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8日当地时间11点多,飞机开始从万里无云的高空向印度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机场缓缓降落。飞行高度只剩下几百米,地面上雄伟的建筑掩映在一片“仙气”之中,仿佛披着神秘的面纱。<div><br></div> 一分钟后,地面的建筑逐渐变得清晰。<div><br></div> 又过了几十秒,飞机从建筑物的顶部掠过,一座大都市映入眼帘。<div><br></div> 又过了几十秒钟,飞机从出入机场的宽阔高速公路上划过,降落在跑道上。<div><br></div> 走出飞机,眼前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已经可以看清临近机位飞机上写的字。昏花的老眼,穿霾能力已达到了极限。<div><br></div> 常听人说有霾的时候尽量不要出门,此言果然不错,豪华机场大楼内的能见度确实比外面高很多。新德里素以制造传统的工艺品著称,移民局上方的装饰物就是最好的证明。每个通道出口上方都有一只佛手,分别施不同的“手印”,我猜都是吉祥的含义。<div><br></div> 过了移民局即进入高大的海关大厅。<div><br></div> <p class="ql-block">走出海关,穿过免税品商店,忽然身后有人倒地,似乎是癫痫发作。本想过去帮忙,但看到周围的人好像都视而不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确定那个人没有生命危险,所以</span>也没敢造次。</p><p class="ql-block"><br></p> 导游“小力”在候机大楼的出口处迎接,带领我们进入停车场。停车场内摆着水族箱,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悠闲的游着。<div><br></div> <p class="ql-block">“小力”打电话叫来司机,又给我俩脖子上挂上鲜花做成的花环。司机把行李装上轿车,随后大家一起上车。车况看起来不错,在当地应该算高档轿车。司机的头发漆黑、胡须雪白,不知是头发被染黑,还是胡须被漂白。</p><p class="ql-block"><br></p> 轿车从我们刚才在飞机上看到的高速公路驶出机场。公路中间隔离带上不时看到懒洋洋的牛卧在草坪上。印度首都由旧德里和新德里两部分组成,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处属于新德里。<div><br></div> 牛在印度是神一般的存在,地位不容小觑。印度人家一般只饲养母牛以吃牛奶,这些路中间的公牛则是流浪汉,没有家和主人。看它们各个膘肥体壮,想必日子也过得不错。路中间隔离带上的草坪变成了牧场,可谓物尽其用。<div><br></div> 轿车停在新德里的一座大厦前,即将品味初入印度第一餐。<div><br></div> 导游在与西装革履的餐馆老板聊了半天,似乎是在谈价钱。<div><br></div> <p class="ql-block">从搭着脚手架楼房侧面的小巷绕到楼房的后面,路标上写着餐馆的名字叫“VIP RDX RESTAURANT & BAR”。周边的环境以及曲折的小路,让我对餐厅的感觉是“先进去看看再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走上楼房的二层,令人大吃一惊,“废墟”里面居然有一家奢华的餐厅。印度人绝不敢吃牛肉,以牛肉为高档美食的西餐在印度没有市场。印度餐属于当地土菜,体现餐厅“高大尚”的标志通常是“有能力提供中餐”。导游为我们安排的就是在当地属于高级菜肴的中餐。作为早年的英国殖民地,印度的高档餐厅通常沿用英国的用餐流程。首先为每人上了一碗汤,还挺好喝。</p><p class="ql-block"><br></p> 印度人大多吃素餐,这盘鸡肉应该主要是供给老外,做法是典型的西式中餐,味道较甜。<div><br></div> 第二道菜是土豆,也属于西式中餐,也同样是甜。<div><br></div> 再后来还有炒米饭和大烩菜,在当地应该算地道的中餐。<div><br></div> 吃罢午餐,在餐厅门口的停车场上车,开始参观游览。<div><br></div> 导游为我们准备了矿泉水,瓶子上写着“含有矿物质”。<div><br></div> 轿车向北驶过印度门,印度门以北属于旧德里。<div><br></div> <p class="ql-block">旧德里的街上有很多揽客的出租车。印度的出租车虽然只有三个轮子,却也有统一的标识、打表按里程计费。</p><p class="ql-block"><br></p> 旧德里的街道上不施画分道标志线,行人与车辆享有同等的路权。<div><br></div> 摊贩与垃圾也享有路权,一派无拘无束的自由景象。