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2021

宁ing

<p class="ql-block">  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一是今年工作量增加不少,无暇他顾。二是人至中年,背负的东西太多,常感心累。三是持续两年的疫情常态化防控,阻隔了我“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脚步,也就失去了触发灵感的诗情画意。四是想突破瓶颈,写一些不同以往的东西来扩展格局和挖掘潜力,奈何眼高手低。就这样,时光就像手心里的一片雪花,在我注视它的时候,它逐渐在我手掌的纹路中消融,慢慢失去了所有痕迹。眼看又至年底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恰逢2021这最后一天与我的生日惊喜相拥,欢聚、礼物和跨年的喜悦好似瞬间抚慰了所有繁杂、疲惫、纠结和遗憾,这一年就突然被赋予了自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在卡洛.罗韦利的《时间的秩序》中读到这样一段话:“现实常常不似你所见。地球看起来是平面的,实际上是个球体;太阳看似在天上旋转,但其实旋转的是我们,时间的结构也并不像它看起来那样,它并不是均匀统一地流动”。这段话恍然为我开启了一种可能性,那些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日常是怎样一个结构和层次的整合,实质上又作用出怎样截然不同的能量呈现呢?呵呵!岁月悠哉,生活依旧,酸甜苦辣千般调剂,苦乐冷暖也许并不自知,但始终相信人生经历的全是洗礼,生命给予的皆为馈赠。木心的《素履之往》中说过:“好在生命无意义,才好各自赋予意义。”你品!你细品!是不是一下子自由、豁达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一年,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树爹调离小城工作,虽然距离不太远,但每天往返也不现实。 好在儿子因疫情不能返校,只能在家上网课与我朝夕相伴,想着他终将返校的日子,我异常珍惜眼前这段可以尽情释放母爱的宝贵时光。这段时间,我看到了儿子强悍的自律,一个暑假每天坚持4小时的健身运动,成功瘦身40多斤,无一日懈怠;看到他严格的自主学习,从晚上9点到11点上网课,然后写作业论文,考试答题到凌晨4、5点钟,还要为同学写作业评论;看到他无所不知的中外电影阅片量,以及滔滔不绝的演员特点和影评分析;看到他无所不晓的各种见闻和观点,以及或独到、或偏颇的见解;当然也听到他每天帮我收发快递时的满腹牢骚和对我烹饪技术的褒贬不一,还有…还有…。然而无论是和谐的、甜腻的,还是训斥的、争吵的,有儿子陪伴的日子,心中便充溢着满满的踏实、温暖和彻底的放松。尤其每次呼哧喘气从超市采购一后备箱东西回来,看到高大壮硕的儿子轻松帮我拎回家的时候,我都会在他身后幸福的长舒一口气道:“真是有儿万事足啊”!儿子每次都会戏谑的回一句:ye ye! Whatever Shut up mom。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儿子已不再是那个依偎在我身边睁着大眼睛追问我十万个为什么的小男孩儿,他眼界里的认知、嘴里的话题,以及将来的脚步已经离我越来越远,我只有在后面慢慢的追着、远远的望着、心心念的牵挂着!</p> <p class="ql-block">  安妮公主的:“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一直奉为生活的座右铭。 这一年,旧书甚少翻阅,新书也鲜有入手(多数还是文友馈赠),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行,生活和工作的琐碎总是让我漂浮在混沌中,缺乏对事物的主动和热情,如果灵魂有形态的话,那么这一年,我的灵魂是枯槁的、扁平的。幸好时不时会有小确幸突然降临,让我可以融入片刻的闲适和充盈。</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次逛书店是在秋天,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书店周围的马路边上停满了车,所以我只能把车停的很远,车外很冷,雨点拍打式的落在身上,催促着我逃跑式的冲入书店。一进门就被浓浓的咖啡香包围,深吸一口气,瞬间舒展开蜷缩的身心,然后在门口店员礼貌的提醒中测体温、出示健康码、扫行程码。书店分楼上楼下两层,房顶和书架上的白炽灯打在红棕色实木书架、旋转楼梯和地板上交映出一种优雅而古典的暖黄色光,那光缱绻着书香,所及之处流露着入骨的精致和极度的舒适,书店里顾客很多,但收银台却没有需要结账的顾客,大家都在非常专注的选书、看书,我选了本《冯骥才的天津》,树爹选了本《物外》。