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1教研寄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教与学,而是教与学的双向奔赴。如果说教育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那语文一定是其中最先抵达而最后消散的丝丝缕缕,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田,在他们的心底播撒善良、温柔和质朴,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收获富足。基于此,语文组全体成员齐聚一堂,为提升教研质量集思广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与研携手,学与思并肩。语文组全体成员始终遵循教育的本真规律,探讨教育教学中最符合也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法,真正实现学生和教师在教研中获得进步,获得幸福!本学期以来,全体语文老师认真准备、高质量试讲,无论是备课还是合作教研,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组将劈波斩浪,实现更大的跨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2教研目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市同类学校质量监测中排名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3教研成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联领导:寇章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研组长:朱国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与人员:张茂卉 潘涛 张再平 樊桂珍 刘虹 刘家舜 孟道君 王琴 刘霁 王锐 陈婷婷 姜雅莉 孙妤 许怡 翁毅 严润枝 何恩婷 刘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4教研掠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公开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期伊始,由高一语文组备课组长王琴老师携青年教师翁毅、严润枝、孙妤、许怡、姜雅莉、何恩婷、刘杰七人展开听课、评课活动,语文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进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集体评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课和评课都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备好课,上好课,我们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论坛研讨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落实新课改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求,使公开课收到实效,让每一堂课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寇校长多次亲临指导教学工作。在寇校长的指导下,全体语文组成员深受感染,如醍醐灌顶一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师徒结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十月学校隆重举行了2021年度师徒结对活动。在师徒结对的良好契机下,语文组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青蓝结对,薪火相传”,必将推动郧西三中语文教学工作稳步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集体备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所幸在三中语文组这个大家庭中,每位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05心得体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姜雅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走过兵荒马乱的开学,越过磨砺意志的军训,踏过繁琐细微的日常,而今已是凛冬。回首这半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语文学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在集体方面,我觉得老师要学会取长补短。回顾在三中语文组走过的这半年,让我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去年只能照本宣科,到如今可以自我发挥,取长补短对我来说真的是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这些都离不开我优秀的同事们,所以成绩的取得更源于你们的不吝赐教。刘老师的课堂回荡的不仅有学生的激情应答,还有老师贯穿始终的鼓舞,这让我学会了去鼓励学生;朱老师的侃侃而谈,使得他的课可以拓展的很宽,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这让我意识到拓展的重要性;张老师的那句:“让学生端正字迹,你就要规范字迹。”虽然张老师已经从教二三十年,但是一直是如此要求自己,这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是为人师表;还有王老师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以及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这让我再次重新思考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以及樊老师的认真负责,翁老师的强大气场,还有许多许多老师的优点都值得我去学习。维持一种不变的、学生式的生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少了任何一环的学习,我都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再次表达我最真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在个人方面,我觉得老师要有适合自己的风格。去年,我一整年都在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的风格,是循循善诱的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还是幽默风趣、轻松欢快的教学?是不断鼓舞,让学生充满自信的人格培养,还是和学生当朋友式的平等接触?我曾经深深陷入自己到底适合什么的思考,还曾一度怀疑否定过自己,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老师这个职业。木心说,顿悟一定要有渐悟的基础,也许是我曾经许多次的怀疑,也许是同事们的优秀让我有了必须改变的紧迫感,在新的一个学年里,我好像慢慢懂得了什么是适合自己的风格。我热爱文学,对其他的各科知识都多少有所涉猎,那么我能不能依此为契机,付诸于我的教学当中呢?