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就是入境,入境的曼妙是学养,不能辩美丑,一味的学某一个人或一撮人艺术必定死掉,克服赶时髦的毛病是艺术家一生的课题,先打通的是“理法”,再做的是功课,理不通事倍功半,南辕北辙。</p> <p class="ql-block">和朋友讨论画画关于写生的话题,我不看好所谓的勤奋,怎么坚持写生,吃了多少苦,还有人说毎天要画十几小时画。说实话本人太懒散了,我做不到,如若是那般手中功夫真可算厉害了,可看作品,笔墨不见精神,松松散散堆砌一大堆,更别说神韵了。我理解写生分意写,手写,有的画家随身带有速写本,还有画家只带着自己的一双眼睛,能用心去感受自然变化,是一个画家必须具备的素养,石涛说“蒙养”、“生活”,机械的写生是没用的。</p> <p class="ql-block">艺术评论家管郁达对写生有这样的评述:中国古代文人学士重视“行旅”的经验。在诗文、绘画中都有所谓“行旅”,或称“羁旅”“记行”的诗画作品……“对景写生”本是学院美术训练的一项科目,主要是希望以此保持视觉观察的生动性,不要为训练的框框条条所缚,不要沾染“习气”,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图像泛滥将观看的创造性活动贬低为一种低端的手艺和技能,这是值得警惕的。</p> <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很多画家是勤奋的,画太行一窝风的赶往太行,乐此不疲,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画写生,我们持什么样的观看态度去画写生?也许正如西班牙行吟诗人洛尔迦所说:我曾将/异乡的风光游览。喉咙周围的秘密渐渐公开/我却未能发现。”</p> <p class="ql-block">胸中无烟霞,写生也白搭!写生有很多种方式,认识自然,感受自然,黄公望在富春山住了很久,他身临处境,观察、思考,老迈的身躯灵魂却生生不息,他看到四季变化,他用心感受时空每天的新鲜感,画出了千古巨篇《富春山居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重在“造化”二字,为了写生而写生,笔墨油熟重复只能算熟练工,只能算上照搬自然。</p> <p class="ql-block">敞开胸怀来拥抱自然,以“蒙养生活”,不刻意,不苛求,逸气自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