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北汝河蜿蜒流过中原大地,襄城县丁营乡的崔庄村就处在北汝河的下游处。这里的人们邻水而居,农忙时田地劳作,农闲时驾小渔船下河捕捉鱼虾。崔庄村的老崔父子现如今已是为数不多的训鹰捕鱼人之一。 <p class="ql-block">鱼鹰,学名叫鸬鹚是较大型的水禽。长有深色的羽毛,羽行相当丰富多彩。在眼线与喉部的皮肤可以是明亮的蓝色、橙色、红色或黄色。通常在繁殖季节变得更鲜艳。该物种的鸟喙长而薄,常大声呼叫。它们的脚有四个脚趾,之间有蹼。鱼鹰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p> 据老崔讲,训练鱼鹰捉鱼,是代代父子相传。在崔庄和附近的杜庄等沿河村庄40多年前还有二十多户人家养鹰捉鱼。养鹰训鹰捉鱼很辛苦,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干了,整个襄县现在也就剩下四五家养鱼鹰户。丁营乡就仅剩下他们父子还继承祖业养鹰训鹰捉鱼。目前,老崔父子养鹰训鹰捉鱼也就仅仅是世代传承而形成的一个喜欢和爱好,不在作为祖辈们赖以生活的营生了。 老崔家的鱼鹰有11只,它们都具有一双双犀利的绿盈盈的眼睛,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两个黑色的爪子,坚硬得就像两只铁钩。除了这两只铁钩之外,它那张嘴的上嘴唇也是钩子状,像用钢铁做成的,这是它们捉鱼的利器。 <div>鱼鹰捕鱼最好的时间是在寒冷的冬季。因为冬天水温低,鱼在水里不太好游动,鱼鹰捉起来相对容易一些;其他季节水温较高,鱼比较活跃,鱼鹰比较难捕获鱼儿。</div><div>冬月的清晨,老崔的好友老杜早早从十几公里外大陈村来到崔庄。老崔为老杜生火驱寒,两人商量着今天去捕鱼的地点。<br></div> 推着小渔船下河出发,鱼鹰们很是兴奋,知道要去水里捕鱼了,呱呱乱叫。 小崔挑着渔船和鱼鹰走下河坡。 老杜已经下到水里,驾船驶向深水区。 他们先用围网在冰冷的河面上包围起一个大区域,这个区域就是今天下鹰捉鱼的主要水区。 开始驱赶鱼鹰下水捉鱼。 他们不停的在水里上下左右晃动着小船,并用竹篙打击水面,同时嘴里发出“噜噜噜”的叫声,以此驱令鱼鹰钻进水里捉鱼。 这只鱼鹰从水下捉住一只红鲤鱼。 快到中午了,短暂休整一下。<br> 老杜在和他的鱼鹰用心交流。 老崔抚摸着他心爱的鱼鹰。 小崔在逗鱼鹰玩。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br>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br>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br>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br>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中所描写的那样:家乡虽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这里却是清香四溢的美丽田园,太阳下山时,鸬鹚捕得鱼儿满仓。<br> 训养鱼鹰捕鱼据记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呈显的是人类的勇气与技艺的练达,诠释的是人与鱼鹰的情感与生存的相互依托,彰显的是人类的智慧与自然山水的完美融合。<br> 鱼鹰更是一种符号,象征着中原大地上勤劳善良先民们的智慧迭代,也是农耕文化多样性代代传承的载体。“乡关何处是,鱼鹰声里看桑麻。” 拍摄花絮 特别感谢襄城县丁营乡文化站为这次拍摄提供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