我在语文课上尝试着用英语的语法知识来讲解病句,用历史的朝代以及典故来给学生串文学常识,用数学的数字来给学生规范答题模式,用政治当中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还有很多很多,取得的效果还不错,学生们的反响也挺好,至少语文课一改沉闷乏味的局面,对我而言就是一点小小的进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厚积薄发和不断学习是取得一桶水的不二法宝,这里要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一句,感谢我自己的广泛阅读和不断思考,让我可以自如的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语文课结合起来。此外,从孟老师那里学来的不断鼓励学生让我在语文课堂上给予了学生自信,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在潘老师那里学到的延伸拓展让我使语文包容万物,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朱老师那里学到的为人师表,让我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小到上下课从来不迟到拖堂,大到为人处事上的细节处理,这些都让我更好的自律;在陈老师身上汲取到的幽默风趣,让我缓解了许多尴尬的局面。一点一滴的改变,会收获一点一滴的成长,这些融合就是独属于我自己的风格。我还记得余世存说过,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七八月自有答案。静待花开,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在学生方面,我觉得老师要严慈相济。去年很多老师在经验交流当中,都有谈到严慈相济,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我肯定做不到, 怎么可能严厉与慈祥做到共融?今年新的学期或许是自我定位的改变,我竟然无意间发现,我好像慢慢明白了什么是严慈相济了。最开始接触到七班时,我还是保持着一贯风格,严厉,学生对我望而生畏,在某次听完公开课后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只有严并不能使学生信服,还得有慈;我结合了七班的班情,我是七班主科老师当中资历最年轻的,在德高望重的张老师和贺主任面前,我没有办法保持着一种望而生畏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所以我经常是处于人格分裂的状态,在七班和蔼可亲的面孔踏入九班的地界后变为生人勿近的高冷脸色,这是病得治治,我的治疗办法就是文火慢炖,附以中庸之道,中和中和,多多鼓励他们课堂上的表现,也不容忽视他们的不良习惯,还有一点,就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多为他们考虑考虑,每次给他们布置过多的作业时,我总是心怀歉意,安抚学生,让他们知道其实我真的是很能理解他们的,和他们是平等的,因为我当年也不想写很多作业,但是作业还是要写,这样我就得到了根治,学生待我也是有敬有惧,师生关系处于良性平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点,今年来我有进步,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作业批改,学生辅导也没有去年那么用心,现如今我两个班的优分还急需提高,这将是我今后还需加强的重中之重,我还需要继续向优秀老师们学习。站在这里发言,是对我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让我不忘坚守初心,这里写了一段话表达我的初心:在下不才,年六有余致于学,今已二十载矣。忆往昔,不知学为何物,更遑论何为教。而今者,余幸甚至哉,得以一师而安身。终不忍,因贪一时之欢娱,而废累年之劳心,故欲辟新路,勤奋先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至于语文,则可补之一,传道修身授业解惑。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纵不能至,心向往之。愿吾辈同侪共乘三中之长风,同破教学之巨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06名校课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两种诗风、两种人生向往的并美交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比较阅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徐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歌行》是托物言志的名篇。诗人曹操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与建功立业的期望。清·张玉谷评:“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清·陈沆评:“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现代学者,对《短歌行》的解读虽有不同,但与张玉谷、陈沆看法相同的,不在少数。确实,作为诗人的曹操同时也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短歌行》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而无论是求贤还是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感叹流光易逝,其最终目的都是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而,《短歌行》被看作以“求贤”之名,而欲早建王业之诗,也比较合乎情理。同时,结合诗人作为三国时期统治者之一的身份,此诗政治意味之浓烈可想而知。《归园田居》本为组诗,共五首,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名的佳作。但与曹诗不同的是,这组诗是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品,而它的作者,又是有名的隐者陶渊明,其风格不落俗套,清新自然。金·元好问曾评:“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真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腐殊相思。”其成就之高,亦可见一斑。两首成就都很高的诗作,首先在诗歌的风格上就十分不同。《短歌行》为四言古诗,两字一顿,古朴凝重。《归园田居》(其一)为组诗中的第一首,充满田园气息,风格清新自然。一个“凝重”,一个“清新”,两相比较,也是二者的第一个契合之处。翻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的教材,二者的排列状况可一目了然,《短歌行》在前,而《归园田居》(其一)在后,编者除了有对诗歌产生时间先后的考虑,也许还联想到了诗歌风格。两首诗,一“凝重”一“清新”,并且是先“凝重”而后“清新”。这一重一清的对比,十分强烈,即使是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并未点名,学生也不难通过自我的学习而产生比较,从而记忆深刻。且两首诗不同的形式与风格,使二者在感情的强烈程度上也十分不同。《短歌行》为四言古诗,节奏单一,读之则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内外如一。其感情强烈,荡气回肠。《归园田居》(其一)则不然。此诗本为田园诗作,其情如月照人间,冲淡深邃。