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直知道有这本书,但一直没去拜读。前几日在单位阅览室看他静静地躺在一堆书中便随手拿来看看,看完才知道作者的苦。</p><p class="ql-block"> 我们号称五千年文化古国,作者对这个古国进行了旅行式的审视,从村里的牌坊抬眼望向镇子然后看向都江堰、丝绸之路、莫高窟、喀什…然后收回眼扫视杭州、黄州、宁波天一阁、黑龙江宁古塔等等,这里无一不是满目疮痍的过往,多少灿烂如流星一闪而逝,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在刀兵的战乱的朝代更迭中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是寥若晨星,当作者在莫高窟看着空空如也的洞窟,在喀什郊外看着渤海国数十米厚的城墙基石,无处不透露出悲凉,历史成就了杭州,吴越王钱镠养成了她,然后有白居易苏东坡极力挽救她,才使杭州这位倾国倾城美女不至早夭。 </p><p class="ql-block"> 作者悲苦这灾难深重的民族,同时也为这磕磕绊绊留存下来的一点文脉继续被各种形式损毁而悲苦。他在80年代看到而今中华大地兴起名人热,拆旧造新,在每一处有有自然景观的地方树碑建屋恣意破坏,大范围的拆旧建新,建亭台楼阁对文化的破坏远甚于刀兵对一城一池的毁坏。 </p><p class="ql-block">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应该深思我们借鉴历史教训了吗?当今弊病其实很简单,各地治理当政者学识浅薄造成这后果的,成千上万的村都是高中以下甚至小学的学历的人在掌控权力,所有的改造建造项目都是一人定天下,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了,余秋雨的悲苦不但在他时代不能停止,还需要他的子孙继续承受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