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霄山脉北段湘江流域的醴陵,曾经养育了众多黄埔一期学员,北伐中壮烈牺牲的外公黄再新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外公履历</p><p class="ql-block">黄再新,原名黄振新,1901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他自幼聪颖过人,在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顺利升入湖南省立长沙长郡中学直至毕业。辛亥革命后的湖南出现了一大批接受先进思想的人物,其中很多成为了早期的共产党人。1919年5月,毛泽东本人就为响应五四运动,回到长沙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学生开展反帝爱国斗争。成长于这样一种氛围中,年轻的黄再新自然地将个人命运与改变中国联系了起来。他把自己的本名由“黄振新”改为了“黄日新”,取日新月异之意,但后来又感到革命性还不够强,最终取名“黄再新”。由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他被推选为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并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在对西方列强感到失望后,转而开始接受苏联的支持。1923年10月,共产国际派鲍罗廷到广州任驻中国代表,同时也是苏联驻广州政府的全权代表。鲍罗廷被任命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开始按照苏共的模式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即当时在军、公、教及司法人员中进行的“党化运动”。1924年1月,孙中山召开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按照布尔什维克的组织制度改组国民党,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黄再新于1923年底被党组织派赴广州,考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堂。1924年5月3日,孙中山发表对蒋介石担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校长的任命。两天后,黄埔一期从各地招考的学生开始入校。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堂的学员虽已先期开始接受军事教育,此时全部并入黄埔一期学习。黄再新也随之正式成为黄埔一期生。</p><p class="ql-block">据记载,黄埔军校一期1924年5月入学学生分成为四个学员队,稍后大本营讲武学堂学员归入黄埔一期组成第6学员队,其间还有少许学员补充进来,当年11月底一期毕业。根据目前可见的黄埔一期学员名单(6月),一队130人,二队128人,三队137人,四队133人,六队118人,另有其他学员19人,黄埔一期共计学员665人。</p><p class="ql-block">蒋介石对黄埔一期学员极为重视,据记蒋介石前后对一期学员训话30余次。一期学员日后在国民党军中获提拔很快,出现了一批高级将领。同时,黄埔一期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军事领导人才,其中有徐向前元帅、陈赓大将、周士弟上将、阎揆要和彭明治中将等。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或遇难的黄埔一期学员许继慎、蔡申熙、左权,在1990年代初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p><p class="ql-block">黄再新所在的黄埔一期六队118位学员中,只有24人来自江西和两广等地,其余94人均为湖南人,而醴陵人又占湖南老乡中的三分之一强达35人。六队醴陵子弟中有曾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在抗战中牺牲的左权。有曾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中将司令,参与筹商湖南和平起义,发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并于1990年回国定居任该会会长的李默庵。</p><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曾在党纲中明确写入“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要走俄国人的道路。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苏联对黄埔军校从经费、武器装备到人员训练上都给了大力支持。鲍罗廷担任苏驻广州政府全权代表后,很快就联系苏联政府派来了军事顾问团,苏联内战时期的英雄布柳赫尔(化名加伦)将军被派任中国军事总顾问。自晚清时起,中国各军阀的部队都聘有西方列强的军事顾问,但从黄埔起,南方革命政府的军队才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战争战法。加伦将军亲自率领黄埔军校的学生兵参加了两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并帮助制定了北伐战争的总战略。在战斗最危险的时刻,他总能冲锋在前,为黄埔学员作出了榜样,也对国共两党军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黄埔建校之始,第一个代表中共入校的是张申府。当时蒋介石提名的17名教官中,只有时年32岁的张申府是中共党员。张申府没有任何军事斗争经验,但他是与陈独秀、李大钊齐名的中国共产党三个创始人之一,因之被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他利用与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等人的关系,积极将中共党员引进黄埔。他推荐了15位共产党人进黄埔,排头位的就是周恩来,其次还有周佛海、恽代英、赵世炎、高语罕、沈雁冰等人。周恩来是张申府在欧洲时介绍入党的,而周恩来进入黄埔后很快得到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赏识,从此奠定了其在中共的领导地位。