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李后主【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与词谱对照另外:论散曲的创新

郭翔臣 子翊

<p class="ql-block">南唐.李煜《相见欢》</p><p class="ql-block"> 与词谱对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言独上西楼,</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月如钩。</p><p class="ql-block">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p><p class="ql-block">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p><p class="ql-block">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散曲的创新亟待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黄河散曲社 郭翔臣 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自由曲作者为什么应该归入《中国当代散曲大典》名录,原因有以下:</p><p class="ql-block"> 1、 许多散曲学者认为自由曲是新散曲,具备散曲的特征,是散曲发展的产物。</p><p class="ql-block"> 2、 许多散曲刊物把自由曲列入选稿件范围并刊登介绍,如《当代散曲》《山西古今散曲选》《陕西当代散曲选》等。 </p><p class="ql-block"> 3、 冠名“散曲大赛”的活动,将自由曲列入评选授奖的范围,如陕西散曲学会“府谷黄河杯曲咏三秦全国散曲大赛”等。 </p><p class="ql-block"> 4、 更多的是全国散曲作者中自觉地用散曲的格式、语言特色、对仗形式来进行创作。他们中大多较为娴熟地掌握了声韵格律、过去在诗词创作上有一定的造诣。 </p><p class="ql-block"> 5、 过往的典籍中有类似的条目,如《录鬼簿》、《元曲大辞典》。</p><p class="ql-block"> 6、 清代诗人、文学评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二曾引录吴江布衣徐灵胎《刺时文(指八股文)》:</p><p class="ql-block">“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甘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孤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p><p class="ql-block"> 此作于1770年左右。是一篇典型的自由曲。 </p><p class="ql-block"> 诗庄、词媚、曲谐早有定论。在元散曲辉煌过后,历代曲人们对于散曲的喜好热爱没有完全降低热度,它的诙谐、幽默、泼辣、本色、当行、乡土市井气息、蛤蜊蒜酪味道、少引圣籍,多发天然,以俗为美和适合于故事的叙述等等优点是不会消失的。但是,散曲与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戏剧(如昆曲、京剧)不同,它是人们书面阅读的、归于文学范畴的东西。对于与音乐和表演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宫调、曲牌、感情表现要求等繁杂的规矩已经渐行渐远。另外,对于制曲中要求“平分阴阳、仄分上去”的特殊规矩,若离开了已经变化了的语境和舞台表演需要,没有了特定的音乐演奏和演员演唱技巧的运用,仅仅保留了音乐的躯壳——即宫调、曲牌谱,这种好的、属于诗词范畴的接近近现代底层大多数普普通通阅读者的诗的体式,无形之中就被枷锁镣铐禁锢,无法活泼自如。</p><p class="ql-block"> 明清之际的曲人们,已经在自觉地对散曲进行改造:金农、蒲松龄、曹雪芹等文学大家是这方面的带头人。他们都是在娴熟地掌握诗词散曲声韵格律创作技巧的基础上,对于散曲进行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改造,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自度曲。这也就是诗人们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继承求精与创新发展,不断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当与勇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