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竹清新

美友74461141

<p class="ql-block">  苏轼曾写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意谓有竹的地方,会给人以清新脱俗的生活情致。自从搬到党校之后,南窗外正对着一丛青青翠竹,枝干修长纤细,竹叶葱郁碧青,既让人心静,又给人宁馨。秦观的词作《满庭芳·碧水惊秋》中写到“西窗下,风摇翠竹,拟似故人来”,因此,有时候,不免让我忆起李建新老师。</p> <p class="ql-block">  许多时候,李老师是温和而静默的。</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常年留着齐耳短发,配上她的白净、瘦削的脸,一眼就给人中年女性知识分子的印象。她有一个搪瓷的茶杯,小巧而精致,而茶,大多时候是菊花茶,偶尔也会是绿茶。每天下班之前都要把杯子洗得干干净净,还不忘用布把它擦拭几遍,然后倒扣在一张白纸上,只要是在办公室工作的日子,这个程序是雷打不动的。谨言慎行的李老师平时在办公室里面很少听到她的话语,只有我和朱能偶尔聊到开心时,她也会转过身来,微笑着听我们俩在肆无忌惮地说些海高趣事,有时候也会一改严肃,和我们说一些她做知青时候的往事,每每此时,是我们办公室最放松的时候。李老师走路总是轻手轻脚的,按照我们乡下俗语,她就是“蚂蚁也不舍得踩死一个”的善良人。</p> <p class="ql-block">  于我和朱能而言,工作上的李老师是宽容的、教益的。</p><p class="ql-block"> 06年前后,朱能和我是前后脚离开海高去做的教研员。当时的办公室里,就数李老师资格最老,因而教研工作的经验也是最丰富的。在一起共事的三年中,李老师给我们很多的工作帮助。从具体的教学工作转型到教研之后,一开始,我觉得工作没有方向,干活缺少抓手,李老师总是用淡而和缓的语调告诉我们,“教研工作就是甘当绿叶的工作,可能没有你们在海高教书时,学生可亲可近的成就感;但反过来,你们把老师培养好了,也就为自己的教学开辟了另一条路,都是一样的。”刚开始的几次调研之后,她总是教我们如何去听课,课后如何与老师进行交流,怎样写调研报告,怎样做学业质量分析……刚开始做教研员,我们对老师的反馈不免尖刻,事后,李老师总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要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要帮助老师挖出课堂的亮点,而不是一味地指出不足,要和老师形成同向力,这样,老师接受起来会比较好。工作不忙的时候,我会提早离开办公室打球或者做其他,李老师总是说:“你们有事就去吧,办公室有我呢。” 清代郑板桥有诗句为“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正好诠释了李老师给我们诸多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科室里要推选年度先进,大家都推选了李老师,但是李老师坚决拒绝,说:“求求你们了,让我多活几年吧,先进的压力实在太大了。”面对荣誉,李老师是这样来理解的,让人可气又可敬。</p> <p class="ql-block">  爱整洁和关爱儿子,是李老师生活的另外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非常的讲究卫生,甚至稍有洁癖,她的办公桌上,每天都是纤尘不染。当时办公室有两个电话机,一个放我桌上,一个放在朱能桌上,李老师坐我前面,她常用我桌上电话联系工作,每次,她都会用餐巾纸裹着自己的食指,然后开始按电话的免提,然后在按电话号码,等电话接通后,她手里拿着两张餐巾纸,然后小心翼翼地捧起电话机来跟别人交流。当时我也觉得奇怪,总以为她嫌我马马虎虎,不讲卫生,后来慢慢了解了其他之后,心里也就理解和释然了。因为有一次,我老婆跟我说她跟李老师去出差,就差没有带上锅盆灶具了,因为那次出差,李老师自己带了脸盆、毛巾、肥皂、还有席子和床单……我当时听了都惊呆了,自然也就不难理解她打电话的表现了。</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退休后不到半年就得了绝症,在医院里,有一次我去探望她,她和我说最放心不下的是不久前给儿子买的新房的贷款,担心自己的治病会给儿子带来沉重的负担。当时,李老师给儿子在百合新城买了婚房,贷款了一部分,李老师在帮着还贷。舐犊之情,满溢于李老师的眼眶,令人不敢直视。</p> <p class="ql-block">  疏朗而有节气,温婉兼有关爱,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李建新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