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

大漠孤沙

<p class="ql-block">距离2021年结束还有2个小时,盘点一下我在这一年的小收获。</p><p class="ql-block">2021年上半年共读完了21本书,看了13部电影。</p> <p class="ql-block">2021年下半年共看了34部电影,一部60集的特别值得看的美剧。读完12本书,包含大部头的《新编中国哲学史》。</p> <p class="ql-block">7月第二部,1936年老片子《迪兹先生进城》。</p><p class="ql-block">电影里童话般的纯真和美好固然和导演反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后,罗斯福政府出台一系列改善民生,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后,提倡民众和睦简朴生活,互助劳动创造幸福等思想有关;但同时也说明能给人带来持续幸福感的往往是最简单的,与物质关系不大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影片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好看😊 。</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玛丽女王》2018年,有关苏格兰玛丽女王文艺创作的最新版本。评分不高也是有原因的</p><p class="ql-block">先说优点:1.画面美,把苏格兰山地的冷峻、粗犷展现的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2.两位大女主表演相对细腻,让我看到伊丽莎白面对王位威胁时的另一面。</p><p class="ql-block">3.情节线索明晰,易看易懂,有助于了解那一段的英国🇬🇧 史。</p><p class="ql-block">缺点:对大家所熟知的历史进行篡改。</p><p class="ql-block">1.玛丽和伊丽莎白是表姑亲,非表姐妹。玛丽从一出生就对伊丽莎白的王位构成威胁,因为在整个欧洲大陆基本是天主教的天下时,被认为是私生子的伊丽莎白本不具有王位继承人资格,而英国反抗教皇的新教也被欧洲大陆的天主教国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p><p class="ql-block">2.对玛丽第二任丈夫的性取向在无历史认定的情况下进行假想,作为传记影片这样处理不太恰当。</p><p class="ql-block">另,苏格兰玛丽女王并非“血腥玛丽”。“血腥玛丽”是伊丽莎白女王同父异母的姐姐,同样是苏格兰玛丽女王的表姑。伊丽莎白女王是“血腥玛丽”死后,继承英国王位。</p><p class="ql-block">玛丽·斯图亚特(1542-1587),又称玛丽一世。苏格兰女王,法国王后,以美貌著称。1567年王位遭废黜,次年起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囚禁达十八年之久。最后以企图谋杀伊丽莎白一世的罪名被处死。享年45岁。</p> <p class="ql-block">5.以“圣女贞德”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品非常多。《圣女贞德蒙难记》是1928年由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编剧和导演的,是默片时代后期作品,被誉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的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豆瓣上评论说该片“超越了历史和人物的界限,达到了普遍性和人道主义的高度”,“为默片时代画上了一个伟大的句号”。</p><p class="ql-block">全篇由特写镜头贯穿始终,人物的眼神、表情、嘴脸都被放大,让人有一种极度真实又极度虚幻的特殊感受,再加上全程人声和声的宗教配乐,很是震慑人心。</p><p class="ql-block">另外片中贞德除最后受火刑时,所有镜头视角都是仰视,而教士们的镜头视角都是俯视,这种镜头语言也代表着贞德对信仰的珍视、忠诚;审判者的险恶、狡诈、冷酷。在贞德受火刑时,贞德的镜头视角由仰视变为俯视,贞德在烈火的炽烧中完成对信仰的绝对坚守与捍卫,实现由人到神的转变。</p><p class="ql-block">以下摘自百度</p><p class="ql-block">圣女贞德(又称奥尔良的少女,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出生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和洛林大区边界一个叫做栋雷米的农村,法国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天主教会的圣女,法国人心中的自由女神。 </p><p class="ql-block">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英法百年战争拉开序幕。百年战争前期法国节节败退,丧事大片国土,后贞德自称在1424年遇见过神迹,并成功预言鲱鱼战役结果,之后她几次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并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了贡献。