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林志——寒食历史人物地理(10)下

景茂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其它</b></p><p class="ql-block"> 地名或县名,是人们对特定方位、范围、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予的文字代号,蕴藏着丰富宝贵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环境信息。但真实的历史往往会被神秘的面纱笼罩,甚至被假象取而代之,水落石出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上百年,有的上千年,有的甚至更长。</p><p class="ql-block"> 笔者是灵石县人,自幼酷爱地方文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骑上自行车带上干粮,奔波于全县荒村野寨、孤坟破庙,陆陆续续用近30年时间,搜集整理灵石境内1500年间碑文1100余篇,拍摄历史图片3000余张,编著出版190万字大型学术类书《灵石碑刻全集》,并利用供职于灵石县委史志研究室的职务之便,结合古代地方历史资料,对灵石殊多地方历史名称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考证研究。</p><p class="ql-block"> 近日偶读《介休历史十题》一文,文中雀鼠谷、千亩之战与度索原、介休为何最早叫界休、战国时期介休属魏还是属赵、界休和邬县、介休靳姓、可罕王、小灵石、党谷里猜想、祆神楼与粟特族等内容,涉及灵石与今介休两个地区,大部分为灵石历史话题,特别是雀鼠谷、千亩、度索原等地方,从古至今均为灵石境域,不应该列入今《介休历史十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雀鼠谷</span></p> <p class="ql-block"><b>  雀鼠谷</b></p><p class="ql-block"> 雀鼠谷,地质学上称“灵石台地”,《辞海》称“灵石峡”,由于它峭拔险峻、崎岖陡仄,意为只有雀、鼠之类才能顺利穿越,因此又俗称雀鼠谷,顺应了古人在对险要关隘命名时往往取义于鸟类的特殊现象,如雁门关、鹰愁涧、仓鹤径等,故笔者认为,这也正是雀鼠谷得名取义之所在,应该与“介休西南的方国雀”无太大关联,反过来“雀”国之名,倒有可能因雀鼠谷而得,至于《周书》所载调鉴谷与雀鼠谷是不是一回事,是不是雀鼠谷最早的名称,代远年湮已无法考证。</p><p class="ql-block"> 雀鼠谷之名始于何时不得而知,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又南过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雀鼠谷从古至今均属灵石疆域,贯穿灵石全境,冷泉关为雀鼠谷北口,阴地关(今南关)为雀鼠谷南口,汾河在这里流程50余公里,落差120余米,形成辗转盘回、山崖壁立、流水湍急的形势,《水经注》记载这里:“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p><p class="ql-block"> 雀鼠谷沿线,风光秀丽,古迹众多。北口冷泉关,隋唐建有冷泉驿,李商隐一首《寒食行次冷泉驿》晓谕天下;五代建有冷泉宫,后唐明宗巡游下榻于此;元时灵石分为大、小二县,《山西历史地名词典》记载为小灵石县政府所在地;明清建有灵石公馆、察院、巡检司、冷泉铺、冷泉墩,设营伍、驻兵马、传信息、递文书,盛极一时。中部汾水关,是雀鼠谷最为险要的地方,韩信岭居左崖高万丈,秦王岭峙右壁立千仞,大禹曾在这里开山放水,留下“打开三湾口,空出晋阳湖”的千古佳话。鲁班寺、子夏祠、韩信墓、老生寨、贾胡堡、雁归亭、照碑滩等古迹,历代游人络绎不绝。南口阴地关,两山隔河,路悬一线,自古为交通军事战略要地,唐《高壁镇新建通济桥碑记》称此处为“河东军务之要津”。从西周尹吉甫与猃狁的战争,到春秋战国强族相攻;从秦将蒙骜攻赵平定太原,到汉高祖刘邦亲征陈豨,这里发生过太多的战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之后,这里成为两国交兵的主要战场,五胡乱华、隋唐相争、辽金入侵、朱明复兴,以及西太后南下避难、革命军北上抗日,都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历史印迹,成为灵石不朽的古老话题,为灵石历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雀鼠谷铁路隧道</span></p> <p class="ql-block"><b>  千亩</b></p><p class="ql-block"> 千亩,是西周时期灵石历史上的一处地名,范围约为今绵山西部大部分地区,主要区域为今灵石静升镇盆地范围。《史记·晋世家》:“穆侯十年(前802),伐千亩,有功。”《中华历史大辞典》:“三十一年(前797),宣王攻太原之戎,不胜……三十九年,宣王攻姜氏之戎,败于千亩。王在太原‘料民’。”