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异国风味</b></p><p class="ql-block"><b> 孟加拉的下午茶</b> 1990年底, 我随军队体育专家组赴孟加拉国,执行培训任务。 甫至孟国, 一切均感新鲜, 虽时值冬季, 到处绿野如茵, 当地人民与印度人相似,肤色黝黑, 美女披沙, 男士裹裙, 一派异国情调。 第二天下午, 孟加拉空军负责体育运动的最高官员乔杜里上校在空军总部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 宾主见面相互寒暄,聊些天气和地理差异的话题, 落座之后转入正题, 就怎样开展训练以及所需器材、场地、人员、经费等交换意见。 大约一个小时后,会谈结束, 起身准备告辞,乔上校却示意我们再多坐一会, 他说要用当地的茶点招待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 </p><p class="ql-block"> 只见上校向门外负责勤务的士兵咕噜了几句孟加拉语, 士兵敬礼, 然后转身离开。 一会功夫带领一个身着便服的平民小伙子进来, 向上校和我们恭敬地鞠躬致意。 小伙儿手里提着一个水罐和一包什物。 他将水罐里的水倒入一只锅中(类似我们的煮奶锅), 然后点燃炉火。 随后将一包茶叶和几瓣干的玫瑰花倾入锅里, 慢慢煎熬, 期间, 还向锅内加了一些牛奶、 食盐、 姜丝和蜂蜜。 我们第一次见识外国人煮茶, 大家都饶有兴致的观摩。 大约十来分钟的工夫, 茶煮好了, 小伙子用一个滤网茶漏将锅中的茶汤箅入一只茶壶中, 随后给每人斟上一杯, 茶具是英式的, 浅黄的颜色, 上面印有西方绘画, 造型颇具特色。 可能是使用时间久了, 茶具上带有一些茶渍和磨痕,失却了光彩。 每只茶杯很小,50毫升(1两)左右的容量。 淡褐色的茶水在杯中冒着热气, 很像是一杯加奶的咖啡。 小伙儿又打开一只铁皮食盒(一如我国以前家庭都有的那种点心盒子), 从里面取出几块曲奇饼干, 摆在一只盘中,作为佐茶点心。 一切准备就绪, 小伙儿再次向上校和我们鞠躬致意, 然后退出门外。 此时乔上校热情地招呼大家饮茶。 根据以前读过的一些资料,我基本认定这就是传说中的英式下午茶了。 </p><p class="ql-block"> 尽管武官处曾嘱咐过, 此地卫生条件有限, 且流行腹泻等时疫, 希望大家注意, 尽量不要在外边饮食。 但我对这种别具一格的茶点所怀有的兴趣, 显然让我跨越了脑海中的这道警戒线, 决定舍身一试。 我端起杯子, 浅啜一口, 是红茶与牛奶的混合味道, 跟新疆的奶茶有些相似,茶香醇厚顺滑, 带有微许的咸味和姜丝的辛辣, 很好喝。</p><p class="ql-block"> 英国式下午茶是英国人下午喝茶吃点心的传统。孟加拉曾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 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比较多, 下午茶在这里比较普遍, 也是上流社会的一项社交活动。 此外由于孟加拉人的晚饭一般都是在晚上9点以后, 所以下午吃些茶点, 稍做补充,也是普通民众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 当然生活在赤贫当中的贱民不在此例。 不过英国人的下午茶十分讲究, 茶叶、茶点、茶具无一不精, 甚至参加品茶的人员在服饰上也有许多要求,有时还得身着正装。 而上校给我们提供的则是简易版的下午茶了。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英式下午茶。 期间我问乔上校, 这茶是英国产的还是孟加拉本地产的? 上校很自豪地告诉我, 这是孟加拉本地产的大吉岭茶, 按照英国茶的工艺在当地加工, 除了供本地消费以外, 还有部分出口到英伦三岛、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 饮茶中间, 大家的话题从品茶逐渐扩展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这样的交流让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那天我喝了两杯茶, 吃了一块曲奇饼干。 