但她最终被俘,被处以火刑,终年19岁。</p> <p class="ql-block">6.《愤怒的葡萄》1940年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出品,约翰·福特(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第3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第一届美国电影学会终身成就奖等等)执导,亨利·方达主演。</p><p class="ql-block">该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同名小说。小说是美国左翼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以极写实的笔墨反映了经济危机下的广大农民的苦难史和抗争史。小说出版后引起美国各州统治集团的恐慌,许多地方禁止该小说发行。</p><p class="ql-block">同名电影在拍摄时为避免当局干涉,采取秘密拍摄的方式,对外声称拍摄一部叫《66号公路》的影片。影片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大部分内容,突出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和“力求保持家族完整的要求”等主题,并对宗教、政权进行隐晦批判。</p><p class="ql-block">影片在男主乔徳“我在黑暗中无处不在,你目光所及都是我,哪里的穷人为吃饱肚子而抗争,哪里就有我;哪里有警察殴打穷人,哪里就有我;我就在愤怒呼喊的人群中,我就在闻到晚饭香而欢笑的孩子间,人们能够享用自己的粮食,住进靠双手建造的家中时,我就在其中”的独白中渐渐落下帷幕,当影片再次响起《红河谷》的旋律时,我想观者也会和我一样热泪盈眶吧。</p><p class="ql-block">补充:约翰·福特的影片为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叙事技巧树立了公认的模式,鲜明的视觉画面也是他的重要导演风格。片子虽然是黑白片,但黑白灰的底色及简约、以静制动的场面调度,使得人物与画面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张力,让影片具有很高的观赏性。</p><p class="ql-block">总之,推荐[强]。如果看完电影,能把原著也看了,就更推荐了[偷笑]。</p> <p class="ql-block">7.纪录片《走进白金汉宫》</p><p class="ql-block">这部两集纪录片还是很中规中矩的。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一直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白金汉宫从私人王室府邸到不列颠人民集会庆祝的重要场所的转变,使得白金汉宫本身也成为英国王室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从乔治三世买下白金汉,到维多利亚女王因丈夫去世而远离伤心地白金汉宫;又由爱德华七世(维多利亚女王长子)将白金汉宫重塑为完美王室象征,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乔治五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走出宫殿激励人民,为今天王室成员所担负的职责奠定基调,白金汉宫与公众联系到一起——1917年,所有为取得战争胜利而付出的阶层都可以在白金汉宫得到国王的祝福;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爱德华八世爱美人胜过爱江山(在位仅326天)宣布退位后,乔治六世——爱德华八世的弟弟继位,搬进白金汉宫,与自己的爱妻和两个女儿诠释最好的家庭典范,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集中轰炸伦敦时坚守在白金汉宫,成为英国人民至暗时刻人的精神领袖(可看三部影片作为参考:《不列颠之战》《国王的演讲》《至暗时刻》); 伊丽莎白二世25岁继位,直到现在,白金汉宫连同英国王室成为英国人民心中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另,乔治六世的妻子,被希特勒称为全欧洲最危险的女人,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如果说是她支撑着乔治六世成为国王,并赢得人民尊重、爱戴并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9.《菲利普船长》</p><p class="ql-block">保罗.道格拉斯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根据2009年索马里海盗打劫美国🇺🇸 货船的真实事件改编。</p><p class="ql-block">整个影片客观冷静,不煽情、不炫技,人物内心刻画细腻丰满,不管是被劫船长,还是索马里海盗都让人感觉是有肉有血的人,而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化人物。汤姆汉克斯的演技是真正的演技,同样是恐惧、流泪、颤抖、语无伦次,表现的非常有层次,巨大的表演张力让观者感同身受。对比当下一些表演,以为能迅速流下眼泪就叫演技,真是高下立判。