《国语·周语上》:“三十九年(前789),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杜预注:“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千亩。”《春秋舆图》:“千亩原在介休县南。”《中华历史大辞典》:“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山西历史地名词典》:“千亩,在介休县南。”这些典籍,不仅记载了西周时期发生在这里的几次较大战役,而且明确指出千亩是地名,位于今介休市南即灵石境域。</p><p class="ql-block"> 灵石位于三晋腹地,易守难攻,成为历代军事要津,最惨烈的一次千亩之战即发生在这里。宣王三十九年,周军北上伐姜氏之戎,两军大战于今灵石静升盆地广阔的平原上(其时战争的主要方式是车战,今晋中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千亩是当时晋中河谷地带最大的平原之一),结果周军大败,宣王带领的“南国之师”全军覆没。为了挽回千亩之战失败后国势衰落的局面,宣王进行了重点改革,一是“不籍千亩”,二是“料民”。不籍千亩,就是取消“籍田制”(西周时期实行井田、籍田并行的经济政策,天子籍田千亩,诸侯百亩。所谓籍田,即借民力耕种之田,一井田九百亩,八户农户各得百亩私田,所得均为私有;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八家共作,所得上交作为天子收入);料民,就是清查人口,统计居民户籍,合起来讲就是改天子收入以籍田为主为以人口数量征收为主,通俗讲就是实行人头税的税收政策。因此,“不籍千亩”与地名“千亩”应该无关。至于地名千亩是否因“天子籍田千亩”而得,未有考据,不敢妄下定论(按照西周规定,天子籍田在国都南面近郊,也就是应在镐京(今西安)之南,不可能规划到今山西地区),而敢肯定的是,历史上的“千亩”地区在今灵石,历史上的“千亩之战”发生在今灵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雀鼠谷公路隧道</span></p> <p class="ql-block"><b>  度索原</b></p><p class="ql-block"> 度索原之名,不知始于何时,见于《唐书·裴寂传》:“武德二年(619),刘武周将黄子英、宋金刚频寇太原,行军总管姜宝谊、李仲文相次陷没,高祖患之。寂自请行,因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得以便宜从事。师次介休,而金刚据城以抗寂。寂保于度索原,营中乏水,贼断其涧路,由是危迫。欲移营就水,贼因犯之,师遂大溃,死散略尽。”度索原之地,位于今何处,见于《读史方舆纪要》:“度索原,在县(介休)东南介山下,唐初裴寂攻刘武周将宋金刚于介休,寂军于度索原,营中饮涧水,金刚绝之,士卒渴乏,寂欲移军就水,金刚纵兵击之,寂失亡略尽。”这里所说的“县东南介山下”,应该就是指今灵石县静升盆地范围,这个观点也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教授靳生禾,在其《隋唐雀鼠谷古战场考察报告》中写道:“千亩原,也正是隋唐时期文献上所说‘度索原’,位于太岳山脉余脉介山西麓,为一山间盆地,当今灵石县东北境静升镇旌介村周围一带。其原面积7000余亩,一马平川,是灵石台地——雀鼠谷地区群山峻坂中,绝无仅有的一处平川阔野,自古成为大部队腾挪野战之地;又一方绵山,山泉星布,涧溪奔流,水源丰沛,千军万马犹无食饮之虞,迄今有‘灵石粮仓’之誉。”然而,综合以上记载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度索原与千亩原毫无关系;二、度索原根本不在灵石东部静升盆地范围。如若不然,诚如靳教授所言“其原面积7000余亩,一马平川……山泉星布,涧溪奔流,水源丰沛,千军万马犹无食饮之虞”的地方,裴寂官兵怎能“营中乏水”“士卒渴乏”“死散略尽”呢?那么,度索原到底在哪里呢?遍查灵石历代《县志》记载阙如,笔者经过多年考察,初步认为应是今灵石两渡与索洲之间的房家庄村黄土高原。</p><p class="ql-block"> 2002年春,笔者到房家庄村抄录古代碑文,本村《创建关圣帝君庙碑记》中的一句话:“兹地离城二十里许,村名忠义原者”,引起笔者极大关注,多次走访村中老人后得知,房家庄地处两渡东山黄土高原,海拔1000余米,水源贫乏,十年九旱,未建村前因高原位于两渡与索洲之间,故名度索原。唐初一次惨烈的战争,数万人马在这里全军覆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战争结束后,有些伤兵不忍离开,费时多日将死亡官兵一一掩埋,挖洞搭棚愿长久厮守为战友终身守灵。次年,唐太宗亲征刘武周,路经于此得知此事,深感壮士为国捐躯乃为大忠,士卒为友守灵乃为大义,遂改度索原为忠义原,以资纪念。自后,守灵人与当地土民结合,代代相传遂发展成为一个村庄,村名忠义原也延用不衰,直到清末村中房姓(据传为房玄龄后裔)子孙兴旺,官宦显耀,遂改忠义原为房家庄村,至今无变。调查采访期间,村中老人数度带领笔者实地考察,当年战场遗迹所筑土堡依稀可见,散落的累累白骨仍令人毛骨悚然,几孔守灵义士曾居住过的破败土窑洞,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模样。