出于礼貌, 我婉拒了第三杯。 茶毕, 客人起身告辞, 整个见面会谈才算“圆满结束”。 英式下午茶, 过程的仪式感多于品茶本身, 别具风格,偶尔一试, 饶有兴趣。 然而, 我还是更喜欢咱们中式茶道一杯香茶, 风轻云淡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奥地利, 卡伦堡的烤猪腿 </b>奥地利地处中欧, 历史上曾是一个强大的帝国。 二战之后, 奥地利脱离纳粹统治, 最终获得独立。 奥地利环境优美, 历史悠久, 是旅游资源很丰厚的国家。 奥地利更以音乐著称于世, 历史上产生了众多名扬世界的音乐家: 海顿、 莫扎特、 舒伯特、 约翰·施特劳斯等。 这些音乐大师为奥地利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 1993年春, 因为工作缘故, 我有幸携夫人一起来到奥地利维也纳。 初来乍到,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代表团的参赞杜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杜参赞为使我熟悉情况, 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向我介绍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的情况以及奥地利的风土人情。 过了几天, 杜参赞又邀请我和夫人一起去游览维也纳森林, 并且品尝奥地利当地风味美食——烤猪腿。</p><p class="ql-block"> 维也纳森林是奥地利的一片著名森林, 地处维也纳西郊, 长度数公里, 大片山峦被森林所覆盖, 一部分伸入维也纳市, 因施特劳斯谱写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闻名世界。 森林保持着良好的生态风貌, 有许多柏树、 云杉和蓝杉等耐寒植物, 整片森林一望无际, 气势磅礴, 为维也纳这座古城带来自然古朴的气息。 森林中有一些宁静的村庄, 村民们安逸地生活在这里。 几百年来,曾有许多文人骚客来此逗留, 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我们的驻地在市内第18区, 正好是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里民居古雅, 街道宁静, 人民谦和友好, 一派静谧安详的景象。 </p><p class="ql-block"> 沿着维也纳森林的山道, 车行半小时左右就到了著名的卡伦堡。 卡伦堡山海拔400多米,是阿尔卑斯山脉东面的一座小山, 维也纳森林在这里和美丽的多瑙河交汇。 天空晴朗的时候, 站在这里, 维也纳市的全景和多瑙河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沿着维也纳森林的边缘,一直可以看到终年积雪的雪山。 如今,卡伦堡成为了维也纳独具一格的自然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车到卡伦堡山顶, 已是黄昏时分。 山顶上有一座城堡, 里面还有一座巴洛克式的教堂。 杜参赞带领我们走进设在城堡下面的一个大院子, 那是一家热闹的餐馆。 杜参赞笑着介绍说, 奥地利与德国接壤, 民族文化相似, 人民的饮食口味和习惯基本一样。 这里的人们也像德国人一样喜欢吃肉, 牛肉猪肉都受欢迎。 今天我们要来品尝的就是德国风味的烤猪腿。</p><p class="ql-block"> 此时餐馆室内室外已是灯火通明, 室内两排长桌前已经坐了不少客人。 院子里散布了许多餐桌, 许多客人更喜欢在露天的环境中就餐, 可以呼吸新鲜空气, 还能一览周边的美景。 在一棵大树下, 摆放着巨大的烤炉和烧烤架, 烤猪腿、 烤鸡、 烤肠等在烤炉中转动, 滋滋地滴着油水,空中弥漫着烤肉和啤酒的味道, 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在一张餐桌前就坐, 立刻就有身穿民族服装的漂亮的服务小姐上前打招呼。 