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老韩

大明星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4年2月26日,我们到南贤村插队落户的第一天,在大队党支部召开的知青欢迎会上,第一次见到并认识了村党支部韩培林书记。</p><p class="ql-block"> 那天,春意料峭,乍暖还寒。我们乘坐大卡车,一路颠簸,来到南贤大队。</p><p class="ql-block"> 远处看村子很破旧,高低的砖瓦房灰蒙蒙地一片,关帝庙孤零零的座落在村北外,大队部离村北口不远。在村口下车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接应的干部社员们帮提行李拿东西,我们二十人整齐排队,挥舞手臂喊着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贪下中农致敬的口号,一同簇拥着向</span>村中间的大队部走去。</p><p class="ql-block"> 村里正街土路很窄坑凹不平,街两侧和大队院子门口,围拢着许多欢迎知青的乡亲们,他们用热情友善好奇的目光,迎接着到农村插队的年青人,不少爱看新鲜热闹的大姑娘小媳妇,腼腆地躲在后面吱吱喳喳地低声私语,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人群中小孩子们最兴奋,叁俩结队奔跑穿梭玩闹嘻戏,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样子和过节差不多,村子里呈现出一幅欢声笑语喜庆热闹画面。</p><p class="ql-block"> 楼儿院里面的五间正房是大队部的办公室,一明两暗,东边一间是广播室,西边一间是财会室,中间是三间的会议室。</p><p class="ql-block"> 会议室空旷简陋,正面墙上贴着欢迎知识青年来我村插队落户的红纸会标,四周墙上贴着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等彩纸小字标语,左边靠门放个旧大桌子,中间生个大铁炉,四周放着几条旧长凳子,铁炉子火烧得很旺,上面的大铁壶里冒着热气呲呲作响。</p><p class="ql-block"> 在门口聚集的人群中,一位个头不高,身着军绿上衣蓝裤子朴素的农民大叔,面带微笑迷着眼象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目睹着知青的到来,亲切地走过来和我们嘘寒问暖握手示意。</p><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屋之后,拘谨地围坐在的长凳上,两名围着花头巾的年轻女社员麻利地来回招乎,拿着粗瓷小碗,从大铁壶倒上热水,笑语盈盈捧到我们手上。</p><p class="ql-block"> 我们捧着热腾腾的小碗,喝着热腾腾热水解渴驱寒,一路上浑身上下的灌满的凉气顿时消除,心中随及滋生出丝丝的暖意。</p><p class="ql-block"> 屋内温暖如春,我们的新鲜好奇感倍增,大家不由地东张西望扫视四周,显得既非常激动又稍微有些紧张,相互交流着等待着欢迎会的召开。</p><p class="ql-block"> 老实讲,我们二十名十七八岁的青年,刚出校门初入社会,离开家庭来到农村,人生地疏身单力薄,除了随身的行李卷和洗漱用品,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既无阅历更无技能,连生活中最起码的一日三餐,都得从头做起,来到农村能不能适应农村艰苦的生产生活,自己心里也没底吃不准。</p><p class="ql-block"> 经过介绍才知道,门前那位和蔼可亲迎接我们的农民大叔,就是村党支部书记韩培林同志。</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第一次接触大队领导,我们觉得很惊喜很亲切,如果凭直觉,他和蔼可亲的样子,很难和我们想象中的领导形象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 带队的武老师赶忙介绍知青的姓名,彼此见面认识,会场上不时响起阵阵的鼓掌声。</p><p class="ql-block"> 欢迎会上,韩支书语重心长地说道,南贤村子大,有一万多亩耕地,二千八百多人。今天知识青年进村,我代表全村男女老少表个态,请知青们放心,进了南贤村就是一家人,虽然现在村里生活条件差,比不上县城,住房旧劳动苦,但希望知青克服困难,先稳住心住下来吃上饭,大队党支部一定会尽快想办法,全力以赴做好知青的后盾,在最短时间决改善知青的生活居住条件,让家长们放心,让青年人受锻炼早成才。</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大环境里,我们身在异地他乡, 听到韩支书亲切朴素的实在话,虽说理论份量有限,但觉比灌输时髦的大道理更能产生共鸣,顿时心里暖流涌动,产生了一种回到家的感觉和温馨,忐忑不安的心情刹那间平静了许多,心中充满了踏实感。不知不觉中,开始打量注视韩支书。</p><p class="ql-block"> 韩培林,男,年龄的四十多岁,显老,中等身材,结实干练,相貌普通。身着绿色军装上衣蓝布裤子解放鞋,衣服虽旧但很整洁。国字形脸,皮肤黝黑,布满皱纹,眼小有神,兵脯直脖。言语动作表情确实是农村大叔的作派,但有意无意中又总闪烁着一股军人气质。</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们进村半个月之前,韩支书带领一班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村中腾好空闲的民房,安排专人收拾院落,打扫房屋,糊窗纸擦玻璃铺炕席,并拉煤接炭,提前生火保持温度。在村西的大队小农场窖洞中,腾出三间库房当作临时灶房,找泥工砌灶台,确定炊事员,从供销社购买锅碗瓢盆,并准备粮油蔬菜,做到知青未到粮草先行,确保灶房按时开张,起码让知青先有屋子住不挨冻,能吃上饭不挨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非常感激领导的关爱和乡亲们的热情,暗暗下定决心,要紧紧围绕在村党支部周围,听党组织的话跟党支部走。从此以后,村支书韩培林和班子成员就是知青的带头人,60多名党员就是知青的主心骨,我们和全村的二千多男女老幼融为一体,成了同村人。