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散文】 冰雪北极村 难忘北国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云南 · 黑龙江春晚《云之南·地之北》外景拍摄撷趣</b></p><p class="ql-block"> 岁末年尾,昆明依然是和风丽日,温暖如春。千里之外的北国黑龙江却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为了拍摄云南黑龙江春节电视联欢晚会《云之南·地之北》外景,台长曲贵年把文体部主任陈西妮和我叫到他在主楼办公室专门交待去北方的任务。我与陈主任领受任务回来在部门分工,她因执导其他多台节目在家坐阵,我是部门副主任作为领队兼任导演率领晚会导演潘滇明和云南作家王洪波,前往黑龙江台与他们共同前期策划,又陪同黑龙江台摄制组前来云南,采风滇南热区亚热带边境景色。春晚创作,马不停蹄,以倒计时状态推进工作,最后再与云南导演组前往冰雪东北,先期拍摄哈尔滨、绥芬河、漠河、亚布力等北国冰雪外景地影像内容,制作北疆冰雪视频年俗素材镜头。频繁往返,大南大北,虽吃了不少苦头,却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采南国风情 撷北国风光 </b></p><p class="ql-block"> 这次春晚采访的策划文案,是天南地北两台视觉,互换角度看对方,异地采风迥然不同的天然气候,自然人文,风情文化,展示两地自然与人文差异性。黑龙江与云南两省双方春晚编导创作组,互派摄制组到对方异地,换位以各自不同眼光到彼此陌生的异域拍摄外景。</p><p class="ql-block"> 先由黑龙江台来云南,驱车去滇南边疆红河沿线采访,沿着百年滇越铁路到热带河谷的国家级口岸河口采风。黑龙江台春晚总导演王国臣,率领春晚主持人全国金话筒获得者王艳萍,文学编辑,音乐编辑,好几位北方汉子,风尘仆仆,从冰天雪地的北国,来到春意盎然的彩云之南。我代表云南东道主台春晚创作组,带着云南摄影师杨理,制片人杨静梅,金杯面包车驾驶员朱云,驱车陪同这些身穿厚厚冬装包裹着的北方来客,从春城出发一直向南,往滇南方向赶往温暖的中越边境红河州河口县城,一路上,北方朋友非常好奇,越往南走越兴奋。</p><p class="ql-block"> 沿途不仅满目翠绿春意,田野更是瓜果飘香,樱桃花红艳艳地开在公路半山腰,花枝招展。车行天下,一路欢歌,客人连连惊诧不已,惊喜兴奋催生激情飞扬。王国臣导演是诗人,惊奇激起诗兴,连声啊过不停。同时,浑身大汗淋漓,不断带头减衣服,拥挤不堪的车厢里,最后全部堆满他们臃肿的冬装。</p><p class="ql-block"> 驱车到达滇南红河谷,热带亚热带自然气候,中越边境异域自然风光,边境奇特人文风情,更是丽人如云,风情万种,令人留连忘返。从白雪皑皑的大东北黑龙江平原,来到郁郁葱葱的彩云之南,在神奇异地采风。迥然不同的自然人文,浓郁风情文化,编导们被深情的土地,动情的人文,热情的民族所感染所吸引,手举相机忘情地拍摄采撷最美最动情的镜头,积累了大量丰厚的素材。在此,拍摄了滇南桥头堡繁荣热闹的河口边民互市;记录了巡逻南疆国境线上的国门卫士、边防武警战士,与守护河口铁路公路大铁桥的官兵,无私奉献的风采;拍摄了南溪河谷两岸,繁茂丰美的芭蕉树林,金灿灿的菠萝蜜,翠绿的瓜果甘蔗地,郁郁葱葱的橡胶林。徜徉期间,目光所及满目春色关不住,热带果蔬飘香的果园,一坡坡山地,一片片梯田,阡陌纵横,琳琅满目。</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台主持人王艳萍,脱下她在东北冰雪世界里臃肿的冬装,换上薄如蝉翼的短衫,潇洒轻盈的采访,忙忙碌碌,汗湿香腮。在滇南边疆体验云南的神奇美丽,参与少数民族热闹赶街,品尝云南酸辣特色风味。看见悠游自在的越南妹戴了越南风格特色的小斗笠,走过河口大铁桥前来赶集,她也是头戴小篾帽,换上边民少女们艳丽的服饰,款款柔情,风情万种。