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邹平一中心海扬帆】第二十二期(家长篇)</p> 在2022年的跨年日,家长们即将收到孩子2021年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单。高一的家长或许会惴惴不安: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孩子是否已经适应了“高手如云”的新环境?高二的家长可能难免有些担忧:面对高强度、快节奏的学习,孩子能否保持强劲的动力?高三的家长更是小心翼翼:面临即将到来的高考,孩子的理想,家长的期盼能否一一实现? 今天,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们来共同来探讨:如何在考试后,和我们的孩子谈成绩。 <b>一、表达你的共情,提供孩子需要的帮助。</b> 经历过无数场考试,我们的孩子最不缺乏的就是来自他人的批评和建议,最最需要的,是来自你的心理支持。他们的心理状态或多或少都需要调整或改善,比如敏感、脆弱、习得性无助、低自我效能感、低自尊、焦虑、压力过大等等。 <br> 这时,妈妈的啰嗦絮叨、爸爸的批评说理套餐,可能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有的孩子那根紧绷的弦或许会断裂,轻则情绪失控,大发脾气,抑或消沉萎靡;重则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及对未来的期待感。<br> “孩子,妈妈看到你这次考的不是特别好,妈妈猜想你很不舒服,妈妈能为你做些什么?你需要妈妈做什么?”简单的几句话,能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来自最亲近的人的理解与关爱。有时或许什么也做不了,但这份共情却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撑。 <b>二、和孩子分享自己上学时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感悟等等(此时或许分享失败的感悟比成功的经验更有效)。</b> 回忆并和孩子讲述一下你自己的求学历程:或是调皮捣蛋、或是目标感不强、或是天天向上——在心理教学中,这叫做讲故事,目的是认知改变。无论例子是正面还是反面的,只要你分享了,TA就会听。原因是,你没有批评TA,而是树立一个参照物,TA会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态度、观点及行为等等进行比较,借鉴,改进。对那些考试暂时失利的孩子,最迫切的不是去和TA谈成绩,而是调整TA的心理状态,挖掘TA身上的积极面,闪光点。你的共情、帮助与分享对于孩子调整心理状态来说,最最珍贵。 <b>三、坚持两个理念</b> 1.坚持同理心沟通理念。<br> 心理课上,我曾做过一个情景模拟,绝大多数孩子以口述或文字的形式,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家长知道成绩那一刻的言行举止。有时,描述中会出现一些家长的训斥、指责甚至谩骂的激烈言辞。毋庸置疑,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合格家长的表现之一。但是,对孩子不够理想的成绩所产生的急躁、生气、抱怨的态度及行为反应,并不会让TA理解你望子成龙的心或者让TA记住你对其认真学习的叮嘱。相反,这些激烈的言辞只会让TA感受到语言攻击,只会让TA忙于反抗你的情绪宣泄而不去关注你的说话内容。<br> 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症状,核心根源在于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而与父母关系的好坏常常是预测其他类型关系的晴雨表。青春期,就是一段开始尝试挣脱父母的过程,受经验、认知偏差的影响,有的孩子对家长各种“看不上”。此时,作为家长,维护关系都来不及呢,怎能“挑事”去破坏关系?关系一旦破坏,更糟糕的一系列问题会随之而来。借用网上的一句流行语:考试后,要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打败孩子。所以和孩子谈成绩事宜,选择同理心沟通模式是基本理念。 2. 坚持学业成绩只是个人实力的部分体现的理念。<br> 或许,孩子不是你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TA热爱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善于和他人合作,分享感悟,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关爱鼓励同伴,能够灵活并坚持完成游戏挑战。很多心理实验及跟踪研究发现,人生漫漫长路,任何领域的最终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完善性的竞争。学业成绩上的高水平只是孩子个人实力的部分体现,这是暂时的领先,而拥有完善人格、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的路更有可能走得更远、更高。所以,身为家长,你可以在乎成绩,但不能迷恋成绩。 <b>四、要向孩子传达一些你的想法。 </b> 1.你在乎TA的成绩,但你更在乎TA的自尊、自信、自制力、目标感等等。<br> 考试不是为了故意给谁添堵,成绩只是对孩子最近一段时期的学习状态的评估,及时了解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制力及目标感等等。“把自己的最佳状态展现出来,你会很开心,很自信,妈妈也为你高兴!”“这一段时间,如果你能克制自己打游戏、偷懒的冲动,你会感觉自己是一个自制力强的学生,你会更喜欢这样的自己”“你给自己定了一个考试目标,最终达到这个目标时,你会很愉快,感觉自己很有能量”“爸爸希望每次的成绩给你带来好的感受,而不是感觉自己很糟”。这些话语,会让孩子感到:你更在乎他的心理感受,而非只关注成绩。孩子没有听到批评、指责,因而不会情绪性地抵触你说话的内容。但事实上,你也谈到了成绩,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br> 这样的话语效果要远远好于“早就和你说过了,要好好复习!”“你就知道打游戏、玩手机,你看你差了多少分!”…… 2.你期待TA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并非固定型思维模式 。 <br>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威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理念。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学生在毕业前如果有课程没通过,成绩单上会显示“暂未通过”。这个“暂”字很绝妙,能够暗示学生,一门课不及格,不代表你完了,学习的脚步还没停下,只要继续努力,就会有通过的一天。这就是“成长型思维”。但是,不少人习惯于固定型思维,他们遇到难题或考砸后,就觉得自己很笨,所以不再继续努力,安于保持“我不行”的固定人设。所以,我们要和孩子同步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孩子明确:持续努力,不理想的成绩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固定的。 3.你希望TA做好试卷分析。<br> 孩子可以跟着老师的思路做试卷分析,也可以自己做分析:基础题是否失分,拔高题会不会,计算能力过关否,公式是否掌握?.......如何去避免这些各种不同类型的失误?或许早在孩子初中阶段,你我就已经看不懂孩子的试卷了,但是我们可以并且有能力做的是:要求孩子做好试卷分析。提醒学生重视试卷分析,显示出家长注重过程、注重理性,而非仅仅是得分,也能有利于孩子获得善于反思的大智慧。 最后和大家做一个分享。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下面是他写给女儿和儿子的两封家书,不知亲爱的家长,您读完了有怎样的想法? 养育孩子这份甜蜜的负担,带给我们无穷的考验和无尽的欢乐。愿我们既能担得起成绩和荣耀的高光时刻,也能经得住“静待花开”的岁月考验。因为,你我坚信:孩子每天都在进步,也终将成长。 本期供稿:宋金枝<div>本期审稿:张桂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