</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村生活开始后,韩支书对知青的关爱全体现在实际行动中。</p><p class="ql-block"> 重视做知青的政治思想工作,凡是全村党员干部召开会议,都通知青列席参加,便于知青及时了解掌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p><p class="ql-block"> 帮助知青解决在劳动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每人发放各种农具镐,锹,锄,耙,并指定专人手把手传授各种劳动技能,促使知青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掌握劳动技能。</p><p class="ql-block"> 头几个月,知青的伙食供应需从县城粮油门市部领取,韩支书及时安排村里的拖拉机进行拉运。</p><p class="ql-block"> 灶房在村中间,知青住宿分散住在村南头西头,相互之间距离很远,每天上工吃饭需要来来回回跑来跑去,遇到刮风下雨确实不便。韩支书要求尽快解决,在很短的时间内,多次协调催促村小农场和付业的负责人,想方设法多方筹备砖瓦材料,调工匠划地址填土方,打基础建排房,通道路修院墙,上玻璃配木床,几个月内崭新的十几间瓦房盖好,并建了围墙,解决了知青集中住宿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系列实际的行动,温暖了我们的心田,从此,村党支部成为知青心目中克服各种困难的靠山后盾贴心人,韩书记被知青们亲切地称呼为老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韩出生在三十年代初,祖辈三代务农,由于地少家贫,童年缺衣少食饥寒相伴。从懂事起便为村里有钱人家割草放羊帮工打杂,赚些微薄的零钱贴补家用。仅上过几个月初小认得些字。日本鬼子侵占家乡后,上学中断,吃不饱穿不暖生活颠簸流离成常态,半夜三更听到狗叫声,心惊肉跳到村外躲逃习惯成自然。十六七岁为躲避阎匪军抓常备兵,去边山当了游击队员,解放太原时,入伍参军成了解放军战士,找到了生命的真谛,翻身作了主人。</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中,由于出身贫寒阶级立场坚定,不怕苦不怕死,作战勇敢能力强,各方面进步很快,很快就被提拔当了班长。之后跟随部队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参加过数不清的大小战斗,多次负伤挂彩,惊险万分九死一生,历经严酷的考验,火线入党,被组织提拨担任排长,连长,营指导员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职务逐步提高,工作虽有变化,但听党话跟党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那里有困难就到那里去的观念,成了自己的信条和自觉行动,时时处处铭记在心,一点含糊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首长动员转业复员支援地方,他二话没说第一个主动报名,几个战友私下劝他留在部队待遇好有前途,他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了战友的好意,62年离开部队,响应号召回到农村,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贡献自己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夏天,我们回村,看望老支书韩培林时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村里经过初级社高级社的转型,进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阶段,遇上自然灾害,加上经验不足,管理不善,集体经济薄弱,粮食产量低,工分值只有几分钱,人均口粮不足270斤,每天只有7两二钱三,少钱缺粮,群众生活困难很大,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南贤村成了老大难的落后村。</p><p class="ql-block"> 老韩回村后,正赶在这节点儿上,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勇挑重任,从任生产小队长起步,兼大队青妇武工作,样样工作很出色。经过多年磨练,在党员群众的推举下,老韩当选大队党支部委员,副书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苦干,得到了党员群众的支持认可,1970年在老书记推荐下,接任大队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上任伊始,老韩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工作更加勤奋努力,带领支部一班人,以队为家,集思广议,尽职尽责,用全新的思路,抓农业改变基本条件,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先后建立修配组,铁业组,木业组,<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立油坊,醋坊,粉坊,豆腐坊,养猪场,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提高分值增加口粮,改善</span>群众生活,调动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三年下来,南贤大队一举摘掉落后帽子,成了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村</p><p class="ql-block"> 老韩在全村党员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归纳起来大家佩服他三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有主见不盲从,注重实际。