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湾—黄河长城握手的地方

路霸

<p class="ql-block">一个大自然鬼斧神工而成的九曲连环,浊浪滚滚的玉带,黄河与长城在这里握手,清浊在这里更迭,这就是老牛湾。</p><p class="ql-block">在晋蒙交界的地方,以黄河为界,往南是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的清水河县,西边则是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p><p class="ql-block">老牛湾就位于山西忻州偏关县万家寨镇,是真正的“鸡鸣三地”之处。</p> <p class="ql-block">本来,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启程之后,出昆仑,下草原,穿谷地,过河套,一路高歌向东,眼看着就沿着山西北部擦肩而过,却在老牛湾突然往右转,在黄土高原上劈出一条七百多公里的大峡谷,向南奔腾而去。晋陕大峡谷就以这里为开端,黄河在峡谷里狂奔不息。</p><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黄河没有正规河道,大雨过后,汪洋一片,人们无法生活。玉皇大帝便派老君爷下凡普救众生,给神牛套上神犁,准备开辟一条新线路。神牛便拉着神犁从河套到老牛湾,这时天已大黑,只见一道耀眼亮光,神牛一惊,碰到一堵石壁上,神牛赶紧向西急转,便犁出一个四十多里长的大湾,这就是老牛湾。后有民谣唱到:“九曲黄河十八湾,神牛犁河到偏关,明灯一照受惊吓,转身犁出老牛湾”。</p><p class="ql-block">一个古老的神话,赋予了老牛湾神奇的色彩,牛成了一头不朽的魂,也给这条河谷,给这个村落,增添了一种永恒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处。从北宋就修边关,修长城到这里,烽候耸立,三里一墩,五里一台,加上黄河两崖峭壁直立,形成了天然壁卡。老牛湾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古人充分利用了老牛湾的地势险要,在湾口绝壁上修了一座屯兵的石头城堡,它就是偏头关。宋朝杨六郎曾经镇守“三关”,说的就是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是靠近内蒙的最后一关。</p><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民吕 扣编了一个顺口溜:“黄河入晋第一湾,长城怀抱老牛湾,悬崖峭壁陡又弯,北方明珠第一湾”。</p><p class="ql-block">到了明咸化三年,总兵玉玺筑石墙,崇祯九年兵备声友竹在紧邻黄河的悬崖峭壁上建起了老牛湾堡,与老牛湾境内绵延八公里的长城,组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边防线,自此城堡屯兵戍边,保卫边关安宁。</p> <p class="ql-block">古堡北端临黄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砖石切空心楼—望河楼,也称老牛湾墩,距今四百多年了。墩高22米,用来瞭望对岸的敌情,点燃狼烟,传递信息用,称为“天下第一墩”。它雄踞崖上,俯视黄河,是明代建筑的精品,也是老牛湾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三面环水,一面连山,呈牛头形状。城堡的建筑也是根据地势而建,有城门洞和瓮城。堡内民舍俨然有序,内有青石板铺的街道三百米,两侧房屋全是石头建成。石墙石院随形而就,石碾、石磨、石杵和石兑窝随处可见,石人、石像、石仓、石柜触手可及,称老牛湾为石头博物馆,真是名符其实。</p> <p class="ql-block">堡内有铺屋二十多间,还有几座特色的寺庙。如:真武庙、关帝庙、观音庙和禹王庙。虽然都不大,但却供奉着观音、龙王、河神、马王爷等各路神。古时,这里靠近黄河边,人们靠水运谋生,求得是风调雨顺,有着浓厚的祭拜神灵报平安的习俗。只要信,庙都灵。因此,堡内、村里建了各种庙。</p> <p class="ql-block">堡内西侧靠近黄河边有一草亭,内竖一石碑,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旁有一铜匾注解,才得知源由。清朝康熙皇帝,曾把四女儿和硕恪靖公主下放到老牛湾挂职锻炼。到了雍正年间,老牛湾两岸百姓,为颂扬四公主为促进民族和好,共谋福祉所做的政绩,在此立一石碑。看来,选拔干部,挂职锻炼,自古就有了。</p> <p class="ql-block">堡内还有一座戏楼,最兴盛时,堡内有两百多人口居住,如今已搬到老牛湾村,只剩下一个孤寡老人看门守院。</p> <p class="ql-block">老人叫郭文登,七十多岁,古堡就剩下他一户人家了。他祖上是山西大同郭家庄人,老祖上从明代到古堡当兵戍边,后留此居住,在黄河上摇船为生。祖辈几十代延续至今,郭老人一辈子贫困单身。</p><p class="ql-block">古城堡虽经历史的洗涤冲刷,如今苍凉肃静,但它如同一座中国千百年变迁的古老史书。</p><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就坐落在古堡东侧的半山坡上,这是黄河入晋第一村,也是我们见到的一个正在消逝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一共八十多户,两百多人,村民大多姓吕。开农家乐的村民吕 扣说:他们老祖先是明洪武二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居此地的,老祖先就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吕不韦。吕 扣说的是祖辈相传,没有家谱,真假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围绕在黄河旁生活的老牛湾人,自古的生计都与这条河脱不了干系。老牛湾虽然险峻异常,河岸直立,河道弯曲。但这里河水平缓,水深碧绿,是天然的良港码头,吨位再大的船也能停靠。自康熙三十六年,圣祖仁皇帝特允许与内蒙、宁夏交易后,老牛湾码头就热闹起来,山西、陕西等地大量物资,通过黄河水域运入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宁夏等地,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老一辈的老牛湾人,很多都是靠拉钎为生。每条船有五六个船工,他们将绳索绑在身上,一前一后在岸上拉着绳索使船前行。跑河流拉大船,打着赤膊喊着口号,从老牛湾走到包头、宁夏。</p> <p class="ql-block">吕 扣的父亲吕 五,今年九十多岁了,是村里最后一代拉钎人了。贫穷并不单单给人们以苦难,还给村民带来团结协作和天真纯朴。那时,靠苦力生活的日子,是老牛湾村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p><p class="ql-block">吕 五老人说:抗战时期,老牛湾驻扎的是八路军,日本人在内蒙,傅作义的国军驻扎在鄂尔多斯,真是三足鼎立。那时的老牛湾是水旱码头,专门拉大船,到宁夏需要两个月,一年也就跑两次,折返回来到碛口。解放后,也就是1957年,成立合作社后就不拉纤了。</p> <p class="ql-block">老牛湾村的人们非常朴实,做人也如同老牛一样,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保留着历史岁月的传统。因土地贫瘠,多以坡地为主,只能人耕,所种粮食,只能是五谷杂粮。近几年,随着老牛湾自然风光和历史文物古迹挖掘后,当地的旅游也开发起来,村里家家户户不再单纯靠天种地吃饭,来旅游的人多起来,做些土特产生意。有眼光的村民,贷款盖房办起了农家乐。自然和文明的交替发展,给他们谋生方式带来新变化。</p> <p class="ql-block">“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百尺悬崖,一条大河,一艘小船,就是黄河两岸百姓的日常生活。老牛湾村民,家里都有渔船,夏天划着船去河面撒网捕鱼,冬天河水结冰,就凿冰下网捕鱼。运气好的话,总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村民吕 扣,原本在外打工,修补窑洞,一天挣个二三十元,后来打鱼捞虾,补贴家里。九十年代初,贷款办了“吕 扣农家乐”,由于人厚道,待客实在,在当地小有名气。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都在城里工作。虽然日子不再贫苦,但老吕和古朴的老牛湾人一样,对这片黄土地爱的深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