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游记-马鞍山·采石矶

大山·wg

<p class="ql-block"><b>  马鞍山采石矶,又名牛渚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风景瑰丽,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采石矶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独领风骚,被誉为三矶之首。采石矶扼守长江天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发生在这里的著名战争二十余次。</b></p><p class="ql-block"><b> 采石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终老之地。诗仙李白一生曾多次登临吟诵,留下“醉酒捉月,骑鲸升天” 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b> 最近几年,因交通便利,我多次单独或携好友来采石矶游玩,寻诗仙之遗韵,或发思古之幽情。采石矶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 级旅游区。</b></p> <p class="ql-block"><b>虞公亭</b></p><p class="ql-block"> 此亭是纪念虞允文在采石矶之战,带领宋军击退金兵的转折性战役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虞允文(1110-1174年),四川仁寿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2月),完颜亮从中都出发南下,带兵四十万,过庐州、和州,十一月抵达采石。采石守军仅1.8万人,兵乏斗志,且主将正在更替之时,无人执掌帅印。身为中书舍人的虞允文正在此犒军,临危越权担任战时指挥,以少胜多,击退完颜亮,扭转了战争形势。</p> <p class="ql-block"><b>延园</b></p><p class="ql-block"> 位于采石矶翠螺山北麓,依山坡而背阴,竹木浓密,水塘散布,是一个院落式的唐风建筑。延园内收集了各类珍贵古砚,以及当代书画艺术家众多的艺术精品,是研究诗、书、画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b>林散之艺术馆</b></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先生(1898-1989),名霖,字散之,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与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特别是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艺术馆庭院设计为园林风格,主馆名之为“江上草堂”,内藏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一百余幅。</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先生之墓,也在庭院一侧。</p> <p class="ql-block">  在庭院里有几株史前时代的树木遗骸—硅化木默然伫立,与杜鹃同沐春光,与翠竹共享冬雪。联系草堂内先生晚年自述中曾以"散木"自号,然而散木不朽,便可一窥此艺术馆设计者的匠心了。</p> <p class="ql-block"><b>伯牙台</b></p><p class="ql-block"> 源自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相传钟子期的家乡在马鞍山“钟村”,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  俞伯牙和钟子期别后相约第二年中秋再会,可当俞伯牙如约来到汉阳江口,却等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p> <p class="ql-block"><b>三亭桥</b></p><p class="ql-block"> 横跨梦溪湖的三亭桥,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亭,中间是双层四角亭,三亭之间有短廊连接。当你站在桥上,眼望随风摆动的竹林和湖边江南特色古建筑,顿时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在梦溪湖岸边的五角亭内,竖立着一块“梦溪”石。梦溪二字取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p><p class="ql-block">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b>万竹坞</b></p><p class="ql-block"> 是公园内最为清幽的景点,这里沿亭桥、石径、山坡种植了众多的奇珍异竹,结合亭、廊、榭、桥等建筑小品,游人置身林间,如行画中,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b>圆梦园</b></p><p class="ql-block"> 是仿意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的“梦溪园”而建造的,占地约6公顷。</p><p class="ql-block"> 圆梦园是一个以徽派建筑艺术为特征的园林建筑景点,园内有柱础100多座,大多为清代作品,其雕刻精美、造型别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筑艺术信息。</p> <p class="ql-block"><b>三公亭</b></p><p class="ql-block"> 此处曾有清代曾国藩湘军部将“彭刚直、杨勇悫、李勇恪”三人的祠,三祠相临,民国时期被毁。今所见的三公亭,可能是纪念被历史淹没的三公祠而建。</p> <p class="ql-block"><b>谪仙园</b></p><p class="ql-block"> 位于太白楼后边,是1978年重修太白楼时扩建的。谪仙园以江南园林为风格,以李白在安徽当涂、采石矶的故事为内容,配以雕塑,再现故事情节。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地形落差,以瀑布、深潭为中心,以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叠石植木,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置身于谪仙园中,使您体味园林景观与唐诗文化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b>“汪伦踏歌送李白” </b></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李白慕名来到皖南泾川,受当地士绅汪伦之邀,来到景色迷人的“桃花潭”。李白临别时,汪伦亲率众村民踏着节拍,唱着山歌来相送。李白深深地被这种淳朴的民情所感动,即兴写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p> <p class="ql-block">  李白,号青莲居士,后人为纪念他而建“青莲轩”。