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p class="ql-block">传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文化渊远流长,诗经中的歌谣,是中国诗的源头。上古时期,没有文字,只有说唱的歌谣,自然没有文字写成的诗。人们高兴和悲哀的时候,常愿意用歌谣把自已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觉得语言不够劲,还把歌谣编成歌唱,一唱三叹,叫人荡气回肠。唱叹还觉得不能充分表达,便手舞足蹈起来,以此抒发情感。传说历史上葛天氏乐八章,三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踏着脚一起唱歌谣,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后来歌谣分成徒歌和乐歌,徒歌随口唱,乐歌伴奏唱,唱着唱着歌谣有了节奏和韵律变化。这样的歌谣说唱越来越多,虽然没有文字记载,已经生动鲜活存留在人们记忆中。随着生产生活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把这些有节奏无节奏,有韵律无韵律的歌谣用文字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诗了。所以,《诗经》中说的歌谣是中国诗词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经过漫长的岁月变迁,歌谣从原始状态开始,到歌谣产生节奏韵律;从孔子时代用诗断章取义,到春秋时期用诗不解诗;从《诗序》大序中记载的风、雅、颂,到南调、南音地方歌谣;从搜集记录歌谣最多《国风》《小雅》,到《诗经》三百一十篇。无不体现歌谣到诗的发展历程。汉武帝时期,采集代、赵、秦、楚歌谣和乐谱,任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负责整理这些歌谣和谱子,在楚声和新声(西域北狄)基础上,产生了乐府诗,著名《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就是五言诗的原形。旧传最早的五言诗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代表人物苏子卿、李少卿,都是汉武帝时代诗人。汉末魏晋,曹丕、曹植、阮籍都是五言诗代表。曹植的七步五言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家喻户晓。然而,阮籍是五言诗奠基第一人。他老、庄、屈原的信徒,出生魏晋交替时代,亲眼看到司马氏三代专权,欺负曹家,压迫名士,一肚皮牢骚发泄在酒和诗篇里。他写的八十多首五言《咏怀》诗,把对人生、世道以及个人荣辱喜怒哀乐融入诗里,增加了五言诗人文化程度,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这一时段的诗取法于《楚辞》,借古人和神仙抒发自己情怀,愈加生活化社会化,孕育出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位大诗人。陶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人,入仕后在家乡邻县彭泽当一名七品县令,官做得很不自在,又看不惯官场貪腐逢迎之风,不到一年辞官不干了,回家过起田园躬耕生活。他是老、庄的信徒,田园躬耕中领悟到自然恬美和人生道理。把人生融入田园诗里,第一个提出躬耕免祸的哲学思想。他作诗讲究写意,抒发情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份意,一句言,对陶渊明人生做了最好的总结。他认为写诗不妨说理,但必须有理趣,通俗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自由奔放,散文化的诗,逆势而行,当时不被看好,最终他成为中国史上田园诗杰出代表,千古“隐逸诗人之宗”。谢灵运官做到临川太守,政治上有理想有抱负,不入流,仕途不得志。但思想保守还信佛,超凡脱俗悟出隐遁旷达人生哲学。晚年放弃仕途,寄情山水,探奇访胜,全力吟作山水诗。他的山水诗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时至今日,还流传着赏味田园读懂陶渊明,赏味山水品透谢灵运。两个人的诗作冲破了东晋时期诗人们诗歌中的玄言和拘禁,对丰富发展诗词艺术形式,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齐武帝永明年间(四八三——四九三),诗的声律之说日盛,四声分别,平仄性质,双声叠韵作用,要求诗文作家十分注意。从前只要求着重句末的韵,现在更强调重句的和,和就是唸着顺口,听起来入耳。从此,诗文讲究用典,讲究声律,协调自然,诗意境提升,对后来唐诗发展有很大影响。唐朝时候,七言律诗绝句近体诗大发展,五言古体诗也有很大变化。这时期沈佺期、宋之问对诗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划时代贡献,奠定了律诗体制。他两人发现之前诗的声律,只有一联两句,看出了谐调应该有四句格式。两联四句才是最谐调单位,可以称为周期。把这个四句谐调单位编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谱。沈、宋在一首诗里用两个单位,即两个周期重叠一次,变成八句诗,尽而使诗声调和谐,内容更厚实。从此律诗有“声律”和“法律”两重意义。唐代诗所以迅速发展,又很普及,走向辉煌,沈、宋两人功不可没。宋在盛唐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树新风,开先河,起始了宋诗散文化之路。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其实词也是诗,散文化的诗罢了。一直有:“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的说法。唐、宋两代的诗,在我国诗的历史上,空前繁荣,无比辉煌,不可替代。代表人物大家都很熟悉,耳熟能详。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还有李商隐、杜牧、李清照、黄庭坚等许许多多著名诗人,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唐诗宋词辉煌之后,中华诗词一直在传承发展。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有两次少数族夷执掌政权,还有民国推广白话文运动,都没有阻断诗词文化继承发展,这块文化瑰宝,以无穷的生命力,特有的文化现象,挥之不去,深入人心,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之中。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也涌现出许多诗人作家,名篇名作。如。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元末诗坛泰斗.杨维禎,胡天游、戴良等。明代刘基.刘伯温《卖柑者言》、于谦的《石灰吟》、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清代诗人作家也不少,龚自珍、袁枚、郑燮、顾炎武等。最痴迷的还是乾隆皇帝。虽是少数族夷人做了皇帝,但是,他酷爱中国诗词书画,一生写了八万多首诗,走到哪儿写到哪儿,不少历史遗迹,留有他的诗作和墨宝。去年疫情期间就近参观郭守敬纪念馆,奇迹发现乾隆帝的两首诗:《汇通祠诗》、《德胜门水关竹枝词》。现今国泰民安,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中华诗词的影子。中央台举办的诗词大会,届届精彩,受众广泛;诗词期刊书画,满足不同人群学习诗词需要;民间如雨后春笋成立诗社,遍布长城南北大江两岸。孩子学,学生学,老人学,学诗背诗诵诗,男女老少齐上阵,声声不息,方兴未艾,足见国人对中国诗词喜爱程度及厚重的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美篇图片摘自诗书插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1年12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