</p><p class="ql-block">之前看过汤姆汉克斯的《萨利机长》,也是根据2009年真实事件改变的电影,两部可以对照着看,既能体味平民英雄的主旋律情怀,也能看到演技派绝不是千人一面。若把汉克斯的《飞向未来》《费城故事》《阿甘正传》《荒岛余生》《拯救大兵瑞恩》《间谍之桥》,当然还有《兄弟连》都看了,就知道啥叫演技派了。</p><p class="ql-block">同样,本片导演也是谍影系列的大导演,很受观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补发:8月6日、8月7日</p><p class="ql-block">10.《黑道与家族》2020年,藤井道人编剧导演作品,绫野刚主演,近年少有的黑帮题材。</p><p class="ql-block">剧中柴咲组二当家特别正式道出黑帮的家族信条:我们承担着责任和荣誉,大家要努力做一个绅士,在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p><p class="ql-block">剧中三个时间节点,三个黑帮形态,展示着日本黑帮的由盛转衰及其流变。</p><p class="ql-block">开篇男主父亲的丧事与结尾男主死亡相映照,男主18岁时的杀马特和结尾新一代青年老大的杀马特的重叠等等,片子的许多细节可圈可点,看一遍肯定发现不了[偷笑]。</p><p class="ql-block">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承认黑帮合法化的国家,在籍注册的黑帮在政府限度下活动,二战后日本黑帮承担很多政府无法或不方便承担的任务,也使得日本黑帮认为自身有很多的荣誉感和责任使命感。但随着时代变迁,利益占取方式转变,传统日本黑帮文化必然落寞。</p><p class="ql-block">片子看了两遍,导演的设计感和主演的控制感都让我喜爱。</p><p class="ql-block">谢谢老师推荐[抱拳]。</p> <p class="ql-block">12.《永恒和一日》第5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1998年作品。边界、阻隔、沟通、历史、现实、回忆、虚幻交织,诗意的影像,影像的诗意。</p><p class="ql-block">影片中每一次梦幻般的回忆都洋溢着希腊式的明亮,仿佛置身地中海的金色阳光下,与现实中的破败、冷峻、荒芜形成鲜明对照,哪里是永恒,哪里是一日?</p><p class="ql-block">老人生命的终结与孩子命运的漂泊是人类生命何为轻重的一贯母题,让人在感慨自由、战争、爱、亲情的时候不得不停下匆匆步履,回首过往。</p><p class="ql-block">片子中有一处长达4分多种的青年男女结婚的场景,新娘在家人朋友及乐手的陪伴下步行前往新郎处,新郎翩翩起舞迎接新娘,新郎新娘共舞祝福自己的婚姻,这一段唯美至极,音乐明朗欢快,让人觉得这就是人世间最美的爱情,可这份美妙被行将就木的老人打断,既让人觉得突兀,又让人觉得合理,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转弯会遇到什么。</p><p class="ql-block">老人送孩子归乡的边境路上,那浓雾下巨大的挂满实体的电网,让人不寒而栗,阿尔巴尼亚的战火毁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他们历经万险来到新世界却再次面对被殴打,被贩卖,甚至是被杀害。小男孩在老人生命的终点不得不和这个给了他生命温暖的陌生人告别,在一艘巨轮上开启他有又一个未知的漂泊人生,永恒是什么?一天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电影的最后,老人的妻子安娜在梦境般的回忆或虚幻中对老人说:</p><p class="ql-block">“明天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明天是永远再加一天。” </p><p class="ql-block">另,网上有几篇特别好的影评,很有深度,能让观者更全面的了解导演及他的作品,就不再赘言。</p> <p class="ql-block">13.《天注定》2013年贾樟柯导演作品。 (1)一贯的现实风格,但比以往作品节奏更紧凑;</p><p class="ql-block">(2)方言与晋剧贯穿始终,市井气息扑面而来,晋剧激越、粗犷的唱腔推动、呼应着影像中人物与影像外的观者;</p><p class="ql-block">(3)动物与人的互为隐喻是很多导演愿意使用的镜头语言,个人认为贾樟柯运用的更自然更丰富;</p><p class="ql-block">(4)一众主演表现也非常出彩:</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在电影画面中感受到姜武和姜文是亲兄弟;</p><p class="ql-block">王宝强的表演和在树先生中一样出色,他绝对是有实力的演技派;</p><p class="ql-block">李梦的表演可圈可点,希望能有更多的导演给她表演机会(插一句题外话,如果《白鹿原》没有换角,我想可能更出彩吧。李梦也长点心,别把自己毁了);</p><p class="ql-block">赵涛的女侠造型一开始就让我觉得很奇怪,当时还推断是不是内心幼稚不愿承认衰老的老女孩对爱的幻想的外在投射,原来是后来《杀死比尔》的利落果决;</p><p class="ql-block">(5)至于电影素材取材于四个真实事件这一点,我倒觉得电影只是电影,真实事件的复杂与真像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楚;</p><p class="ql-block">(6)贾樟柯以往作品中的主角均以不同小角色出场,看着往昔人物的物是人非,感慨白骥过隙;</p><p class="ql-block">(7)《天注定》的名字太过悲凉,在暴力的洪流下,谁的命运也逃不过天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16.