</p> <p class="ql-block"><b>《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意雕塑</b></p><p class="ql-block">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诗,以抒发其喜悦之情。</p> <p class="ql-block"><b>清风亭</b></p><p class="ql-block"> 北宋熙宁年间,化诚寺僧道新重建,又名新公清风亭。南宋毁于兵燹,明代正统初年重建。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四角,下层为八角,设计十分独特巧妙且做工精致,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b>太白楼</b></p><p class="ql-block"> 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的。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词”。 后毁于兵燹,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 </p><p class="ql-block"> 太白楼是我国现存最具规模的一组纪念李白的古建筑群,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李白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 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广济寺</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素称“安徽佛教祖庭”。寺内“经驮白马,寺创赤乌”一联颇能说明其在我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广济寺宋代叫广济院,又名石矶院。元毁于兵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重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更名为广济寺。可惜历史沧桑,兵燹几废,目前广济寺仅存后殿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b>赤乌井</b></p><p class="ql-block"> 又名广济井,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建广济寺时掘成,故名。相传掘井时采得一块璀灿夺目的五色石,惊喜万状,视若珍宝,遂命工匠琢成石香炉供于寺内,为镇山之宝,采(彩)石之名也就由此而来。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蛾眉亭</b></p><p class="ql-block"> 建于北宋,已有900多年历史。据明初当涂的名士陶安《蛾眉亭记》中解释,因为采石这座山非常壮丽,站在山上可看到全部景观,向前望东西凉山、夹江相对,宛如女子的眉毛,所以就给她取名叫作蛾眉亭。</p> <p class="ql-block">  蛾眉亭亭前左方临江之处,是一块平坦巨石为联璧台,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中,险峻异常。民间传说诗人李白酒醉从此台跳江捉月而死,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燃犀亭</b></p><p class="ql-block"> 位于蛾眉亭前临江处。四方小亭,四角擎以石柱,托起飞翘的亭顶,简朴而素雅。四周青石栏杆,可供游客歇息。传说东晋将领温峤在此用燃烧犀角照水下怪物,后人附此典故,建亭名燃犀。</p> <p class="ql-block"><b>大脚印</b></p><p class="ql-block"> 在采石矶临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的大脚印,相传是元朝末年,常遇春攻打采石矶时留下的。朱元璋渡江南下,进攻集庆(今南京),在采石矶遭到元军顽强阻击。朱元璋令常遇春率部突击。大将常遇春,勇不可挡,他手持宝剑,拔开不断射来的飞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撑,纵身跃上采石矶,杀死惊魂未定的元兵,冲入敌营,元军望风披靡,立即溃散而逃。常遇春登上采石矶留下了的脚印,就是古迹中著名的:大脚印。</p> <p class="ql-block"><b>三元洞</b></p><p class="ql-block"> 又称三官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悦此环境清幽绝俗,遂率众僧就洞筑室,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得名三元洞;另有民间传说:湖南有三位秀才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化险为夷。后三人皆金榜提名,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捐资就洞筑楼,得名三元洞。</p> <p class="ql-block"><b>石矶娘娘, </b></p><p class="ql-block"> 是三国时期孙权的妹妹、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听闻刘备死讯后就投江自尽。因孙夫人曾在采石矶燃犀亭下建有行宫,后人为纪念她建了水母庙,奉为釆石矶水母娘娘。后孙夫人像移供于三元洞中,恭称石矶娘娘。</p> <p class="ql-block"><b>三台阁 </b></p><p class="ql-block"> 是采石矶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耸立在翠螺山至高点,现建筑为1999重修。名为三台阁,实为五层,高31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登上阁楼,西眺大江奔流,南望天门中断,东揽新城风光,饱览如画江山。</p> <p class="ql-block"><b>提示:</b></p><p class="ql-block">1、交通:</p><p class="ql-block">在马鞍山东站出站口右侧公交停车场内,乘4路公交旅游专线车(非空调车1元),经23站在采石矶站下。 </p><p class="ql-block">2、票种说明:</p><p class="ql-block">成人票:68元/次;优惠票:身高1.2米以上未成年人、60周岁至64周岁老人、全日制大学在校生,34元/次。</p><p class="ql-block">免费规定:</p><p class="ql-block">1、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以下的儿童;</p><p class="ql-block">本地市民(含常住人口)、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军人、消防救援人员(含学员)、残疾人持有效证件入园。</p><p class="ql-block">2、景区观光车:单程20元、双程30元。索道:成人/次30元、儿童/次15元。</p><p class="ql-block">注:本篇部分文字参考景点介绍,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