚下校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变换过归属、变换过军服、甚至变换了名字,似乎令人难以适应。然而,这只不过是这所伟大的学校、以及她的前身、在过去百多年中经历的许多次变身的再一次重演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所大学的名字再怎么变,最后被世人牢记和认可的,是她的精神与历史——我们称之为学脉。这个词里面,既有学术的渊源嬗代;也有学人的分合承继。我希望一代代学弟学妹们记住母校的历史,了解母校的学脉,莫让历史与故人被彻底遗忘。于是写下八篇文字,追记这个学校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第一章:军医肇始(上篇)</b></h1><h1><br></h1><p class="ql-block">1902年1月8日,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回到了八国联军涂炭劫余的北京城,结束了长达一年半的颠沛流离。庚子国耻正笼罩神州大地,洋人的军队在离皇城根不远的天津卫长期驻扎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帝国政坛的冉冉之星——袁世凯,已在两个月前成为李鸿章的继任者,授“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游走往来于天津和保定的衙门之间。虽然在名义上还只是“代理”,但他已然是帝国最有权势的封疆大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严冬的华北大地上,袁世凯开始全力清剿残余的义和团力量,他手中紧握的,正是晚清最为举足轻重的、并将在其后二十余年中支配中国政局的一支武装力量——北洋新军。此刻,这支武装的大名叫做“北洋常备军”。</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902年,袁世凯的北洋军护送慈禧、光绪回銮</font></h5> <p class="ql-block">北洋常备军的前身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胡燏棻在马厂编练的“定武军”,是19世纪末清政府在屡受国辱之后,终于意识到需要引进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去实现军队的近代化这个背景下的产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5年,定武军移驻到了天津东南方向的“小站”,从营制章程以及操练之法,全盘仿照西方的制度办理,正式揭开了晚清编练新军的序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年的冬天,袁世凯来到小站,接手了定武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袁世凯大刀阔斧,以德国军制为样板,聘请德军教官操练这支新式陆军,史称“小站练兵”。新建的陆军分步队八营、炮队两营、马队两营、工程队一营以及总部机构,其中步、马、炮队每营都设有正、副医官各一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总部机构中,则设有督练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转运局、侦探局等。这个军医局又设了正副医官各一名,正医官是军医局的主官,下面部队各营的军医也都归他指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引入西方近代军队的医务编制,奠定了此后一个多世纪里中国军队卫勤和军事医学教育的基础。</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袁大帅小站练兵,效仿德国陆军制度,建立近代军医体制</font></h5> <p class="ql-block">1899年,定武军被荣禄改编为“武卫右军”,继续由袁世凯节制。1901年李鸿章去世,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后,就将武卫右军改为北洋常备军,从此在中国军界一家独大,并孕育出各路北洋枭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洋新军的名字不管怎么变,军医人员始终是行军作战的重要部分。原先定武军中的“军医局”,在北洋常备军里换了个名字,现在叫“医务股”,医务股依旧按照德国军制,展开了精细的卫勤工作:从制定军营卫生章程到带教实习生,从检查预防疾病到伤员野战救治,方方面面,有声有色。北洋军的医务股还选派学生学习野战医术,以培养卫生后备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这种层级和规模的人才培养,对于当时全国各省轰轰烈烈的新军编练需求来说,完全是杯水车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2年6月,已经实授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上奏朝廷,建议创办一个名为“军政司”的机构,来总理全军政务,以将“一切军中应有之义,应知之理,应办之事,应用之物,经营筹度,兼综靡遗,依类以求分股而理,各有执掌,各专责成”——说白了,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总参谋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廷覆旨同意了,并责成袁世凯来筹办这个机构,同时继续加大力度编练新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袁世凯正是那个时代中国最有远见、最具睿智的高层官僚,他在办理“军政司”这个差事的过程中,立刻就准确捕捉到了各类军事专门人才匮乏这个核心问题,其中以军医人才稀缺尤为严重。</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晚清北洋新军开展的几次军事演习(河间秋操、漳德秋操),俨然已有近代军队的气象,其中卫勤保障力量被列为重点</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在袁世凯铁杆嫡系、也是当时开展正规化建设时间最久的北洋陆军,每镇(相当于师)也仅仅编制有军医长(上尉)20人、军医生(中尉)20人、少校军医6人,但这只是纸面上的编制数字,实际上各镇的军医都是广泛缺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医人才从哪里来?袁大帅环顾军营内外:当时社会上的医学堂,基本上都是洋人开办的一些小型私立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军中所需相差千里;而中国政府官办的第一所公立医学校——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也要到一年后的1903年5月才会诞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1902年的夏天,袁世凯忧心地在公文中写道:虽然新军在体制上已经“渐具规模”,但是“军队卫生之计划未讲求”。应该尽快设立一所专门培养军医人才的学校——这样一个念头跳入了袁世凯的脑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过说实话,袁世凯并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件事的人,甚至也不是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在此之前,中国也并不是没有办过军医学校,甚至还先后出现过两个正经八百的军医学堂,然而在此时,这两所军医学校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情还得从更早的1881年说起。