因此,根据自然地理情况,结合碑碣记载与实地考察采访,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这里才应该是历史上的度索原,而不应该是今灵石静升盆地。</p><p class="ql-block"> 附录房家庄村《创建关圣帝君庙碑记》:</p><p class="ql-block"> 今夫关圣帝君之神在天下也,如水之在地中,故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况灵邑更属桑梓,而奉祀之忱不有倍切者乎。兹地离城二十里许,村名忠义原者,村墟寥落,人烟寡之,而春祈秋报愧无会集之地,禳灾锡福若少祷祝之所。为此,监生耿光焕,信士郭至珍,起意欲建帝祠于村东。奈人稀力薄,创建维艰,恐□□襄厥事,继而会议村众,慷慨齐心,万善攸同。因即挨门募化,量力捐资,约积伍百余金,于往年夏季鸠工庀材,不数月间而焕然改观。上修正窑五空,串廊三间,东西厢窑四空,马棚二间,下面歌台,两角钟鼓楼。第见圣宇辉煌,一村之生灵有所托;蔚然蓊葱,四方之风气有所障矣。事竣镌石,乞文于余,余不能文,但嘉其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是以陈其始末云。</p><p class="ql-block"> 苏淇村邑庠生员郑廷飏顿首拜撰并书。</p><p class="ql-block"> 大清乾隆二十年(1755)庚辰月辛未日谷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雀鼠谷河道</span></p> <p class="ql-block"><b>  平周</b></p><p class="ql-block"> 平周,是战国时期灵石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史记·魏世家》:“襄王十三年,秦取我曲沃、平周。”《清一统志》:“古平周县,在汾州介休县南五十里。”清乾隆版《孝义县志》:“平周,在介休县西五十里。按:古灵石地。”清嘉庆版《灵石县志》:“灵石,为平周旧境。”平周县名使用220余年。(不包括汉恢复分封分置时间)</p><p class="ql-block"> 平周始于战国初年,其时晋国公室衰落,六卿强盛。为了继续削弱晋室,六卿灭掉晋国部分宗族,占领了他们的封邑。之后,各自为了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互相兼并,战争空前激烈,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国君奢望变法图强,取平(和也、均等也)周(合也、忠信也)二字之意而置县。灵石位于山西中部太原、河东、上党三角交界地带,山高水深,沟壑纵横,为南北交通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晋国六卿在此彼此相争,恶战不断,置平周县充分体现了晋国统治者企盼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但为时已晚,力不从心,最终三家分晋,平周被一分为三,北属赵、南属魏、东属韩。秦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废平周置界休,合三分为一体。《汉书·地理志》:“秦兼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也。”西汉建立,革秦之弊,部分恢复封分,在今山西中部置代国,析界休分置平周县,属太原郡辖。元朔四年(前125)划归西河郡辖。《晋书·地理志》:“汉兴创艾亡秦孤立而败,于是割裂封疆立爵二等,功臣侯者百有余邑。”“至平帝元始二年(2),凡新置郡国七十有一,与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汉书·地理志》:“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县三十六:富昌;……平周。”约曹魏黄初二年(221),废平周复入界休,平周自此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平周县城,具体位置失考,根据自然地理、史书记载分析,应在今灵石汾河西部文殊原上比较合理。其一,文殊原地面平坦,面积辽阔,土地肥沃,海拔高度在900-1000米之间,高于晋阳湖水面200米以上,据《北庄村志》记载曾出土新石器时期文物,是古代人类宜居地之一。其二,《十三州志》记载:“平周县,在介休县西五十里。”《十三州志》约成书于北凉永和五年(437),其时的介休县城在今灵石旌介村境域,文殊原相对旌介村的距离和方位,符合《十三州志》的记载。其三,根据近年出土的几方墓志记载,灵石在历史上一度范围很大,下辖文殊(今灵石河西地区及交口县部分区域)、灵瑞(今灵石河东地区及沁源县部分区域)、介休、孝义四个乡,据考文殊原即文殊乡治所在地,客观环境符合古代建立县治应具备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研究地方历史的人物殊多,对于平周县城的具体位置,也存在不同说法。台湾学者宋世昌先生在他撰写的《介子推的隐居》一文中,不仅明确提出介子推是“灵石县旌介村人”,而且根据位置、距离、面积、交通、商贾、文化、建设、人口等立县条件,提出“灵石县静升镇,曾是战国时期之平周县”的观点。