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厦这次行程的最终目的地是南极极点。这段小视频是他们到达南极的第一站:南极联合冰川。 杜厦,我大学的同学和好友。<div> 在全世界都因疫情被困住手脚的时候,他开启了南极之旅。圣诞节早晨从加拿大多伦多出发,下午抵达美国南部最大的城市休斯敦。晚上从休斯敦起飞,第二天早晨8点多到达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行程7474公里。晚上再次起飞,飞往智利最南部的城市,也是世界最南城市之一的蓬塔阿里纳斯。</div> 这是在飞机上俯瞰智利南部小城:蓬塔阿里纳斯 多伦多机场 登机前在机场的留影。一年前约好是一拨人一起前往(9人),现在除了David快成孤家寡人了。 蓬塔阿里纳斯是智利南部港口城市,麦哲伦省首府。也是世界最南的城市之一。人口8万(1982),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6.5℃,多强风。 蓬塔阿里纳斯海边 小城街区 杜厦让我们猜:路边的铁栏杆是干嘛用的? 小城餐厅 在登上蓬塔阿里纳斯飞往南极的飞机前,他们必须按照要求准备好防寒的衣物:要求是带好五层服装。<br> 第一层要羊绒内衣,透汗、去臭;<div> 第二层室内活动保暖绒衣;</div><div> 第三次室外保暖绒衣;</div><div> 第四层室外活动羽绒衣。</div><div> 最外一层是南极基地提供的可以抵挡零下100℃的极地保暖羽绒外衣。<br> 裤子要准备三层。<br> 基地提供极地保暖靴,可以在户外抵挡零下100℃低温。基地一共提供四样东西:极地保暖靴、极地羽绒保暖外衣、极地保暖裤、羽绒睡袋。四样东西都是必须租的,各100美金,共400美金。</div> 极地保暖靴,可抵御零下100度的低温。 杜厦准备去的南极极点有这么几个特点:<br> 1、周围360度都是“北方”,东、西没有了!<br> 2、那里的风是世界上最大的,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br> 3、南极圈以内夏天半年全天24个小时都是白天。越向南极点,极昼越长;南极点白昼可达半年之久。<br> 4、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内陆地区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50度;东南极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达零下57度。1983年7月俄罗斯在南极设立的“东方”站记录到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摄氏-89.6℃。 登上去南极的飞机 这一架去南极的飞机上共有七、八十人。但是真正去极点探险的只有杜厦等六人。其余大部分到了南极联合冰川以后,主要是去攀登南极大陆最高峰“文登峰”或是去冰川雪地漫步游的。在机场他遇见的唯一一个会说中文的是一位香港女士,她是去攀登文登峰的。 攀登文登峰的香港女士 他从多伦多登机开始一直到去南极以前,一路上做了四次核酸检测,差不多一天一次。<div> 这次去带的最多最重的行李是高尔夫球具:十来根球杆,击球垫,果岭杯、冰锥、高尔夫球等。以及一根特殊的伸缩式高尔夫果岭旗杆。市场上没有这样的东西,是他自己想办法做的。他买了根给房子刷涂料用的涂料刷,把伸缩杆弄下来自己改装,弄成了一根可伸缩的高尔夫旗杆。还有最大的一件东西,是一个可以放到雪地摩托屁股上,用来托住高尔夫球包的架子,那东西能不能用不知道,带去试试。</div> 杜厦今天已经进入南极了,但是信号已经没有了,他的照片和信息暂时也发不回来了。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和期待关注着他的南极探险之旅。<div> 我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杜厦只比我小一岁,但是他的精神头年轻人也比不上。祝愿他平安。祝愿他一切顺利,凯旋归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