书店一楼与星巴克相连,二楼有书店自己的“cafe stand”, 随择一隅、翻一册书、饮一杯茶就可以安静的享受浮生偷闲的怡然自得,陈继儒有言:“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是享世间清福者也”。</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书店是个即喧闹又安静的地方,之喧闹,闹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又相容并举、求同存异; 之安静,静在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却森罗万象、无穷无尽。记忆中去过的所有书店无论白天黑夜好像都是灯光长明的,我想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照明,就像梵高说过的“我仍有一个心愿,要画一家书店,他的围墙在暮霭中是黄色和粉色的……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以我毫无天赋的绘画审美虽然理解不了印象派大师心中“黄色和粉色的围墙”,但我想我能明白那“一盏灯”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再说旅行。 这一年,算是有一个3天的西安之行。个人认为,疫情时期的旅行不能称之为“旅行”,最多算“家庭式外地观摩”,到处都是核酸证明、口罩脸、测体温、健康码、一米间隔,缺少了身体的随意,绑缚了思绪的舒展,也基本失去了旅行的意义。况且疫情时期的假期旅行基本属于报复式旅行,尤其对于全运会后的古都西安来说,用“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来描述,那也是尚有不及的!每次面对近在咫尺却隔阻重重的美景,我想的不是从哪个角度去欣赏它、去记忆它,而是在心中呐喊“闪开,放我出去!”,仿佛置身行走的人体牢笼。本想与远古的先贤对话,奈何敌不过身边人潮鼎沸的侵扰,本想与深邃的历史凝眸,奈何躲不开眼前后拥前遮的阻挡。</p><p class="ql-block"> 好在人间多少烦心事,唯有美食治愈人。西安自古帝王都,经过十三朝皇室贵胄的御用品鉴,而源远至今的舌尖文化那必定吃一口便有傲睨万物、唯我独尊的帝王气场,再就上几句西安美女地道的陕西话,额滴个神啊!什么肉夹馍、胡辣汤、羊肉泡馍、biáng biáng面,那简直是“山丹丹地内个开花红个艳呵艳”,立马能吃出半碗黄土高坡民风淳朴的憨厚和耿直味儿。忍不住从西安历史名人的角度,想想陕西话版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王昌龄“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鱼玄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甚至毗邻陕西的四川李白和河南杜甫那一首首名动长安的神仙佳作,立马就接了十层地气,已经能品出肉夹馍和胡辣汤味道的唐诗三百首了。哈哈哈哈!其实话说回来,毕竟一方美食养育一方名人,一朝文化定义一代审美,陕西话作为盛唐时期流行的官话、雅言,当时一定也是最为美丽时尚、最能提升身份涵养的语言了。</p> <p class="ql-block">  呵呵!年纪越大越容易陷入回忆,但越回忆越感叹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已是四十有三了,生活一成不变看似相同,但也终是不同,这一年新购入的衣服都是内敛低调的黑色;发型是简单的齐肩直发或干脆扎个含蓄的小辫儿;健身管理多有懈怠,但依然胖的看不出明显改变;唯护肤习惯一如既往的勤奋,甚至日臻繁复,这青春的长尾巴攥的手都秃噜好几层皮了。总之这一年,自认素衣清颜,但也不失风骨和气韵;为人谦逊克己,却也爱憎有度、随性自然;对事踏实无争,也算勤勉戒慎、不忮不求。所有的生活就如这寒夜的星光、冬日的暖阳、晨间的白雾、雪后的银装,落寞与繁华皆是美好,感恩!</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学习强国》答题时常遇到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天付机缘,憬然有悟,今就以此国学经典作为启程2022的slogan,愿能修得松柏之身,不惧风霜,不畏冷暖,更勤奋一些、更积极一些,愿疫情早日彻底散去,更愿亲友们事事顺遂!身体安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12月31日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