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1年即将进入历史,各位喜欢阅读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呵呵,这个语境熟悉吧?久违的声音,久违的语言体系。年轻时我们经常写作文、写信用的句式。现在好像没人这么说了,我一个人说显得有点矫情。转眼间已经在讲台上走过了23个春秋。站在2021年这个年末,作为一名老师,一名有点个性的老教师还是有很多话想说。“跨年演讲”这样一个知识界的盛宴被首先被罗胖搞出来了。借着互联网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大。后来被知识大咖们纷纷仿效,财经作家吴晓波,独立时事评论员邱震海,著名经济学家何帆等。每年都有自己的跨年演讲,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分析总结过去一年世界发生的事,中国发生的事。预言新的一年可能会有那些情况出现,搞得有声有色。在知识界和商业界产生共鸣和争议。同时也给这个乏味的时代增加一抹亮色。<br><br>作为一名老师,可以毫不谦虚的说“我是一名纯粹的老师”从来没有有计划或者说有意追逐过任何一次官方称号,因为在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教育是一件纯粹的事,一定是远离喧哗和热闹的事。任何官方称号其实可能是某种驯化,因为天生不喜欢被驯化,所以选择自由,努力做纯粹的教育。这中间有自我怀疑,有挣扎。但总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的“教育精神”所召唤。年轻的时候被学生评成“某某市十佳帅哥博学老师”。说实话,我对这项来自民间的“荣誉”还是很看重很有自豪感的。因为我认为好教师就是一表人才,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追赶潮流,和年轻人为伍。拒绝成旧,反对油腻,成为学生的精神偶像。<br><br><br>今天我也想赶一赶时髦,学习一下他们来一场“跨年演讲”,凑和热闹,输出我们普通老百姓的一点思想,看能不能在人群中产生一点涟漪。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过去这一年关于教育的热词,我想第一个热词应该是“教育内卷”,什么是“内卷”,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内卷”一词来自农业生产,指的是在一块固定面积的土地上,随着精耕细作的进行,产量的增加越来越少。这就是经济学上说的“边际效应递减”。不过细想想,内卷的何止是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好多工作逐渐被机器所取代。让人做的越来越少,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际间竞争越发激烈。这种反向内卷让人焦虑而无助,所以有些年轻人因为看不到未来而先择就地“躺平”。所以躺平这个词出现的时候也至少让一些年轻人找到了知音,这样就顺利成章的和“躺平”相伴而眠了。作为一名教师,我对2021年的教育观察过、思考过、亲历过。因为高考变得越来越不是问题,只要你想上,不管考多少分总有一个大学欢迎你上。可是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当下连个街道办都招211和985的研究生。普通大学毕业基本生就等于失业,所以这几年研究生的参考人数呈直线上升,刚刚过去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了455万.2018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238万,时隔三年增加了122万。绝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就业倒逼大学生考研。学历向金字塔顶端流动。有人开玩笑说:“在不久的将来,本科教育或许将成为中国的义务教育。到时候中国会成为世界上学历平均水平最高的国家”,虽然是一句带有情绪的玩笑话,但也部分说明了,教育的无奈和矛盾。一方面是延迟退休,一方面是年轻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会无法就业,学历的贬值远超通货膨胀的速度。这几年新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这会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剧?我不知道,也不能想象。因为我们是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人,现在因学致贫现象在农村不是少数。明明知道上大学不等于就业,但大家还是往大学里挤,因为社会没有提供别的选择。上大学,上更好的大学,教育的竞争从学生个人延伸到一个家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给鸡娃提供了借口。青春就是用来刷题的,教育异化成了刷题。青年人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过早被试题消耗殆尽,孩子们过早的被标准答案的教育所累。还有什么什么创造能力的成长,科学最崇尚的从零到一能力被教育一点点磨灭。<br><br>今年写过的两篇文章《研究生你就是那只脱了毛的鸡》和《以这么高的成绩考上清华你亏了》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阅读。这样的文字本身就是对社会情绪的表达,有这么多阅读量说明目前这样的情绪是比较普遍的。这值得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和教师的日常。<br><br>说着说着已到深夜,以上文字都是随性发挥,没有构思,也没修改。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再见2021!你好202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