我们的轿车沿着这样的大路一直开到贾玛清真寺(jama masjid)前,导游带我们进去参观。<div><br></div> 从贾玛清真寺出来,向北步行进入德里繁华的Dariba Kalan商业街。<div><br></div> Dariba Kalan商业街上的电缆表明这里是印度通讯业发达地带。<div><br></div> 街上有各种商品销售,诸如厨具、手套,还有家用的餐桌。<div><br></div> 服装、提包等纺织品也随处可见。<div><br></div> <p class="ql-block">街道最北端还有一家小吃店,里面销售的食品很像北京的炸糕。犹豫了片刻,没敢购买。</p><p class="ql-block"><br></p> 走出Dariba Kalan商业街便是德里最繁华的Chandni Chowk Rd,中文叫月光集市大街。月是月亮的月,而不是月份的月,光是光芒的光而不是花光钱的光。不过,常逛这条繁华的大街,成为“月光族”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向西方望去,虽然大街正在维修改造,依然是人山人海。<div><br></div> 月光集市大街由修建泰姬陵的莫卧儿帝国第五任皇帝“沙贾汗”于1650年修建,曾经是印度最大的集市。现在也仍然是德里最重要的街道之一,也许还是德里最繁忙的街道,充斥着店铺、商贩、人力车夫、搬运工、乞丐、小偷,弥漫着人间烟火味道。2009年,中、印、美合拍过一部搞笑电影就叫《Chandni Chowk to China(月光集市到中国)》。月光集市大街最东端可以看见“红堡”,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div><br></div> <p class="ql-block">月光集市大街东部有一座白色的Gauri Shankar Mandir,中文称“高里三喀庙”,是一座印度教古庙,兴建于1761年。</p><p class="ql-block"><br></p> Gauri Shankar古庙东侧的粉色二层小楼是一所学校,后面红色砂岩建成的高塔是Sri Digambar Jain Lal Mandir,就是天衣派“耆那教”寺庙。<div><br></div> <p class="ql-block">月光集市大街东端与其垂直的是Netaji Subhash Marg大街,横亘在莫卧儿王朝的皇宫“红堡”西面。向南走到“耆那教”寺庙门前跨过Netaji Subhash Marg大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沿Netaji Subhash Marg大街向北,方可进入红堡广场。看街上的行人、车辆,这条街应该是德里的主干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隔街相望,天衣派耆那教寺庙位于月光集市大街的东头,正对着“红堡”,它是印度德里最古老的耆那教寺庙,始建于1656年。莫卧儿王朝时期,不允许寺庙建塔。沙贾汗当年邀请了一些耆那教金融家定居在此,允许他们建造临时建筑作为耆那教寺庙。后来,帝国财政官Raja Harsukh Rai获准建造有塔的寺庙,在1800年至1807年重建了这座有三座塔的寺庙。该寺庙以精细雕刻著称,三座塔内供奉三尊大理石偶像。三座高塔前面那座有圆形屋顶的建筑内有著名的禽鸟医院(Veterinary Hospital)。</p><p class="ql-block"><br></p> 从红堡的东面开始参观,在红堡的西面上车,驶向新德里去拜谒甘地陵(Gandhi Tomb)。路上经过一座雄伟的过街天桥,桥下有人在睡觉。桥旁有一座建筑,似乎是寺庙,庙前站着一尊高大的神像,好像是猴神哈奴曼。哈奴曼两腿分开,两只脚各踩在一块石头上。两腿中间是该建筑的大门,出入建筑须经过哈奴曼的档下,不知是何设计理念。<div><br></div> 拜谒完甘地陵,又去游览国王大道。18点多司机开车路过一个夜市,街道两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div><br></div> 吃晚餐的餐馆叫Lazeez Affaire,名字听起来挺浪漫。<div><br></div> 餐厅里面的装潢看起来也很高档。<div><br></div> 每人先要了一瓶印度出产的翠鸟(Kingfisher)啤酒。酒瓶上写着不得在“旁遮普邦”销售,还写着只可在德里销售。<div><br></div> 翠鸟啤酒的酒精度为4.7%,色泽、口感、温度、酒杯都很不错。每瓶的价格是400卢比,包含一碟烤花生米,与餐厅的档次还算匹配,但绝非印度平民的选择。<div><br></div> <p class="ql-block">说好请导游共进晚餐,他果断选择了餐厅最高档的中餐。依旧是先上汤,汤的做法与午餐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共要了六个菜,还外加炒面条和米饭,堪称饕餮大餐。