杜参赞跟服务小姐寒暄点菜, 我们坐在那里, 欣赏院内院外的盛景。 </p><p class="ql-block"> 当烤猪腿端上桌时, 所有人都兴奋起来。 只见硕大的烤猪腿端正地卧在巨大的木盘上, 虽说是烤猪腿, 其实却是猪肘子, 不过这肘子非常大, 看样子足有四五斤重。 听说是本地养的猪很大, 从这只肘子可知, 绝非虚言。 猪腿表皮烤的焦黄,泛着油光。 用专门的餐刀把它切开, 里面的猪肉颤巍巍的冒着热气, 柔嫩多汁, 猪腿用本地传统烹饪手法烤制, 浇上香浓的酱汁, 配上新鲜的沙拉, 满满一大盘。 我和夫人分享一份, 竟没吃完。 再看人家老外, 每人一只烤猪腿, 边聊边吃, 谈笑之间, 风卷残云, 仍旧是满面春风。 </p><p class="ql-block"> 另一道菜是烤香肠, 由各类香料制作而成的德式香肠, 经过烤炉熏烤, 散发出独特的香味。 这种香肠无论在尺寸还是口味上, 都有别于我们在国内常吃的火腿肠。 硕大的香肠要用刀叉切块才能入口。 依照当地人的口味, 香肠分为两种: 一种是内含肉块的; 另一种则是含肉糜的, 二者口感有很大不同。 配上酸菜和土豆泥, 同样让人胃口大开。 因为已经吃饱了烤猪腿, 对这道菜, 我们只能浅尝辄止了。 </p><p class="ql-block"> 因为开车的缘故, 晚餐没有上啤酒或葡萄酒, 杜参赞点了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本地葡萄汁饮料, 好像是叫“施图尔”。 这种饮料也是当地葡萄酒作坊生产的, 颜色口感都与红酒差不多, 只是基本不含酒精。 因此是女士和酒精过敏者的最爱。 一番大快朵颐之后, 我们带着满意乘车下山, 夜晚的维也纳森林, 一片寂静, 晚风送来清凉。 那顿晚餐让人难以忘记。</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 倏忽已过了二十多年。 每忆及此, 心中仍是感念杜参赞。 他后来官至外交部副部长级官员, 为人的格局和境界自非常人可比, 确实让人钦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日本的米饭, </b>2006年秋天, 公司董事会在日本东京召开。 日方提议在会议召开之前, 先邀请中方人员来日本, 参观一些风景名胜, 于是我们提前飞到了大阪。 日方总经理矢野信先生专程陪同我们游览。 几天下来, 参观了清水寺、 富士山、 新干线等景点, 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领略了东方文化中不一样的异国风情。 三菱公司的海外部部长平山正德先生邀请我们在东京的一家川菜馆晚餐, 餐馆豪华, 菜品精美, 竟比国内大部分川菜还要讲究, 还要地道。 </p><p class="ql-block"> 矢野信先生安排我们参观东京附近的一个冰川遗迹, 顺便在那里品尝“川床料理”。 所谓川床, 是在山谷一侧用木板搭建出的一大片平台, 类似于国内的水榭或吊脚楼阁, 方便食客用餐当中观赏冰川景色。 川床料理是量贩式套餐。 鱼生刺身、 寿司、 蒸蛋羹、 寿喜锅等, 价格不同的餐食, 只有菜品种类数量的不同, 没有质量上的差别。 所有菜品都是精心烹制, 味道绝不比城里餐馆差。 最吸引我的是那碗大米饭。 米饭无疑是用当年新米蒸制的, 白色米粒透着淡淡的蓝色, 吃起来, 软糯芳香, 口感绝佳。 矢野先生介绍说, 日本关西一带出产的稻米, 最负盛名。 当年生产当年食用, 绝不使用陈米。 煮饭前的淘洗也有讲究, 搓洗需要达到一定次数。 我问到这米可有出口, 矢野自负地说, 此米日本国内消费尚且不够, 遑论出口。 闻听此言, 我顿生感慨。 贸易的本质是用超出自己日常需要的物资来换取自己没有或不能生产的物资。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做到本国优先, 外贸其次了,什么时候我们国家就真的强大了,人民以国家为荣,哪有不爱国的道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