特别看见温柔流淌的南溪河,青翠欲滴,望眼欲穿,竟然有一群惬意的小妹子,在深冬正午的南溪河边游泳嬉戏,她也是跃跃欲试。从冰天雪地远程而来的王国臣导演,惊叹不息,但是考虑南北水土不服,两地冷暖有差别,各方风俗迥异,没有给主持人下水。</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南国冬天里,金牌主持人王艳萍,错失想体验柔软河谷里温热游泳的良机,但是,整个东北春晚摄制组成员,在春意正浓的云南大地,一幅幅奇景,一幕幕奇遇见闻,身体力行,耳闻目濡,亲历亲为,身同感受。临别之际,奇特的感觉,收获颇丰,迥异的记忆,精彩满满。</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国冰天雪地 南国的我们穿得像“企鹅”</b></p><p class="ql-block"> 送走北方来客,云南台春晚摄制组随即组织人马,前往东北进行为期十天的采访。作为对等互访,我代表云南台摄制组回访,率领云南春晚导演潘滇明,云南春晚主持人王娟,从温暖的春城昆明出发,中转乘飞机将近六个小时到达北国之冰城哈尔滨,然后根据主人帮助制定的摄制组日程安排,航班落地当晚就乘坐火车,穿越大兴安岭地区,前往中国最北端的北极村漠河,采访北国冰雪风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穿得厚厚实实,臃臃肿肿,笨手笨脚,被黑龙江台春晚剧组指派的安钢导演,摄像师高建伟,引导着匆匆忙忙乘火车旅行。频繁上下,走走停停,可能是天气寒冷,被冻麻木了,整个人脑子里,昏昏沉沉。不知道时差原因,还也可能是海拔低,我是头晕脑胀,任由主人安排行程换乘调遣。我懒惰地缩在温暖的车厢一隅,在耳边不停地响起火车与铁轨强烈的碰撞声。</p><p class="ql-block"> 回首那些冰天雪地莾林中的行程,回望那些窗外银装素裹的乡村。偶尔也是想起大学生时代阅读过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描写,以及小时候听过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东北林海雪原里神出鬼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侦察兵杨子荣,排长少剑波,猎人李勇奇的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我们是工农子兵,迎来春色满园换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踩在雪上嘎吱嘎吱的声音,是冬日里最美的音符。</span>短短的北国冰雪旅途,充满温情,充满深情,充满神奇。一次冰雪东北行,一辈子的记忆,真是令人难予忘怀。</p><p class="ql-block"> 那天,在隆冬的季节,我们从温暖如春的春城昆明起飞,飞机落地在白雪皑皑的北国冰城哈尔滨。一脚迈出机舱,北方严寒的刺骨冰风,袭面而来。我激灵一个寒战,趔趄着站立不稳,冰冷硬滑的雪地上重心不好,差一点摔倒。好在主人细心照料,短暂停留,给我们马上塞进开有大功率空调热风的温暖的汽车取暖。 在屋外路上穿得厚实,捂的严实,到达房间热得大汗淋漓,又要马上脱衣服,解甲归田,马放南山。</p><p class="ql-block"> 主人知道我们来自温暖的南国,给我们特别准备了去北极村的防寒服。那是一套厚厚实实的棉衣服,棉裤子,棉靴子,在王国臣总导演,袁凯导演的热心指导下,在房间十分费劲地穿了半小时。每人一套,全副武装,三人穿起来,一看对方,从头到脚,臃臃肿肿,笨手笨脚,行动起来更是绊手绊脚,像“企鹅”。主持人精致矮小的王娟,突然高大不少。大家哈哈开怀大笑,笑得前仰后翻,给旅途带来愉快。</p><p class="ql-block"> 吃过接风洗尘的酸菜粉条,上车饺子,下车面。当晚就踏上了冒着腾腾烟气,隆隆北上的列车,去中国北极村——漠河,开始长途采访的征程。火车,一路奔驰,穿越大兴安岭林海雪原地区,来到齐齐哈尔市。换火车继续北上漠河。两天后,又从漠河匆匆返回齐齐哈尔,回到哈尔滨。