《花魁》2006年,蜷川实花作品。浓丽得抹不开的色彩和摇滚系的配乐,让人印象深刻。引用豆瓣里的话:“《浮士物语》中说一万事不挂心头,随风飘去,流水浮萍一般,即叫做浮世’"。</p><p class="ql-block">电影的结尾色彩温暖明亮,一改之前的浓艳冷峻,让人觉得女主和男主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以后过上平安喜乐的生活。但故事的背景是江户时代,等级森严,她们又怎会成为时代的例外呢。</p><p class="ql-block">另,女主,土屋安娜,美日混血,真的和中国演员宁静很像,一颦一笑,都像。</p> <p class="ql-block">2021.9.8——9.22日,《火线》60集,看完,真是好剧!!!剧好,演员棒,配乐好,最让人意犹未尽的是,明知不对,但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一切还是回到原点,贩毒的依然贩毒,升官的依然升官,查案的依然查案,说假话空话的依然说假话空话,背后苟且交易的依然苟且交易,唯一改变的可能就是在不同场景换了不同“演员”,但角色还是那个角色。社会真是个巨大的系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但在社会系统运转的前面就是无足轻重的一枚小棋子。</p><p class="ql-block">《火线》(英文:The Wire,又译为:《线人》、《监听风云》)是一部美国剧情类电视剧,讲述了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警察与犯罪团伙间交锋的故事。全剧在巴尔的摩市实地取景,采用单机摄制。前罪案记者、作家大卫·西蒙担任本片的制片人兼领衔编剧。全剧由有线电视网HBO在美国播出,于2002年6月2日首播,2008年3月9日完结,共5季60集。</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该剧被英国《卫报》评选为21世纪100部最佳电视剧,名列第2位</p> <p class="ql-block">24.《心之全蚀》</p><p class="ql-block">心心念的莱昂纳多20岁主演的《心之全蚀》用昨日的夜和今日的晨看完了,也算呼应了天才诗人兰波的那句永恒就在太阳与大海的交相辉映的那一瞬间。</p><p class="ql-block">好多评论关注在兰波和魏尔伦的同性之恋上。要我说,兰波从来没有爱过魏尔伦,充其量就是某一刻很喜欢罢了;魏尔伦同样没有爱过兰波,他爱的是兰波的天赋,他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天赋,或者说魏尔伦爱的是他自己。</p><p class="ql-block">莱昂纳多的诠释恰到好处,把兰波的不羁、癫狂、温柔、冷酷、迷人演绎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补充:诗人兰波分成两个部分:谜一般的诗篇和丰富的人生构成的传奇。他为后来的世界确立了一种生存和反叛的范式,20世纪后“兰波族”成为专有名词,崇拜、模仿兰波的群体越来越壮大。二战结束后,作家亨利·米勒预言:在未来世界上,兰波型将取代哈姆雷特型和浮士德型,其趋势是走向更深的分裂。1968年,法国巴黎反叛学生将兰波的诗句写在革命的街垒上:“我愿成为任何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p> <p class="ql-block">29.《最后的决斗》2021.10.15北美上映。强烈安利感兴趣的朋友们看看[奸笑]。冲着老爷子雷德利•斯科特以往导过的那些你耳熟能详的经典佳作(《银翼杀手》《不列颠之战》《异形》《末路狂花》《角斗士》《汉尼拔》《黑鹰坠落》《火柴人》《天国王朝》《美国黑帮》《谎言之躯》《罗宾汉》《火星救援》)就不应该错过[悠闲]。更何况还有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特继《心灵捕手》后的二度亲自操刀,编剧加主演的加持。</p><p class="ql-block">影片本身制作精良,瞬间将观者带入中世纪冷兵器时代的沉郁强悍野蛮的气场中。三段式多视角叙述架构,让本不复杂的剧情在中世纪神权与男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凸显出足够的张力与复杂的人性。三次视角分别以三个当事人眼中的真相展开,看似所有人都在找寻真相,但男主母亲早就用她那苍老的容颜告诉观者,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活着。特别喜欢审判时大家静静等待女主回答时的那一段群像特写,每一个人的表情都很耐人寻味。更喜欢影片结束后的文字补叙,至于补叙的内容是什么,我不说[憨笑],你可以看完后留言补充这个答案[吃瓜]。</p> <p class="ql-block">31.《童一个世界》2021.7.8戛纳电影节放映🎥比利时电影,导演编剧劳拉·万德尔第一部剧情长片,获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提名),第34届欧洲电影奖费比西-发现奖(提名),第5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p><p class="ql-block">1.