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故事】,李阁老坟消失之谜

南京明秀山文化传播

<p class="ql-block">文字/管秋惠 吕希勇</p><p class="ql-block">图片/朱楔 、1960年龙中美术老师</p><p class="ql-block">编辑/刘苏华</p> <p class="ql-block">  说起龙潭古镇的历史遗存,家乡人印象最深的当为“李阁老坟”了,可惜此坟已消失了50多年。有记忆的人,今天该在65以上的年岁。记忆中的神道在蟠龙山北坡上,是东西向的,有石人、石马、石羊,神道最西头有一座牌坊,这种规模的明代神道牌坊在南京也是罕见的,神道的风水选择非坐北朝南,在南京亦不多见,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李阁老坟什么样儿?最早出现在文献上的是民国时期朱偰编辑出版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上有两幅图片,一幅是牌坊,四柱三间冲天式的,牌坊前有一对石狮;一幅是神道上的石马,石马更有特色,不是那种威严雄壮的武士战马,看上去是那种伶俐乖巧的,朱偰记述牌坊前的石狮“装璜富丽”,夸赞石马“弯颈竚立,别有作风”。</p> <p class="ql-block">  朱偰,他为我们留下一份珍贵的家乡历史足迹的存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阁老坟上的石马被用在《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封面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阁老坟的牌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石马看上去多么乖巧可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偰并不了解墓主,大抵是听了镇上人的说法,于是在书上标为“李阁老墓”,这也许是李阁老坟的唯一影像了。后来,《栖霞区志》转载了乾隆《句容县志》上的一段话:“封柱国太师李镗墓在县北琅琊乡龙潭西新街口”,指出了墓主人名“李镗”,还对李阁老坟进行了记述:“‘李镗墓,位于龙潭镇西蟠龙山北坡龙潭水泥厂自来水塔东侧。1966年前,李镗墓及墓前石刻完整,有石人石兽,另有句容县立的石碑,告示严禁牧马放牛砍伐林木毁坏石碣翁仲。当地百姓称李镗墓为‘李阁老坟’,称李镗墓所在地为‘石人石马’。‘文化大革命’期间,李镗墓被发掘毁坏,墓前石刻亦无存。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有李镗墓摄影图片。李镗生平不详。”</p> <p class="ql-block"> 栖霞区首部区志上记载了“李镗”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上还有龙潭附近隆昌寺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是管秋惠撰写的,他曾采访过家乡老人,可惜《乾隆句容县志》上没有李镗的生平介绍,多年后南京方志研究专家张智峰先生在《金陵晚报》上发表《谜一般的“李阁老”原来是个状元老爹》一文,披露了李镗的生平事迹,原来李镗是明代状元李春芳的父亲,李春芳是兴化人,祖籍为句容,李春芳在嘉靖二十六年擢进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状元,后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拜相,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宰相。李镗本人并没有当过内阁大学士,因为儿子的显赫,使李镗得以归葬祖籍之地句容龙潭。</p> <p class="ql-block">  南京某地民国时期的明代神道石刻图片,让龙潭人想起家乡的“石人石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阁老坟毁于何年毁于何人之手,还真是个谜。管秋惠清晰记得他小时候还曾去墓地爬石马玩耍,按照当时年龄推算,也该有八九岁了吧,若是六七岁时,从老街上跑到武圣庵,再登上对面的蟠龙山上,这段路颇远,可能性不大,毁于文革时期,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但今天回过头来想想来未必准确,毁于文革的依据只是根据传言,缺乏科学依据,今天看来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期待有目睹或有听说的乡人,友情“赞助”所见所闻。</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龙潭中学美术老师的写生画中有李阁老坟的牌坊,那时李阁老坟尚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邑人吕希勇先生长管秋惠四岁,他提出李阁老坟毁于文革前。