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读书小结

三石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寒来暑往,又是一年。</p><p class="ql-block"> 时光不因世人不舍而停步,转眼间,2021年已经结束。这一年里,我又忙又懒,在读书上下的工夫很少,从数量看,创下近七年最低,全年读书仅23册。尽管如此,仍要对过去一年的读书生活做一个回顾梳理。撷英拾萃选出10本,以介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1.《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与思考——黄奇帆复旦经济课》</b></p><p class="ql-block"> 这两本书都是前重庆市长黄奇帆所著,是一个兼具政府实务经验和经济理论功底的人对中国经济的观察与思考。实际上,两本书中作者的观点一脉相承,有些章节颇有重合之处。如果二者选其一,只读《结构性改革》足矣。即使没有经济工作经验,读了这本书,也应会对中国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有所明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2.《张居正》</b></p><p class="ql-block"> 这部书是熊召政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获茅盾文学奖,一部四册,洋洋一百五十万言,从张居正任次辅时隆庆帝驾崩写起,直至其人死家破、族毁坟掘,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读完这本书,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张固然不是一个道德完人,然而旧体制对改革者的反噬,实在令人扼腕叹息甚至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3.《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b></p><p class="ql-block"> 吴晓波的这本书写了中国企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成稿于2008年,距今天已经有十三年,书中的很多人如马云、柳传志等,十三年间命运又经历了新的跌宕起伏。对历史长河来说,三十年只是一朵小浪花,但全书看下来,仍觉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掩卷沉思,良久无言。此外,吴晓波早年是记者出身,其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为本书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4.《通往奴役之路》</b></p><p class="ql-block"> 自由还是极权?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拷问。由于作者的思想深度和译本的直译风格,哈耶克的这本书令我读起来很是痛苦,颇有一点做“英语阅读理解+行测言语理解”混合题的感觉。不过伟大的作品可以穿越时空和国界,《通往奴役之路》即在此列。本书观点未必尽然可取,但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可给读者很多启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5.《苏联的最后一天:莫斯科,1991年12月25日》</b></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苏联解体三十周年。读完这本书最深切的感受是: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但这句话或许可以加一个注脚——历史是由人民借历史人物之手书写的。苏联解体的关键历史人物,就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解体只是表象,而解体的深层次原因,才真正值得我们党永以为戒。</p> <p class="ql-block">  <b>6.《遥远的救世主》</b></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豆豆三部曲的第二部,被翻拍成电视剧《天道》,由王志文、左小青主演。网上说书是神书、剧是神剧。我先是在抖音上零零星星刷到一些《天道》的片段,继而对原书产生兴趣,于是一读为快。读完以后,觉得封“神”似乎夸张了些,但确是一部佳作,哲学、佛学、文化、商道……算得上包罗万象,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7.《论中国》</b></p><p class="ql-block"> 《论中国》是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代表作。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中美关系都会是世界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不需要加之一。基辛格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对中国没有偏见、甚或心存友好的美国人是怎样看待中国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8.《子不语》</b></p><p class="ql-block"> 《子不语》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书名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顾名思义,讲的就是些怪力乱神、妖魔鬼怪的不经之谈,很多故事光怪陆离又发人深省。当然,《子不语》在艺术成就上无法与同类作品《聊斋志异》相媲,我想最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本书宿命有余、批叛不足。</p> <p class="ql-block">  <b>9.《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b></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不厚,短短十几万字,以历史人物为线,串起了自春秋至元末两千年间的历史,作者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贯穿始终。尽管这本书远不如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万历十五年》有名,但整体质量并不遑多让。特别是作者的一些史学观点与大陆主流观点并不相同,算得上他山之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10.《陋规——明清的腐败与反腐败》</b></p><p class="ql-block"> 《陋规》是张宏杰的一本新书。自近十年前因数部高质量历史著作声名鹊起后,感觉张这几年一直在吃老本,旧书新出,成果重组,老生常谈。本书也是整合了张宏杰之前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如果看过他以前的书,不免有似曾相识之觉,如果没看过,倒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历史读物,值得一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