影片以兄妹俩紧紧相拥画面开场和结束,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2.短短的70分钟让观者的心情无比压抑沉痛。</p><p class="ql-block">3.导演以小女孩诺拉等身高(低机位)、虚焦(浅焦)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诺拉视角及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4.校园暴力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地狱。</p><p class="ql-block">5.被霸凌者在成人进不去的世界里好像只有成为霸凌者才能获得保全自己的微光。</p><p class="ql-block">6.成人面对被称作‘’孩子‘’的霸凌者们,好像真的无计可施。老师只能找家长,家长找来又改变不了霸凌行为。被霸凌孩子的家长只能语言警告,通知霸凌者家长,但结局是自己家孩子遭受更严重的霸凌。然后老师再找家长,再重复一遍之前的处理行为,然后就是要么出现更严重的行为,要么被霸凌者休学转学甚至消失。</p><p class="ql-block">7.影片没有分析霸凌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没有给出遏制霸凌行为的办法,只是从孩子的视角呈现她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及正在遭受到的。强烈的无力感压迫着屏幕前的我。</p><p class="ql-block">8.诺拉因为不愿意交换座位(班级正常轮换座位)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诺拉捍卫的不是座位本身,而是她在别人心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9.影片没有音乐,一丝一毫都没有,结尾字幕升起,大片的黑幕上只有亮白的字幕,无声,但内心中却涌动着汹涌的巨浪🌊。</p><p class="ql-block">10.《少年的你》反映的是中学时代,而《童一个世界》的视角是儿童。童年的世界远不像我们设定的那样美好。</p> <p class="ql-block">34.《杰伊·比姆》2021印度,164分钟剧情长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反映上世纪90年代印度种姓制度、公权力滥用、司法冤案,堪比韩国《辩护人》,也有人以其比肩《肖申克的救赎》。</p><p class="ql-block">1.生为贱民,命不如蝼蚁、虫蛭,人权斗士花十年时间仗义相助才得以沉冤昭雪,但逝去的生命却永远沉寂在冰冷漆黑的世界。</p><p class="ql-block">2.印度是一个奇怪的国家。既有着现代社会无法认同的种姓制度、极其严重的人权践踏,但又有着非常健全独立司法制度。印度司法处于绝对独立地位,法院系统有自己的财政拨款、薪酬制度、任免制度及工作遵循先例制度,最高法院构成该体系最高单位,负责诠释印度宪法和一般制定法,在审判上不受其他任何因素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冤案得以昭雪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3.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对于印度电影来说已经是很克制了,但在我看来真是可以再精炼些。本片中依然保留的印度电影标配传统歌舞,用以展现人物内心及情节发展推进。但这种歌舞表现形式大大冲淡故事本身所传递出的悲凉与厚重,破坏了故事节奏,也让整个电影显得拖沓,也导致影片产生的叠加效应远不如同类题材的韩国电影《辩护人》,在艺术成上更不能和《肖申克的救赎》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4.关于影片名网上有很多介绍,不再多言。</p> <p class="ql-block">35.《光荣之路》1957年上映,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29岁时作品,一战题材,反战作品。场景真实,节奏紧凑有压迫感,行刑时军鼓配乐另人印象深刻,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敲在观者的心房上,让人紧张、屏声静气。作品中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就更值得一再品味。作为2021年结尾片,完美!</p><p class="ql-block">摘录电影台词三句:</p><p class="ql-block">1.(伪装出来的)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塞谬尔·约翰逊</p><p class="ql-block">2.没有什么比目睹别人的死亡更能深刻鼓励和刺激人了。</p><p class="ql-block">3.维持纪律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时毙掉个士兵。</p> <p class="ql-block">好了,选部分看过的电影粘在这,读书笔记就不贴了,用图片代替文字了,懒^_^。2022继续加油!愿自己变的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