近日他应管秋惠之约,写了一段文字,回忆当年的亲眼所见,文中还带出一个“张阁老墓”出来:</p><p class="ql-block"> “李阁老、张阁老他们的陵墓就坐落在古镇的西南角即现在宝华镇的武圣庵、青龙眼(原青龙山最西边的一眼泉水,现在龙潭监狱水厂里)一带,可在文革前这两座古墓被人为的破坏和挖掘了。张阁老墓具体何时被破坏我不太清楚,可李阁老坟的被挖,我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李阁老坟那时是位于武圣庵蟠龙山半山腰,距离现在的龙栖公路有一百多米。那时的蟠龙山就是乱岗坟地,只是听老人讲山上有李阁老坟,由于害怕我从没敢上山去看过。</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文革前(具体年份我记不清了)大约是秋天的一个下午,我听说武圣庵的李阁老坟因宝华采石场开山用地要被挖了,出于好奇也想看看古墓能挖出什么东西,于是我就跟着许多看热闹的人一起往武圣庵山上走,当时那段山梁好像大家都称蟠龙山,我走到山下就看到半山腰有许多人在围观,我想那就是李阁老坟在开挖了,我急忙跑上山看到李阁老坟上的覆土已经挖掉三分之一了,露出了砖砌的墓室,原来的墓碑和一个石头供桌早已掀翻到旁边了。我看到有两三个大人正用洋镐、撬棍刨挖阁老坟,听说这座古墓是用糯米汁掺石灰砌的墓室,看到刨土的人一镐刨下去只是产生一个白点根本挖不动,我悄悄地问我旁边的大人,这些挖坟的人是哪里来的?那个大人讲听说是南京来的,人是博物馆的。我转眼望去,有两个穿着有点褪色的蓝色中山装像干部模样的的人蹲在那里指指点点,就这样持续挖了估计两三个小时,眼看天要晚了,这时才打开一个大约有一米左右的缺口,把里面的土往外掏,不一会就挖到了两块用铁箍交叉扎在一起,象汉白玉一样的正方形石料,后由两个挖土的人很费力地把这两块捆在一起的石头抬了出来(这两块石料边长大约有50厘米,厚约有10厘米),放在阁老坟西边一点较平坦的地上,这时有好几人围上去看,我也挤在人群里好奇的看着。这时那两个干部模样的人用手上的小铲子拨弄了一下铁箍,那个铁箍由于埋在地下太久已经锈烂了,铁箍被轻轻一拨就断开了,于是他俩就把那两块方形石板分别搬开放平,这时候我看到方形的石板上雕刻着篆书字体的文字,竖排有两行,其余还有类似楷书字体的文字在另一块石板上面,文字大约有两厘米见方。那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现在想想那两块石板就可能是墓志吧。之后在埋石板的土里又找到了一个龙形的金属物,听他们说是一条金龙,至于是不是金龙我也不知道真假”。</p><p class="ql-block"> 说起“金龙”,三十多年前,管秋惠还听龙潭人施正潭(已故)说过,挖墓人在李阁老坟中挖到一只金螃蟹,说李阁老是南通人,以前一直有南通人看守墓地。说李阁老是南通人,显然这话是站不住脚的,挖到一只金器,看来还是有点谱的。</p><p class="ql-block"> 按照吕希勇先生的回忆,扼要归纳两点如下:一.时间是在文革前,二.有博物馆人员来考古的,这就推翻了流行的说法,就是说,没有毁于文革中,有博物馆人员来考古,说明是正常的发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今发此文,意在让知晓这段历史的乡人或文博人员,揭开这一迷踪。我们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宝华采石场应开采需要而毁了李阁老坟,因为那时李阁老坟也不是文保单位,且又在南京与镇江交界之地,处于两不管的真空地带,那时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很淡薄,开山采石,吃饭是第一需求;二是因龙潭水泥厂建设需要而毁了李阁老坟(印象中,李阁老坟属句容地界范围,这一条可能性不大);三是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或造反派砸毁。</p><p class="ql-block"> 不能没有根据地将“李阁老坟”说成红卫兵或造反派所毁,比如栖霞山千佛崖佛造像,断胳膊少腿的,人们的心目中大有一种思维“惯势”,认为必定是红卫兵或造反派所为,张智峰先生曾做过调查,时年96岁的栖霞老人纪耀发曾向他透露,栖霞山千佛崖造像并非毁于“文革”,而是民国时期的学生所为。</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们又搜集到一个资料,在龙潭一江之隔的仪征带子沟,也有一座李阁老坟,当地的文史爱好者还找到了石牌坊和石像生的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龙潭江北带子沟李阁老(李柟)坟石刻残件(录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他们的考证,此李阁老为“李柟”,他父亲李清的墓也在附近不远处,李清、李柟都是李镗、李春芳的后代,李春芳是李清、李柟的一世祖,按说李清、李柟死后应该葬到兴化,而李镗应该葬在句容朱盖村,他们却为何分别葬在大江南北之畔?是从交通便利祭扫的角度选址,也许在李春芳的心目中,“蟠龙山”一定是处风水宝地,清初的帝师们也将康熙行宫选在了“蟠龙山”下,清代句容廉吏、县令陆钧的祠堂也建在了远离句容县城的龙潭,可惜李阁老坟、康熙行宫和陆钧祠堂都没能留存下来,只不过李阁老坟终究让我们这一辈人见过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