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古镇印象

劳璜

<h5>岁末的前一天,与家人一起去震泽古镇游览。诚如朋友所说,这地方人少,商业气息不浓,适合休闲游。</h5> <h5>震泽古镇,位于江苏吴江,是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从上海到这里才100多公里,车程约两个小时。</h5> <h5>到古镇近下午1点,先找到朋友介绍的这家面馆。</h5> <h5>点了3碗“招牌面”,味道果然不错,便又添了一碗。这里双休日中午有评弹表演,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只能看看视频了。</h5> <h5>饭后逛街。这条街名为宝塔街,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8米。</h5> <h5>整条街都是石板铺成的,平整,宽阔。在石板路上缓缓走着,仿佛在丈量历史的长度。</h5> <h5>不少人家门口挂着这类自制的腌肉,准备过大年了。</h5> <h5>门联:多吃点少吃点多少吃点 早点来晚点来早晚要来</h5> <h5>街上人很少,这几位是游客。</h5> <h5>街上来往的当地人大都是年长者,比较年轻的几乎看不到。</h5> <h5>这里最出名的景点当属街边的师俭堂,购了票进去参观。</h5> <h5>震泽历史人文民俗陈列馆在师俭堂二楼。</h5> <h5>看了展览,对震泽算是有了大致了解,这儿还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宝地。</h5> <h5>师俭堂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被誉为“江南第一楼”,占地面积2746平方米,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h5> <h5>师俭堂是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等于一体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h5> <h5>师俭堂有大小房屋150余间,一时半会真走不全,当时的管家本事够大的。</h5> <h5>师俭堂不仅跨街(街两边都有房屋),还有河埠。</h5> <h5>这条河名为頔塘河,通大运河,是震泽的母亲河。</h5> <h5>街墙上的陈列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特色,震泽是我国蚕丝文化的发源地。</h5> <h5>女孩的毛衣与上图墙上的蓑衣恰好形成对比。</h5> <h5>这位老伯开了家箍桶店。趁他在磨刀,跟他聊了几句。老伯70多了,做箍桶手艺近60年,无人传承。</h5> <h5>禹迹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河边有位阿婆在洗衣服。</h5> <h5>慈云寺也是震泽的古建筑,进去看看,规模还不小。</h5> <h5>佛教圣地,非常清净。</h5> <h5>慈云寺塔不对外开放,只能看看外貌了。</h5> <h5>慈云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宣德年间改名为慈云寺。现在见到的慈云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间保留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内有金刚殿、大雄宝殿(上图)、释迦殿、毗卢殿4座大殿和东西两厢的观音殿、地藏殿。</h5> <h5>塔桥相映,是震泽的标志性景观。这张构图,自成一格。</h5> <h5>在古镇上游览了两个多小时,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五个一”:</h5><h5><b>一栋房</b> 师俭堂,不愧为江南第一楼。看过安徽、江苏、浙江的好多古民宅,比较之下,面积如此之大,房屋如此之多,聚合功能如此之全,无出其右。</h5><h5><b>一条路</b> 宝塔街,石板铺就,行人稀少,绝无噪杂。</h5><h5><b>一座寺</b> 慈云寺,规模不小,相当清静,寺内古塔成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h5><h5><b>一座桥</b> 禹迹桥,很有气势,好多拍摄震泽古镇的照片都有它的身影。</h5><h5><b>一碗面</b> 这碗面还是蛮有苏州特色的,如果能遇上评弹演出,那更是一种享受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