其实我们想吃本地菜,但看着导游边吃饭边发出感叹的声音,似乎看出他选择中餐的原因。问他在家是否吃荤,他说绝对不敢,只是为了陪同我们而身不由己。原本让导游叫上司机一同用餐,导游却让司机离去,看来印度的等级观念深厚,我猜不让司机看见他吃肉也是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酒足饭饱,导游叫来司机,他们把我们送到酒店休息。<div><br></div> 次日早晨乘车去拉贾斯坦邦,换了一部轿车和一位年轻的司机。宽阔的高速路上依然是一派自由的景象。<div><br></div> 路边这座宏伟的建筑群是“斯瓦米纳拉扬·阿克萨达姆” (Swaminarayan Akshardham)神庙,它因是“最大印度教寺庙”而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建筑群由神庙、展览馆、花园、水系组成,布局在阶梯型庭院内,由全球八千余名志愿者投入了三亿多个志愿者工时、耗时五年建成,于2005年11月6日对外开放,彰显印度教的文化、精神和建筑艺术。其中那座有许多圆形穹顶的神庙长108.5米、宽96.3米、高43.0米,由能工巧匠们用砂岩和大理石雕刻、砌筑而成。<div><br></div> 这条公路是印度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轿车的最高限速是每小时80公里。<div><br></div> 高速公路中间的隔离带是当地居民晒衣服的地方。路边那座高楼是医院,导游骄傲地告诉我们,印度的医院最多,而且建筑和医疗水平都是世界一流。<div><br></div> 对向的车道似乎发生了什么情况,招来大批手持棍棒的警察在处理。<div><br></div> 一路上看到路边的很多神庙。这座是Uttara Swami Malai Mandir RK Puram神庙,座落在一座小山上,始建于1973年。<div><br></div> <p class="ql-block">在其它地区逛了几天,2019年12月11日返回新德里,看到路边有一座锡克教寺庙,名叫“Gurudwara Shee Bala Sahib ji”。锡克教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由“那纳克(1469年至1539年)”创立于15世纪末印度旁遮普地区,其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原意为“门徒”、“受过教育的人”。锡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领,尊称为“古鲁”,意为“上师”或“师尊”。从那纳克到“戈宾德·辛哈(1666年至1708年)”,先后共有十位上师。从第六代上师“哈戈宾德”开始(17世纪初)到第十位上师戈宾德·辛哈时期锡克教实现了军事化。戈宾德·辛哈废除了上师制度,尊其圣典《阿底格兰特》为第十一任上师,崇拜这部经典如同崇拜上师和神,所以锡克教寺庙中没有神像,教徒拜的是经典。1699年,戈宾德·辛格制定了锡克教徒必须遵守的为正义而进行圣战的五条“卡尔萨戒律”,称为“五k“标志:kesh(不修剪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衫)、kirpan(佩短剑)、kara(戴钢手镯)。“五k“标志是近代中国人对印度人的印象,因为锡克人加入了英国军队,在清末时期开始来到上海的租界工作,所谓的印度阿三指的就是他们。实际上锡克人只占印度人口的2%,但在英国统治时期,占军队的人数达25%,现在仍占印度士兵总数的15%,而且为印度全国提供超过50%的粮食。 锡克教严格信仰一神论,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反对种姓制度与歧视妇女,反对迷信、宗教仪式、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禁止剪须发,禁止使用酒精、毒品、烟草等使人兴奋的物品兴奋品,禁止通奸,禁止吹牛、说谎、诽谤、背后中伤等无谓的言论,不提倡对物质财富的过度沉迷,不允许成为隐士、乞丐、瑜伽士、修行者、独身者等非家庭导向的生活方式。锡克教里没有乞丐,也从不向乞丐施舍。锡克人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而不闻不问,他们认为主动把钱送给“自己人”不算施舍。锡克教允许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的牲畜。锡克教唯一的神职人员叫Granthi,任何锡克教徒都可以担任,其职能就是照管《阿底格兰特》经典。锡克教神寺每天给穷人提供免费餐饮。</p><p class="ql-block"><br></p> 汽车驶入一条干净整洁、人车稀少的街道,导游说这里是使馆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大使馆在车旁闪过。