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一大二公集中管理,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氛围很浓厚,县,社,队干部指挥生产,春种夏管秋收冬藏,都要按上级计划统一安排,各大队生产自主性很小,工作中不兔存在不切实际盲目指挥弊端。针对上级安排,老韩不盲从,办事尽量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趋利避害。上级安排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田整地,渠林路网配套,老韩认为这符合村里实际,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因而大搞特搞,带领党员群众,一出勤两送饭,把原先的老旱地,逐步改造成井河双灌的高产田,全村人披星戴月,出力流汗也再所不辞。上面强调政治挂帅,割"尾巴",只种主粮,不种经济作物,只养猪,不养羊,抓农业生产,限制副业发展。开会时其他干部跟风照搬人云我云,以表现正确,要养猪宰羊,要清一色种粮食作物,不种经济作物,把大队的副业全部关停。对这种说法,老韩反驳说,猪吃饲料养吃草,猪粪积肥,羊粪也养地,区别不大,只种主粮不种经济作物很痛快,单搞农业关停副业很痛快,问题是涉及社员生活,只吃粮不吃肉不吃菜能行?把醋坊,粉坊油坊豆腐坊全关了,社员一日三餐怎么安顿调剂?人不能把嘴封上吧!最后商定,脱离实际的要求,顺着形势变通留有余地就行了,路边大田种主粮,偏僻地种些经济作物,白天干农业,晚上干副业,集体多养猪,个人的羊集体放,基本符合上面的要求,如有问题我负责。群众们私下里都赞同拥护老韩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做法,都佩服他解决切实际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二是任职不脱产,劳动带头。他在村里的任职变化不少,当过小队长,干过青妇武,支部委员,副支书,直到任村支书,岗位变化不少,但坚持不脱产劳动起带头,出勤比社员早,收工比社员迟始终未变。习惯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特别是仼大队支书后,责任大事情多,开会多汇报多公事繁杂,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应对,其他干部劝老韩脱产工作,被老韩明确拒绝了,他仍然坚持老习惯,白天和社员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别人休息,他开始召集村干部开会办公直至深夜。别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他明确回答,在部队当连排长,战斗中要带领战士一起冲,才能打胜战,在农村当干部,搞生产要带着群众一起干,才能出成绩。我作为班长脱产指挥,上行下效,时间长了,会脱离群众把班子带偏,减弱支部的战斗力,影响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全村的工作呀!当干部不脱产,这个好传统要保持下去不能丢,正是这种模范作用,班子成员在老韩带领下,没有一个当脱产干部,有效防止了干部懒坠现象,干部群众从心里觉得老韩这个模范榜样给力,是群众心中公认的人格高尚的标准党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是分配不谋私,不搞特殊。村里的分配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群众关注度最大的事情。全队各家各户分口粮时,粮食的品质,饱瘪,水份含量,差别很大。有些大小队干部,领口粮时优先挑挑拣拣,拿干的拿饱满的甚至分量上占便宜,平时记工分时,虚报多记,评工分时争高低,提高补贴分,对此社员群众意见很大。多年来,老韩在分配问题上严于律己从不舍糊,每年夏秋领口粮时,和普通社员一样,随机排队装粮从不挑拣,有时他家里的人去领,别人要给予照顾时,也都婉言拒绝不搞特殊。他任支书后,平时记工分年底评工分和加补贴分时更是格外慎重,因为他知道分配问题重要性。对记工员更是严格要求,无论干部还是社员必须按实际现场兑现,一日一结,每月填表公布。凡有虚记多记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涉及到大小队干部的补贴分,按公社政策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对此不仅大会小会公开讲,并且说到做到不放空炮,接受群众监督。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搞特殊不谋私利,有效防止干部多吃多占歪风邪气,带动了干部取信了群众,老韩成了大家心目中公认好支书和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三年多来,在大队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知识青年们虚心向老韩学习,自觉向党员看齐,严格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经风雨见世界,改造思想,艰苦锻炼,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多名知青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全体知青成为南贤村发展的新型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四十八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南贤村插队落户时的难忘岁月,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火红年代的点点滴滴,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村支书老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