另有人认为,据史书记载结合近年考古发掘,平周县应在今静升镇旌介村范围。因旌介村早在商周时期,就是这方水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之三晋学术研究书系《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秦汉介休故城考辨》认定:“《水经注》所指示的秦汉介休故城,就是今天的灵石县旌介村。”看来,或许旌介村就是战国平周县治所,亦不无可能。</p> <p class="ql-block"><b>  界休</b></p><p class="ql-block"> 界休,是秦汉时期灵石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废平周而置。《中华历史大辞典》:“界休,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元和郡县图志》:“灵石县,本汉介(界)休地。”《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灵石县,汉为界休县地。”界休县名使用527年。</p><p class="ql-block"> 秦为何要改平周为界休、改介山为界山呢?这与灵石自然地理、文化历史密切相关。其一、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平周被一分为三,北属赵,南属魏,东属韩。秦时,防御重点成为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北方匈奴,以介山为“界”置界休县,正好合三分为一体,归三治为一治,对于扼守首都门户——雀鼠谷,防御匈奴南下骚扰,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二、改介山为界山,取消春秋晋文公“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对介子推的永久性分封,淡化介子推数百年来在朝野的巨大影响,防止介子精神感召六国宗亲伺机复辟威胁其新生政权。</p><p class="ql-block"> 界休县名,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近年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更体现出它的重大历史意义。山西省地方志专家刘伟毅先生,根据“自然与人文情况”的“地区差异”,明确指出河东文化区为今灵石韩信岭以南地区,并州文化区为今灵石韩信岭以北地区,将三晋南北文化区的分界线细化到灵石韩信岭。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元庆先生,在他《晋文化研究中的宏观理论问题综述》一文中,根据山西自远古以来其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存在明显南北差异的基本特点,提出山西两个文化区的划分,即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河东文化区和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雁门文化区,亦将两个文化区的分界线界定在今灵石,不仅印证了“界休”是一条非常重要“界线”的客观性,同时也印证了界(界限、范围)休(吉庆、美善)二字的本来意思。从地理上讲,这条“界线”是临汾盆地与太原盆地的分界线;从区位上讲,这条“界线”是中原与北方、晋南与晋北的分界线;从区划上讲,这条“界线”是夏商冀州与并州、西周霍国与昭馀祁、春秋阴地与邬地、秦汉河东郡与太原郡、唐宋平阳府与太原府、明清霍州与汾州、今之临汾市与晋中市的分界线;从文化上讲,这条“界线”是以河东为代表的中原古农耕文化区与以雁门为代表的北方古游牧文化区的分界线。近年专家认定,秦汉界休故城就在今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为界休是灵石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名称,又增加了新的可信证据。</p> <p class="ql-block"><b>  介休</b></p><p class="ql-block"> 介休,是西晋、北魏时期灵石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名称,废界休而置。《中华历史大辞典》:“界休,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山西介休东南,西晋改为介休县。”清嘉庆版《灵石县志》:“盖古之介休县地,自隋开皇时已尽属灵石矣。”介休县名使用276年。</p><p class="ql-block"> 西晋为何要改界休县为介休县呢?这还要从头说起。西晋的建立者司马炎,祖籍是春秋时晋国人,未称帝前世袭为晋王,称帝后又号为晋国,对春秋晋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十分景仰,对晋大夫介子推忠孝节义、淡薄名利的品德十分崇敬。