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物简介:章胜峰,浙江金华人,1966年5月生,中共金华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1988年8月浙江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2001年至今在中共金华市委党校工作,2012年被金华市政府研究室聘为特约研究员,被金华电视台聘为特约评论员。主持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省党校系统研究中心课题、中共金华市委、金华市人民政府重大招标课题、金华市社科联重点课题等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江淮论坛》《经济论坛》《生产力研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城市学刊》等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获浙江省社科联系统、浙江省党校系统优秀论文、优秀咨政报告10余篇。</p> <p class="ql-block"> 今年,我校章胜峰教授喜获丰收,其在c刊发表的论文一一《长三角地区大城小镇互促共进机制及对策探讨》被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2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用10年时间写出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以金义都市区为例》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浙江大学黄先海副校长为其著作作序时写到:“本书展示的区域发展研究取得的进展,与他30多年扎根金华这片市场经济和民间创新的沃土分不开”。在章老师身上我们看到做科研工作“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今天,我们一起听他讲述从事金华市情研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我的榜样</b></p> <p class="ql-block"> 图右三为我的表哥龚晓南</p>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在金华县罗埠区山下龚村的姑姑家度过。姑姑家的表哥表姐们都很爱学习,他们相继考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学习,哥哥给弟妹做榜样,整个家庭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童年的我在此养成了一种进取求“胜”、积极向上的精神,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是金华一中首批三年制的学生,大表哥龚晓南是浙江大学首批博士生。有一次他跟我说,我在他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是,得知我15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想要退学自学成才,那时他跟舅舅(我爸)传话给我说,自学不可能成才,身体好以后要回学校好好按步就班地学习。快40年过去了,回望走过的路,我觉得一个人在学校的学历非常重要,自学是很难成才的。但大学毕业后,对一件事一辈子的坚守,专注执着地去做,更加重要。</p><p class="ql-block"> “不管干什么事情,勤奋是基础;然后尽量挑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做,当你挑好了就得好好干,这样人的效率和能力会激发出来;凡事要从小事入手,通过完成一件件小事情,积累一段时间后,可能有一定的成果;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估计,你的期望不要超过你自己的潜能。”以上这些话是晓南表哥说过的。我们从小生活在乡下,回忆走过的路,无论城市乡村,大事小事,我们家的人都坚持专注做一件事,尽量把它做到极致。</p><p class="ql-block"> 晓南表哥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70高龄时仍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在我才50多岁,还是要努力认真做事,不能只叫孩子们努力学习。</p> <p class="ql-block"><b> 我的三个岗位</b></p> <p class="ql-block"> 我于1988年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丽水师范专科学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1993年调到金华县委党校工作,长期担任办公室主任,为提高党校师资和校舍等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协助三任校长建起了从函授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班的办学体系,创办了当时数年列金华市区营业额第二的旅行社。</p><p class="ql-block"> 2001年因区划调整,我来到金华市委党校工作,在信息中心主任岗位上,我和处室同志探索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即每年进行“万条信息收集,千篇市情研究文章编辑、百堂视频课录制、十期参考文章摘编”,这一做法作为全省党校系统先进典型在大会交流。2010年,党校成立市情研究中心,校长希望我能组织教研人员和主体班次学员,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开展主题调研,向市领导提供咨政报告,发挥党校的智库作用。于是,我在市情研究中心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十多年。期间,我与市情研究中心的同志们组织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调研,10多年来共完成100多篇咨政报告,多数咨政报告获得市领导的肯定性批示。</p> <p class="ql-block"><b> 我蹲了十多年的“点”</b></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平生所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是中国的城镇化。由于条件的局限,我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感受城镇化的历程。2000年我获评的是政治学副教授,2010年决定改用经济学研究方法,以金华城市化为对象,进行城市群都市区建设研究。</p><p class="ql-block"> 科斯曾说,做学问要把自己的生命放进去才算是真的做学问。说起我和金义都市新区共同走过的十多年,可以说,它深深地融入了我的人生历程之中。金义新区是艾青的故乡,艾老有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话也可以表达我对金义都市新区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管委会给我安排的蹲点办公室和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 2011年我刚到金东开发区调研,当时的新区还是叫金东义西南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展区。2012年开始建新区时,我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市政府招标委托的重大课题后,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分专题组织主体班次学员分专题深入研究。后来就有了我们每学期坚持的主题调研。当年的调研文集由市委主要领导作序后印发全市科级以上干部学习。2019年我把以前的课题整理后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当年我把文集编印成册时向领导汇报,封面用绿色隐喻为田园。金义都市新区六个字要隐形,因为义还没有进来,城镇化与都市化还有差距,当时全国有900个新区,我们的新区要怎么建需要知行合一再探索。王阳明说知与行是互为表里的,知到真切笃实处便为行,行到明觉精察才为知。我们对建新区的知与行当时都是刚刚起步。建新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工作,我坚持从实践性,学术性,前瞻性,史料性四个方面去钻研。</p><p class="ql-block"> 每次接到新区的会议通知,我都会提早赶到,新区的会议方式与机关不同,上午半天会后,下午要到各自分管工作的现场去解决问题,晚上再接着开,内容相当于一个县经济发展的谋划与推进,需要上会解决的现实问题很多,会议开到次日凌晨是常态。 2019年我到金义新区蹲点调研,新区管委会首批班子成员都相继退二线了,蹲点时管委会办公室还邀请他们回来开会,让我有机会继续与老朋友长谈。 金义新区是一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十年来我一直跟踪着新区的发展,与它共同成长,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干部在这块热土上洒下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 学员在金义都市区调研</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全市党校工作会议明确要将市情研究中心改为都市区发展研究中心后,那天,我吃完饭马上来到新区,与新区新中老三个有代表性的领导和中层骨干进行交流,回新区办公室路上遇到了8年前采访我的唐记者,为她的敬业感动。八年前,浙江由城市群向都市区发展转型时,在模棱两可中下定决心,由三圈一群改为实施四大都市区战略的,因此有了金义都市区。八年来金华一直想通过金义新区建设来引领浙中崛起,党校的市情研究中心也一直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这确实是一个颇具挑战的问题,体制特别是运行机制常有调整,规划305一306平方公里,运作中,义这130平方公里一直未联动起来,之前,无论省里是否立项,我始终不放弃一直继续做相关课题。金华已为此坚持了八年,新区的主要领导也已经是第三届,我始终坚持认为金义新区崛起,浙中才能崛起,这是大势所趋。 </p> <p class="ql-block"> 自从市情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就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主题调研,此事我已经做了十个整年,感慨良多。在患病期间我也不曾停下手中工作。回望与疾病战斗的日子,我惟感幸运,更加珍视生命之可贵。而做学问可以让生命绽放光彩。亚当斯密说,每个人都有改善自己现状的愿望,这种愿望有时是沉着,冷静的,专注某事执着地去做,总有成功的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