时常早上,刚下火车,便投入拍摄,晚上又赶紧收拾东西上火车。拍摄完漠河、绥芬河、亚布力等三个北方外景地的全部镜头,我们已在火车上坐了整整两天又六夜。</p><p class="ql-block"> 连续一个多星期北方采访,旅途劳顿,连脸也没能好好洗上一次。这可苦了主持人王娟,她每出一次镜就得必须要化一次淡妆,每次化妆都只能坐在火车上“一切从简”,旅途如此忙活不久人便瘦了一圈。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车饺子,下车面”</b></p><p class="ql-block"> 在冰雪北国,乘着东北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运输网络空间上的火车,东奔西跑,成天在火车上奔波,我们三人本来就有点吃不消,然而更让人吃不消的,还数东北人热情的饺子、热情的面条。</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民间非常流行有一个热情待客的习俗。“上车饺子,下车面”,平常人都是能出口成章,烂熟于心。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东北人民间待客时候,主人送客人出远门,客人上火车前,要吃饺子送行,客人下火车回来后,得吃面条接风。这个民间习俗,对于习惯于吃面食的东北人,也算是快事一件,而对于习惯吃白米饭长大的云南人来说,吃多了可就苦不堪言了。</p><p class="ql-block"> 赴东北摄制组,几乎天天都上火车,下火车,几个人顿顿都得面对饺子,面对面条。刚开始很新鲜,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如沐春风。后来时间长了,换乘火车太频繁了,主人热情好客,又热情不减,顿顿饺子,餐餐面条,我们一看见饺子、面条,肚子就饱了。最后,没有味口的王娟实在撑不住了,只得厚着脸皮问陪同的黑龙江台同行:“你们有米饭没?”东北汉子此时方才幡然醒悟:敢情三人已对这饺子面条吃过头了就没了感情了啊!</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极村:“圣诞老人”</b></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东北冰雪采访,来到国冰雪大世界。首站采风地点就是中国最北端的神州北极村——漠河。云南位居祖国西南与东北黑龙江省,大南大北,强烈的地域人文与疆域文化差异化,迥然有异,反差强烈的自然景观地理天气原因,截然有异。我们相当兴奋,感受也相当强烈。从昆明起飞,中转加空中飞行需六个小时,飞机落地哈尔滨,短暂停留,就蹬踏上了冒着腾腾烟气隆隆北上的火车,在东北开始中国北极村漠河的长途采访的征程。当晚的列车,从哈尔滨到达齐齐哈尔市,又在齐齐哈尔站,中途短暂停留,再换乘另外一个车次,在东北火车铁路网密如蜘蛛网,停靠站台也多,我们换乘车次,依然乘火车,直至穿越大兴安岭地区到遥远的漠河。</p><p class="ql-block"> 漠河,是中国的最北端,被称誉为神州第一北极村。当晚严寒天气有零下41度,住宿在中国最北端的最寒冷的冰雪覆盖的村落,面对东北这么厚实冰雪掩盖的寒冷气温,三个南方人,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寒冷了。那简直就是滴水成冰,你简直不能想象那种刺痛的寒冷,你简直不能在屋外停留,不能抚摸户外汽车外缘及铁器,不然马上被冰冻粘连成一体,不能自拔。俗话说,冷尿饿屁,但是,寒冷北方夜晚,你不能在野外小解,否则,冻掉下巴与冻坏小凶弟,那不仅仅是茶余饭后开玩笑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最北端的神州第一北极村——漠河,拍摄一整天。我们拍下了严冬漠河渔村,渔民凿开冰天雪地下乌苏里江一公尺厚的冰层,呈现漠河“江上捕鱼”的北国奇观。拍下了冰雪北极村一队村民,在林海雪野赶马行走冰爬犁的北方古老风物。