因为他深知,早在两汉时,介子推就被三晋人民建庙祭祀、置节纪念,首创了我国以俗(寒食)、以节(寒食节)纪念古人的先例,深知人们看重的是人品,而不是权贵霸业。为使自己的臣子能像介子推一样不为名利,忠君报国;为使自己能够像晋文公一样号令诸侯,称霸天下;为使自己的国家能像春秋晋国一样江山永固,国泰民安,改界休县为介休县,既不违背原“界限”“范围”的本意,又可表达其对晋大夫介子推的怀念,更重要的是唤起人们学习介子推忠于君主不计名利的美德,为国效忠,为民效力,使国家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与此同时,亦可体现其灭孙、刘,归一统,效法先贤,重整天下,改换山河,以徳治国,期盼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心情与良好愿望,这恐怕就是司马炎改“界”为“介”的真实意义所在吧。所以说,为纪念介子推轻生死重名节,轻功利重义节,轻物欲重气节,忠君孝母,居功不傲的高尚品德,晋国司马炎开创了我国“以县铭记古人”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b>  永安</b></p><p class="ql-block"> 永安,东魏元象元年(538)孝静帝析介休置。《魏书·地形志》:“永安,元象元年置。”清道光版《直隶霍州志》:“元象元年置永安,属五城郡,即今灵石。”三晋学术研究书系《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永安县,原址在今灵石县东三十里处。”永安县名使用34年(从天保七年算起)。</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群雄四起,天下大乱,山西长期陷入军阀混战、分裂割据之中。东晋太元十一年(386),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坐镇晋阳(太原)与西魏抗衡,在本县雀鼠谷一带互相拉锯,恶战不断。雀鼠谷,东有韩信岭作屏障,西有秦王岭可据守,冷泉关雄踞于北,阴地关扼制于南,进可攻,退可守,系天险地险于一身,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面对西魏日益强大的攻势,东魏孝静帝心急如焚,多么希望江山永远平安稳定、国家永远长治久安、人民永远安居乐业,多么希望这块地方永远安全、安宁、安定,在此析介休置永安,以及后并介休入永安,足可见统治者反对战争、企盼和平的急切心情。然事实却不能如愿,不论是东魏朝廷还是后来的北齐政权,最终还是在这里丢城失地导致灭亡,《周书·武帝纪》就详细记载了北齐在灵石雀鼠谷、汾水关、高壁镇、千里径最终一战而败的这一史实。</p> <p class="ql-block"><b>  小灵石</b></p><p class="ql-block"> 金至宁元年(1213),山西中部被元朝占领,元太祖置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汾州元帅府,升平阳府霍邑为霍州,割灵石为平阳路霍州所辖,析置小灵石归汾州元帅府辖。至元二年(1265),小灵石县并入介休。《元史·地理志》:“汾州,金置汾阳军,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府废,至元二年复行州事,省小灵石入介休。”民国版《灵石县志》:“元太祖八年……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至元二年,诏诸路府州县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遂省小灵石入介休。”小灵石县名使用52年。</p><p class="ql-block"> 小灵石,是相对大灵石而言,那灵石原来有多大呢?不论国家典籍还是地方资料均未见记载,有幸的是从近年出土的几方墓志中可窥一斑:今存介休唐咸通十五年(874)《唐故焦府君墓志铭并序》刻有“灵石人矣……葬陪陵于介休乡上堡村”的文字;今藏介休博物馆后梁贞明四年(918)《大唐故宋府君墓志铭并序》刻有“葬于灵石县介休乡西宋村”的文字;今存介休张壁村金大定四年(1164)《故张府君墓志》写有“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的文字;今存灵石马家庄金大定八年(1168)《故马府君墓志》刻有“汾阳军灵石县文殊乡马家庄村”的文字;今存灵石马和村金大定十八年(1178)《故杨府君墓志》刻有“汾州灵石县灵瑞乡太平村”的文字;今存灵石南续村金泰和二年(1202)《故王府君墓志》刻有“汾州灵石县孝义乡南属村”的文字等(以上墓志均收入《灵石碑刻全集》)。灵石一度东北为介休乡,西北为孝义乡,东南为灵瑞乡,西南为文殊乡,县域范围可谓大矣!小灵石县,《山西历史地名词典》载“故治在今灵石县西北五十里,即冷泉关。”冷泉是否为小灵石县城、小灵石县域范围包括当今那些地区,未见其它记载,仍待继续探索、发现、考证、研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声明:文章著作权属作者,转载必须注明出处,违者追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