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7日,北京市怀柔区幼儿园业务干部保教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课程顺利开展。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的张霞老师,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为学员们进行了主题为“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的理念、思路与方法”的课程分享。张老师从教师日常活动评价的视角,为学员们梳理了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的内涵与变迁、现状与问题、原则与方法,以及对日常教育评价的思考与展望等四方面内容。</p> <p class="ql-block"> 课程中,张霞老师首先为学员们梳理了国内外不同课程模式与研究成果及《指南》中对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相关内容的核心价值,并提出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的最终目的是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发展。随后,张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的发生发展与当前的常见问题。幼儿园活动的分享与交流是幼儿教育的一种形式,这种教育形式被提出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师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指向结果的“活动评价”阶段;师幼评讲结合、师幼双向互动、指向经验梳理提升的“活动讲评”阶段;以及当前我们所探讨的“分享与交流”阶段。而在当前阶段,幼儿园活动的分享与交流已经弱化了教师的“评”,更关注幼儿的互动交流;弱化了结果的“评”,更关注幼儿学习发展过程;弱化了认知的、技能的“评”,关注幼儿的感受和体验,这也是当前幼儿教师在“分享与交流活动”中需要注重的方面。除此之外,在如今的“分享与交流”的教育实践中,老师们还容易出现以下问题:注重好的、优秀的成果展示,对学习过程关注不足;分享交流泛泛而谈,前篇一律问题突出;集体、集中交流分享占主体,形式单一;评价目的不清,为了分享而分享的问题仍然存在等。</p> <p class="ql-block"> 在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的实践层面,张霞老师系统地为学员老师们讲解了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的基本原则、策略与方法。在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的环节,教师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即正确认识幼儿的发展、关注幼儿发展的变化;过程性原则,即以过程性的观察为基础;针对性原则,即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与经验。在分享与交流的内容上,教师应抓住幼儿学习发展的核心经验,提升实质性;做好“四个发现”,即发现创造与创新经验,发现成长与变化,发现普遍性、阶段性的问题与需求,发现矛盾与纠纷。在分享与交流的形式上,教师应明确分享与交流的目的,根据具体目标将其融入活动过程,灵活运用小组分享、集体分享、幼儿间的交流、师幼交流等方式。此外,张老师还提示学员们,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积极的正向引导;在交流与分享结果的运用上,要将分享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注重衔接与发展、进行有研修性的探究和跟进。</p> <p class="ql-block"> 课程尾声,张老师从教师日常活动评价的视角对幼儿园活动的分享与交流进行了展望,并以此与学员老师们共勉:“一日生活是具有整体性的,希望大家能够将分享交流自然而然融入到一日生活的全过程,以其促进游戏、集体活动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在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交流互动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自己受益良多,不仅找准了自身在幼儿园活动分享与交流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与不足,还系统地、切实地掌握了解决自身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