拍下了寒冷乡村里北极村民,家家户户,银装素裹,屋内热炕温暖如潮。屋外冰冻三尺,把冰冻江鱼、冰冻水饺、冰冻鸭梨,就地天然原生态地丢放在白雪皑皑的屋檐上小院内的东北乡村奇景。春节即将到来,摄制组专门拍摄春满人间,万象更新的北极村漠河,一幅幅北方春节浓郁的年俗。冰雪北国里,当地聪明的村民,土法制作冰雪窗花,巧妙制作晶莹剔透的迎春冰灯;敦实稀疏的北方冰雪村落里,村民在白雪皑皑中,鲜明的树立着的白桦树木栅栏上,粘贴鲜艳红春联;在乡村院落里,乡民嬉戏玩闹着,打雪仗,堆雪人的北方温馨冬景。 身处寒冷北方,内心却是充满温情,充满亲切,充满感动。对北国风光,千里雪飘,壮丽河山,对北方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勤劳质朴的精神,一幕幕见闻奇遇,身体力行,耳闻目濡,亲历亲为,身同感受。临别之际,奇特的感觉,也是收获颇丰,迥异的记忆,也是精彩满满。</p><p class="ql-block"> 漠河,是祖国的北极村。这里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据北极村村民介绍,夏天他们去看电影,往往一场电影还没放完,天就亮了,有时甚至会出现极昼现象。冬季昼夜间隔,虽不像夏天那么大,但早上八点天亮,白天三点钟天就会全黑了。摄制组只好天不亮就起床,一番准备,梳妆打扮后,静待天明,天一亮就赶紧摄制,一天时间也就只能拍摄四五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漠河冰天雪地,幸得北疆武警边防部队援助,他们戍边冰封北国,勇武顽强,训练有素,卓越的冰雪越野车,带有冰镐雪铲子。前行的路千万里,深没过膝盖的大雪覆盖之处,处处危机四伏,但是,他们既胆大妄为,又谨慎稳妥,为我们南方来的摄制组,保驾护航,安全高效地保障完成拍摄。北疆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令人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每逢佳节倍思亲,云南黑龙江,天南地北,南北两省春晚创作组,在万家团圆之际,讴歌长年累月驻守边关军人,赞美保卫国家安宁默默无闻的忠诚奉献,表达亲人思念,也是春晩重要主题。为采访驻守在祖国最北疆的边防军人,两省摄制组奔赴气温低达零下41摄氏度的漠河,拍摄北极村北疆驻军边防哨所官兵风采,也是我们此刻北上的重要行程。(曹先强)</span></p> <p class="ql-block"> 北极村的寒冷,南方的云南人,连想也无法想象。那天刚到北极村,我与王娟、潘滇明三人见到自己呼出的气,一出口便变成弥漫白雾,觉得挺好玩,几人便像孩子似的赛着哈气,那模样颇有几分吐云吞雾的神仙气。两三分钟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全部乐了。原来哈出去的气,两三分钟便全结成了霜花。茫茫雾气,瞬间在三人头发、眉毛、睫毛上“安营扎寨”。我的整个形象,满脸满腮呈现出来了夸张的戏剧化的银霜染发,甚至连胡子,也全白了,成了一个标准的白胡子、白眉毛的“圣诞老人”。</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冰滑梯:一次足矣</b></p><p class="ql-block"> 为使云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现场感,摄制组东北采风的任务,主要以冰雪活动有关。晚会导演不仅要求王娟,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还为她设计了高山滑雪、坐冰滑梯等惊险刺激的镜头。</p><p class="ql-block"> 从没滑过雪,从未坐过雪橇的云南人,可能觉得滑雪是件挺好玩的事,可天生不擅长运动的王娟,却觉得滑雪实在可怕。在银装素裹,皑皑白雪的亚布力冬季亚运会滑雪场,当导演叫王娟换好高山滑雪场提供的滑雪行头,准备拍摄她滑雪时,她战战兢兢,紧紧抓住滑雪杆就是不肯挪步,嘴里还直喊:“求求你们,别让我滑了。”