所以,孙绍振老师才说“陶渊明的诗,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二诗, 一感情强烈,一却似乎没什么激情,再次形成强烈对比。化学关系中通常讲究“中和”,比如酸碱。那在语文教学的安排中,编者有没有这一意图?应该也是有的。一首古朴凝重,感情强烈的四言诗和一首清新自然,冲淡深邃的五言诗,除风格本身的不同之外,在比较的过程中,感情的强烈程度也能有所平和。编者匠心独运,从排列的先后之上,使二诗形成对比。不仅使人对二诗之形式风格更加深刻,也在感情之上使之既相互凸显又相互中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歌行》借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的求贤若渴与建功立业的渴求,单从诗歌本身也不难看出。诗人以“忧”字为引,开篇以“朝露”为喻,叹“去日苦多”,又借《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句,劝勉贤才前来归附,表现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在诗歌的末尾,诗人化用《管子·形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多;名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之句,同时借“周公吐哺”的典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蕴含深刻的升华意义,化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以表现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与建功立业的决心。同时,表面上看《短歌行》只是对贤才的劝勉,但结合封建时期的社会现实,不难看出,建功立业也是贤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主要路径。诗人不仅在表达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是在劝勉贤才,不要虚度光阴,而要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结合当下的现实社会,《短歌行》还有劝勉他人珍惜时间,不耻下问,早日实现自身理想的现实意义。读《短歌行》会觉得“重”,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它的诗歌风格与感情浓烈,还因为诗歌本身的思想。诗歌对贤才的明白无误的渴求,符合儒家文化对封建帝王的基本要求,同时,诗人对时间“去日苦多”的感叹与“建功立业”的希冀,也符合封建时期大多数的追求与普遍人的价值观。而这一贯穿全篇的思想,除了增强了《短歌行》感情的鲜明与强烈,也增加了它的厚重,因为追求总是需要付出努力,前途漫漫,任重道远,难免使人生出厚重之感。在此一处,《归园田居》(其一)无疑再次与《短歌行》达到了中和,竟至于完美契合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陶渊明能名留文学史而占有重要一席,不仅因为他的诗歌光照千秋,也在于他为人的高风亮节,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有“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人生诉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也做了“守拙归田园”的“归”由自述。他用“误落尘网”“羁鸟”“池鱼”等字,极力表明自己的后悔。同时,以白描手法,描写乡村中常见的“榆柳”“桃李”“桑树”“鸡狗”等常见之景,自然贴切而清新有味,以此表明自己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以衬托对官场的无限厌恶。陶渊明自辞去彭泽令之后,终身不再出仕,终老田园。他用一生的归隐,抒写了对田园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夷,体现了“淡泊”“宁静”的高远人生境界。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之一,招贤纳士,渴望建功立业。而陶渊明本来在朝为官,却挂印归去,不再出仕。他们一个求,一个走;一个追求功业,一个却不求功业,只爱田园。两首诗的对比,自此已不止是在诗歌风格上,也在诗歌思想上,其对比无比之鲜明,甚至于截然相反。《短歌行》劝勉人们珍惜时间,建功立业,《归园田居》(其一)就教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二者在思想上存在很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除了上述的“中和”作用外,联系社会现实,也具有很明显的教育意义。中国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曹操劝勉人们珍惜时间,建功立业基本符合儒家思想的道义。人不只是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的人,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珍惜时间,建功立业也就无可非议。而陶渊明不慕名利,清净无为,跟随的是道家思想,它崇尚自然,当然不会教人追名逐利,而是教人回归自然。二者的契合点就在于,建功立业本无可非议,但人生在建功立业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人生追求,那就是淡泊名利,回归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清新自然,诗人描绘田园山水,崇尚无为,境界高远,在现实社会中的需求是比较低的,自然显出“清”的特点来,这与它的思想感情本身也分不开。将《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进行比较,二者在思想感情上,是两种不同思想下的不同人生追求。它除了能够有效地告诉高中学生,人生的追求是多样的,也能平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名利”的态度,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与人生述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感情的强烈程度与思想差异也十分巨大。但教材的编者却有意将二者一前一后,编入同一课文篇目中,不得不说大有深意。仔细品读两首诗歌,再结合各自的诗歌风格与思想内容两相比较,各自的思想境界都更加鲜明。而编者的如此安排,也更加有利于高中生的比较学习。《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看似毫无联系,但感情一“浓烈”一“深邃”,风格一“重”一“清”,其思想则是一求贤若渴,劝人建功立业,一主张回归田园,传达出淡泊名利的高远人生境界,表面矛盾,实质上却相互补充。至此,二诗也以冲淡平和的手段,达到了完美契合的状态,不仅密切相连,且关系特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7教研结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总像林花谢了春红,脚步太匆匆,语文教研道阻且长,幸得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一起,无妨,也无风雨也无晴。未来,在三中这块育人的沃土上,语文组将孜孜不倦,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谱写新时期育人新篇章。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