这个院子里是美国的大使馆。<div><br></div> 晚餐安排在使馆区内,到门口一看,就是我们第一天吃晚餐的那家餐厅。<div><br></div> 导游说这家餐厅是印度最高档的餐厅之一,各国使节经常在这里设宴。此时才发现餐厅的门厅里挂着许多奖牌,有2014年的《时代周刊美食奖》、2017年至2018年“最稳定美食”和“最杰出业绩”两项《第一把手》大奖、2018年至2019年 “最杰出业绩”《第一把手》大奖。也就是说,这是一家获《第一把手》大奖的餐厅。<div><br></div> 在餐厅的楼上也能看到周围的大使馆。<div><br></div> 又要了两瓶翠鸟啤酒,照例赠送一碟烤花生米。<div><br></div> 举杯庆祝印度之行的圆满成功。<div><br></div> 仍然选择了高档的中餐。还是先上了汤,汤的样式与味道与前几天一样。<div><br></div> 菜品也与前几天一摸一样,难怪能获得“最稳定美食”大奖。<div><br></div> 去宾馆的路上,又看到“斯瓦米纳拉扬·阿克萨达姆”神庙,在夜幕下一片灯火辉煌。<div><br></div> 次日是“双12”,我们要乘坐10:40的航班离开印度。导游不到6点就送我们离开宾馆去机场。导游要请我们吃早餐,在英迪拉甘地机场旁遍布早餐摊。尽管印度已经独立七十年,其早餐完全是英国的习惯,只是喝一杯奶茶或红茶,早餐摊上挂满了各种茶叶包。<div><br></div> <p class="ql-block">在数百米长的众多早茶摊队列中选择了这个摊位,导游推荐了最受当地人喜爱的奶茶。“厨师”当场为我们烹制奶茶。在此用早餐的人熙熙攘攘,显然已成为印度人的习惯,可见英国殖民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p><p class="ql-block"><br></p> 厨师的操作很娴熟。红茶中除了加入鲜牛奶,还加入了一些香料,他们叫玛莎拉,就是一种咖喱。<div><br></div> 四杯奶茶,一人一杯,这就是典型的印度大都会早餐。<div><br></div> 在机场候机大厅门口与导游和司机道别,他们不能进入机场大厅。大厅内坐着荷枪实弹的军警,机警地观察着过往的乘客。<div><br></div> 机场候机大厅里有两只铜雕的大象,显示出印度手工艺品的制作水平。<div><br></div> 大象的雕刻工艺精湛、形象也很生动。<div><br></div> 印度人与动物总是和谐相处,无论在公路、店铺、公园、寺庙还是住宅区,各种动物,包括牛、羊、猴子、眼镜蛇、猫、狗、老鼠,都与人类互不相扰、各行其道。在候机厅内也有鸽子自由出入,这种情况在最怕飞鸟的机场里还是第一次见到。<div><br></div> 机场的卫生间很引人注目,每个卫生间门口都有巨大的人像照片。千万不要为了近距离欣赏美女、帅哥而走错房间,照片的作用是区分性别。<div><br></div> 机场候机厅内设有吸烟室,配备有现代化的电子点烟器。<div><br></div> 机场上空依然是万里无云,但我的视野依然没有打开。<div><br></div> 虽然在机场内等待了三四个小时,但心里很坦然。凭这几天对交通状况的体验,感觉导游赶早送我们到机场是明智之选,而且还有时间蹭了一顿早饭。<div><br></div> <p class="ql-block">乘坐的是尼泊尔的航班,看服务员的长相有乘坐中国航班之感。飞机冲破雾霾,立刻阳光灿烂。</p><p class="ql-block"><br></p> 毕竟是往返印度的航班,飞机上提供印度的素餐。<div><br></div> 既然是国际航班,为照顾老外,飞机上也提供鱼肉午餐。<div><br></div> 飞机上还提供尼泊尔产的《珠穆朗玛峰(Everest)》牌啤酒,酒精度为5%,味道还很不错。<div><br></div> <p class="ql-block">作为印度的大都会,新德里与旧德里只是名称不同,并非是地理上的区分,称“德里”最为确切。“德里”在一千四百年前就是“班度族”的首都,后来几经变迁,用过很多名称。有学者认为“德里”之名由孔雀王朝一位国王“德鲁”的名字演变而来。也有学者认为公元前10世纪的国王在此建立了许多铁柱,由于铁柱立得不稳,印地语将“不牢固”读为“梯里”。也有人认为“德里”是波斯语的“门槛”、“门口”,亦或是古代印地语的“山冈”、“高地”。19世纪中期,英国吞并印度,英属印度的首都迁至加尔各答。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为首都,随即在德里的西南开始兴建新区并于1931年完工,称德里为“新德里”。印度独立后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1950年1月26日定都新德里。新德里,数千年的历史名城,四大文明古国的大都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