尽管大伙一再给她鼓气,可看着周围北风凛冽,冰雪皑皑,脚下都是又滑又硬的冰雪世界,她茫然不知所措,心生抖颤,无论如何迈不出脚子,我们几个导演也是自身难保,无奈只好作罢。只有叮嘱黑龙江台的摄影师,抓拍一组王娟的造型、摆式、招数与滑雪景观,草草收场。</p><p class="ql-block"> 滑雪的镜头总算躲过了。王娟刚松了口气,导演又让她从高高的滑雪场顶部的冰滑梯上,向山下1000多米的滑雪场俱乐部,滑下去。看着那又滑又陡的冰滑梯,像高高挂着的一线天,王娟恐惧起来,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可这回导演愣是不松口。幸好黑龙江电视台年轻的导演安钢,自告奋勇,愿意两人同坐一个滑板,陪她一起滑下去。王娟心一横,双眼一闭,双手紧紧抓抱住那个小伙子导演,两眼紧闭唰唰唰唰地便往下溜滑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那速度真叫快,王娟只感到脸上似有千万颗细针在扎,耳边风声呼呼直响,吓得她一声声大声尖叫,可没等那一连串大声尖叫结束,两人已稳稳当当停在一千四五百米开外了。谈起这次经历,王娟心有余悸地说:“如果不是为了工作,此生我再也不滑第二次了,打死也不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北国冰雪之中见真情</b></p><p class="ql-block"> 东北的亚布力,这一地名,是随着第三届亚冬会在那里隆重举办而传遍全国的。当摄制组抵达那儿时,似乎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四周冰雪茫茫,除了皑皑白色,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杂色,真正是个银装素裹、粉雕玉砌的世界。很自然,气温也相当低,与春城昆明相比相差50多度。我穿着四件厚毛衣,外加一件大棉袄,王娟也穿着两件大棉袄,但大家仍冻得直发抖。那儿的太阳,似乎除了照明,便不再有其他作用,站在雪地上,人丝毫感觉不到太阳的温热存在。</p><p class="ql-block"> 摄制组费了好大劲找到滑雪道,王娟整装刚在摄像机前站稳,两脚便像两条木杆似的不会动了。黑龙江电视台的王国臣总导演一看,急坏了,这个老东北人他马上意识到,王娟已被冻僵了。大伙赶紧把她抱回驻地的一家咖啡馆,帮她把靴子脱下来,王导二话没说解开衣领,把王娟冻僵的双脚紧紧捂在温暖的胸前。过了好半天,王娟才感到双脚恢复了知觉,才慢慢又投入到冰雪拍摄之中。事后,王娟深有感触地说:“生活里让人感动的事,其实很多很多,只要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珍藏。”</p><p class="ql-block"> 《云之南·地之北》电视春晚,1998年春节期间在两省电视台播出,当年中央台春节节目展播中播出,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原载《云南广播电视报》曹先强 撰文 1998年1月22日春节特刊】</p> <p class="ql-block">【照片】南疆热土,岁末的昆明依然是丽日和风,温暖如春。千里之外的北国黑龙江却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云南电视春晚摄制组,千里迢迢,深入冰雪北极村一一漠河村,拍摄记录北极村村民家家户户做冰灯、贴春联的北方冰雪年俗。安刚 拍摄</p> <p class="ql-block">【图片】云南电视春晚摄制组,在黑龙江东道主周到安排下,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冰雪大世界,北国林海雪野采风。安刚 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