那年,清政府悍然召回了120名在美国的幼童留学生(这桩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另外去查),李鸿章将他们分送到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和天津的总督医院(当时叫“施医局”)学习。这批留美幼童中后来名流如云,例如大家所熟知的詹天佑、唐绍仪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说待安置到天津总督医院的这些年轻人,李鸿章为他们专门设立了一个“总督医院医学馆”(英文名Vicer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医院总负责人、伦敦传教士马根济医生(John Kenneth Mackenzie)从这批留美幼童中精挑细选了8人,于1881年12月15日入学,马医生和英美驻天津的海军外科医生一起教授他们。基础医学就在“医学馆”里学习,临床部分则在总督医院内传授,学制四年,毕业后分配到军中工作。</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英国传教士马根济医生,深为李鸿章所信任,1881年协助开办了中国的第一所军医学校“总督医院医学馆”</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p class="ql-block">四年后的1885年,8名学生中只有6人毕业,第一名林联辉和第二名徐华清留校任教,其余四人去了海军、陆军担任医官(当时北洋海军号称亚洲第一,地位远在各军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学校一共只招收了三期,在1884年马根济医生去世后不久就停办了,原因是李中堂准备搞一个更大规模的西医医院,于是逐渐停止了对医学馆的拨款。最后天津总督医院被伦敦传教会医院收购,医学馆的资产被清政府接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虽然短暂,但总督医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公立医院而被载入史册,总督医院医学馆也就自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军医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的前一年(1893年)六月,李鸿章心心念念的“更大规模的西医医院”,终于请下了旨意,在天津法租界的海大道建起来了,地址恰好就在当年的总督医院和医学馆的马路对面!</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1893年,李鸿章上《医院创立学堂奏折》,经光绪帝批准,成立北洋海军的军医学校——“北洋医学堂”</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p class="ql-block">这年12月,医院正式开张,定名为“天津储药施医总局”(清末习惯称医院为“局”),这个医院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总医院的前身。第二年的圣诞节这天,储药施医总局的下设学堂——“北洋医学堂”正式开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李鸿章来说,这是极度晦暗的一年,北洋海军在大东沟海战中覆没,李鸿章筹备了这么长时间的“北洋医学堂”,原本就是为北洋海军培养医务人才的,现在却一下子失去了服务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李鸿章依然坚持北洋医学堂的军医培养定位,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匾额,并坚持在甲午海战惨败、全国上下骂声一片的境况下,从海防经费中拨专款以确保北洋医学堂的运营。</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北洋医学堂大门旧址</font></h5><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 <p class="ql-block">北洋医学堂的第一任总办(校长),是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曲桂庭,这个人后来为光绪皇帝看过病,记载下了光绪临终前痛不欲生的中毒症状。第二任总办,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留美幼童、总督医院医学馆的第一期毕业生第一名——林联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前后两任总办都是广东人,掌校期间都只招收广东学生,为此激起了天津卫老少爷们的众怒,还引发了上访事件。北洋医学堂的师资队伍也很有特点,基本上都是法国人,其中有一位地位较高的迈斯尼医生,还将在未来的东北鼠疫阻击战中,与中国军医伍连德同台竞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北洋医学堂从一出生就带有的海军烙印,于是在1910年,学校就干脆改名叫“北洋海军医学堂”,归海军部直辖了,专为海军培养军医。大清灭亡后,这个学校分成了两支,一支历经岁月的洗礼,曲折演化成为今天的河北医科大学;另一支仍然留在海军,相继被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接管,直到1933年因经费不足而停办,彻底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洋医学堂是第一所由中国人担任校长的西医学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所军医学校。由于林联辉等人的缘故,她与“总督医院医学馆”有着内在的精神传承。</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李鸿章设立的“北洋医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所军医学校</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袁世凯筹办“军政司”的1902年夏天这个时候,北洋医学堂因为前两年闹义和团的缘故,事实上已经停学好久了(最终也是在袁世凯的努力下实现了复学),于是此刻在中国的地面上,已经不存在任何的军医院校了。而袁世凯的基本盘又是北洋陆军,他真正想要的,是一所能为自己所用的、以服务北洋陆军为主的军医教育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在这年的8月,袁世凯正式决定开办一所“行营军医学堂”(也就是“北洋军医学堂”),驻地还是天津,作为养成军医人才之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这已经是中国的第三所军医学校了,但这个学校,才是我们要叙说的百年历史的真正开端。未来国共双方的军医人才、以及荡气回肠的中国军医教育,也都将以这所学校为根系,继而开枝散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未完待续</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