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驾中国边境线(38)前美古村

天涯金歌

沿着东部海岸线已经自驾两个月。在粤东放慢脚步,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前美,果然有意外惊喜。<br>我是搭乘乡村公交然后徒步一公里抵达前美古村的。穿过农民的菜园子和木仔林,走近古村的那一刻,一种久违的乡村气息迎面扑来,那种感觉真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美古村图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美古村图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美古村图三</h3> 前美古村是广东省汕头境内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小村庄,始建于元朝末期,至今已有660多年历史。村中陈氏族人祖先,约于元朝至正年间携带家眷至此定居。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世序公世居福建泉州。为了逃避战乱,世序公带着四个儿子迁到潮州饶平隆都,选择溪尾乡即今前美村而居。<br>随着斗转星移,如今的前美村,能够看到的最古老建筑是永祚楼和永宁 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美村最古老的民宅:永祚楼</h3> 永祚楼是前美村陈氏十一世祖于清朝康熙年间营建的宅第。这是一座方型的古建筑大院,分前后两座,前座是住宅,后座是红糖储仓,共有厅房23间。我去那里参观时,发现那里门户洞开,无人看管,室内天井杂草丛生,仿佛是一处废弃的旧屋。若长此以往,想必再过几年,它要永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宁寨寨门</h3> 永宁寨则是一座已建成290年的方形巨寨。在这个四方形城堡式的宅院里,共有厅房210多间。其中位于中间的三列并排房屋是传统堂第,而两侧和倚后面寨墙建造的房屋则是两层的楼房。很明显,这样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防御外部袭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宁寨寨门内景象</h3> 从永宁寨出来,我独自一人继续穿行在寂静的村庄里。突然,前方不远处的院落里传出人的说话声。我加快脚步,原来这也是一处古老宅院,精巧雅致的院门上方写着“文园小筑”四个字,门檐下随风摇晃的两个灯笼分外惹眼。从敞开的大门望进去,院内的三角梅开的正艳。迎门的正厅内,七八个人正围坐在一张圆桌前边吃边聊,端的是兴高采烈。 我正在犹疑之际,一个中年妇女从院内走出,看见我便热情邀请我进入内部参观。我于是有幸仔细欣赏了这座古老的宅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园小筑内景一角</h3> 据住在此屋的老伯向我介绍,他家这座“文园”建成于清朝宣统二年,也就是1910年,共有5厅23房,是陈氏二十世祖惠深公得侨资兴建的。该园引用了西洋材料,并大胆渗透了东南亚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这是文园小筑的后门,门外是后花园,一弯溪水从花园外流过,将文园与尘世喧嚣隔断。后门上一副对联“文仰苏韩诗瞻李杜,园植兰桂座列璋琰”。想这文园小筑,原来是个书香门第。<br>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浮想联翩:若是炎炎夏日,这后花园中,花前树下,溪水阶前,或看书,或品茶,住在这里的主人一定觉得岁月静好。<br>别过老伯,继续走过“退一步斋”、“古祖家庙”、“大夫第”、“儒林第”等一众古宅院。它们大多是清末的古建,因现在还有人居住或使用,所以不方便进入参观,我只在外面默默地行了注目礼。 这是拜亭型双层书舍“退一步斋”侧影: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这是古祖家庙外景。原本为陈氏家族的祠堂。1907年,当潮汕地区新式教育刚刚开始时,去泰国经商致富的族人陈慈黉回家乡办学,以此为校址创办成德小学堂。如今这里还珍存着1910年成德学校师生在古祖祠大厅的合影照片。 这是粉刷一新的大夫第,大门上贴着“加冠晋禄”四个字,想必是官宦人家。 这是儒林第。房前有一块介绍牌:当年屋主人在南洋群岛谋生,赚了钱回家乡买田地建房屋光宗耀祖。屋主人嫌这样做还不够风光,于是又花钱买了一个官衔“儒林郎”,结果这宅第就叫了“儒林第”。<br>在古村转了一圈,最后来到前美村最大的豪宅群,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 <h3 style="text-align: left;">陈慈黉故居之善居室俯视图(图片来自网络)</h3> 陈慈黉故居始建于同治十年(1871),至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成,是陈慈黉家族在家乡修建众多住宅的总称。陈慈黉在泰国经商成功后,共在家乡建造各类住宅12座,目前列入旅游区的只有善居室、郎中第、寿康里和三庐书斋四座,共有厅房506间,是潮汕建筑文化的缩影。这其中,“善居室”最有代表性,是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 这是善居室通向外界的唯一一座大门,位于整片建筑的前院右侧。由于善居室两厢及后胞均为二层洋楼,因此,陈家这座住宅的大门实际上是开在洋楼的一层。<br>走进大门,故居的面纱慢慢打开。 这是善居室主座第一进正面照,中规中矩的传统潮汕民宅,大门上方写有“善居室”三字。主座分前、中、后三进,是整个建筑的中轴线。左右两侧厢房则仿北京故宫的东西宫建筑,各成若干院落,四合院样式。厢房外侧、后胞及前院外周都是二层的洋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外围的二层洋楼</h3> 通廊天桥使房屋处处相通,萦迥曲折。 建筑材料汇集了当时中外建筑材料之精华,其中单进口瓷砖就有几十种,这些瓷砖历经百年,花纹色彩依然亮丽如新。 故居内,处处金漆木雕,石刻、瓷砖、灰塑,图案花纹,精致巧妙。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在诉说。”前美村的古建,正是这样一幅立体画。每一座房屋的黛瓦都诉说着故事,每一处建筑的棱角都吟咏着传说。朴实无尘的缝隙处处折射出岁月雕琢的痕迹。行走在这样的古村里,我仿佛回到了车马很远、书信很慢的年代。<br>最后特别提醒:不同于海滨休闲度假,也不同于游览名山大川。在古村落中穿行,你需要有一棵安静的心,还必须带一双审美的眼睛。于是,你才会觉得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