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月何曾是两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在送别协和医院第6批支医专家之际 </span></p><p class="ql-block"> 从草木青青到白雪遮盖了山头,半年时间倏忽而过,转眼就到了与协和医院第6批支医专家们说“再见”的时候,依依不舍之情涌动在每个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半年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派出第6批医疗组专家来到我院对口支医,张振阳医生、王丛菲医生、陈明源医生、苏建生医生,分别进入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开展业务指导。对我们麻醉手术科人员来说,和苏建生老师共事半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 <p class="ql-block"> 苏建生老师年龄不大,只有三十来岁,但作风沉稳、踏实、干练。甫一到来,他就在麻醉科掀起了“教学研”之风。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是目前正在推广的一项可视化技术,为了让大家对该项技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从超声仪器的工作原理讲起,再讲到解剖学知识,掰开揉碎娓娓道来,耐心细致地开展教学。“苏老师是那种博学多才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苏博’。”麻醉科医生张晓说。</p><p class="ql-block"> 此间有一件事,让张晓印象特别深刻。“记得有一天,大概是晚上七点多了,外面下着雪,我在值班,苏博来到科室,推出新进的B超机在自己的身上研究起神经阻滞来。我笑说:‘苏博,你的神经阻滞技术做的已经够好了,炉火纯青了,辛苦了一天,晚上还加班!’他说:‘来宁支医给大家讲授新知识新理论,必须自己认真仔细地做好功课。’后来我听年轻人说,只要大家有疑问向他请教,他都会抽时间单独授课讲解,并进行实际操作,有求必应!”</p> <p class="ql-block"> “从苏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医者的严谨求实和精益求精。”麻醉科医生窦雅丽说。麻醉科的“学员们”也抓紧这难得的机会学习,每周科室人员都在理论学习、实操wokeshop中充实度过。为了让固原市周边的几家医院实现资源共享,苏老师还自己购买了录播的电子设备,建立起腾讯会议共享平台,从设备购买到安装调试,他亲力亲为,带领麻醉科人员共同完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p class="ql-block"> 苏老师的到来打开了麻醉科科研的新局面。长期以来,科研一直是麻醉科的短板,大家急切地想要一个学习科研的平台,但却无从着手。苏老师了解到这一需求后,教会大家如何检索找文献,如何检验自己的思考点,这让开展科研活动有了抓手和路径。“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p><p class="ql-block">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第6批医疗组专家到来后,在我院开展了多例高难度手术,成功开启了术前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还开展了老年患者滴定式诱导、保护性肺通气,实施了个体化、精准化麻醉策略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开展手术过程中,苏老师将“讲台”由会议室“搬”到了手术台前。手术安排出来后,他会跟每位“主麻医师”沟通第二天的手术能实施哪种神经阻滞方法,并讲解要点;第二天实施手术时,则现场指导穿刺,一丝不苟的讲解让医护人员肃然起敬。“每天我看到苏老师那么优秀的人都还在那样努力,早早地到科室,仔细聆听早交班,对危重病例提出点评,给出麻醉意见;认真研究课题,从零开始教我们外文文献检索。他做的这一切都让我无比敬佩。我想说,跟着苏老师,学到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医者的德操,它更像一只火把,指引我在迷茫时奋力向前。”麻醉科医生顾小荣说。</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就到了福建专家回闽的时间,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前沿的医疗技术,是新思维新思想的转变,是新鲜血液的注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各位支医专家们即将踏上归程,但他们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风医德、精益求精的业务素养,必将如珍贵的火种一般保留下来,也激励着我们麻醉手术科全体医务人员!。</p><p class="ql-block"> 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协和医院共向我院派出6批23名专家,开展每批为期半年的帮扶工作。这份闽宁两地在医疗协作书写的“山海情”!。“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