而书生气十足的张申府因看不惯蒋介石擅长专权和刚愎自用,很快挂冠辞职,周恩来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3年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就形成了中共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国共合作后,黄埔军校为共产党在军校生中发展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十分重视黄埔军校的创办,先后两次发出通告,要求各地“多选派党团员或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培养党的武装骨干”。包括黄再新在内,各地共有29名共产党员入学黄埔一期,其中知名的有蒋先云、李之龙、张其雄、刘畴西、陈赓、宣侠父等。在校期间,中共党组织从进步青年中发展了57名党员,其中有蔡申熙、曹渊、黄振常、唐澍、王尔琢、许继慎、袁仲贤、张际春、郑洞国等。黄埔一期毕业后,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又有24名毕业生先后加入共产党,其中就有周士第、薛文藻、贾春林、宋希濂、黄锦辉、李默庵、左权、侯镜如、杨润身、彭明治、廖运泽、王叔铭、阎揆要、陈浩、徐向前、刘立道等。黄埔一期学员中先后涌现出110名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黄再新于黄埔一期毕业后没有留在广州,而是去了湘军部队,由于是军中青年才俊,很快升任排、连长,到北伐战争开始时,黄再新已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的少校副营长。此时第二军军长为谭延闿,党代表为共产党人李富春。黄再新跟随第二军率部按北伐部署从江西、福建方向进攻,1926年12月24日在福建漳州战场壮烈牺牲,年仅25岁。</p><p class="ql-block"> 黄再新英勇牺牲的事迹很快被北伐军确认。根据国民革命军方面的统计,到1927年底,黄埔第一至第五期学生在北伐战争中共阵亡1751人,受伤707人。而另据一些资料记载,黄埔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和北伐中共牺牲约3000人,不过在纪念碑或史书上能留下姓名者仅600余人,漏缺太多。有人估计仅黄埔一期的学生可能阵亡就接近一半。今天我们在长洲岛黄埔校园内“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上可见留名者仅351人。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八篇》中,以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在北伐战争中牺牲者为限,则仅有113人姓名。黄埔一期毕业生黄再新的英名均位列其上。黄再新牺牲后,留下两女一男成为孤儿。1928年10月,根据蒋介石的提议,国民政府设立筹备遗族学校</p><p class="ql-block">委员会,推举蔡元培、何应钦、叶楚伧、宋庆龄、宋美龄、何香凝、王文湘、李德全等人为委员。同年11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决议,在南京中山陵附近,创办一所革命烈士子弟学校,专门收容北伐战争中阵亡将士子女和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烈士后代,学费及食宿费用均由学校供给,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黄再新的长女黄文英、次女黄兰英,得以顺利进入遗族学校完成学业,并继续升学后步入社会。民政部为黄再新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但留有遗憾的是,由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共与国民党之间展开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而黄再新不仅在1926年就被国民党方面确认为北伐烈士,他的名字也一直镌刻在黄埔岛阵亡将士纪念碑之上,女儿又成为由国民政府抚养的烈士遗孤,种种原因使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方面长期没有明确黄再新的革命烈士身份。</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中母亲竟被污为“反动军官子女”,倍受歧视打击。所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黄再新烈士重新被党承认。1984年6月,民政部为黄再新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称“黄再新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p><p class="ql-block">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算起,迄今已经九十余年,在那个年代有多少像黄再新这样的青年为了理想投身革命,为了改变中国他们不惜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外公出征前在军校的照片,也是我家唯一的外公照片。妈妈保留的外公遗物,一枚私章,一本黄埔同学录,进步刊物《新青年》《湘江评论》一些书籍及其他遗物,都在文革中被遗失了。</p> <p class="ql-block">我凭九十年前的照片画了一幅外公的像,这是我感觉的一个25岁的青年,英姿勃发,抱着为国为民勇敢赴死决心的青年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八四年政府颁发的烈士证书,</p><p class="ql-block">黄再新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感谢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文献资料,特别感谢帮助收集革命历史文献的朋友们!!!</p> <p class="ql-block">这是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烈士名录</p> <p class="ql-block">一九九六年我带着妈妈探望了外公的黄埔军校一期同学,九十多岁的黄埔同学会会长李默庵先生。他当时已经脑梗一年了,说话困难头脑也受到损害。</p><p class="ql-block">妈妈也已经脑梗两年多了,当她听说外公的一期同学同乡李默庵先生回国定居在北京 ,十分激动,想去看他。</p><p class="ql-block">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拨通了黄埔同学会电话 ,由秘书同志接听,被告知李老先生现况,要问过他本人是否认识我的外公是否同意接待我们, 才能给我回话。</p><p class="ql-block">当他们去李老家问他是否认识黄再新时,他非常肯定的回答“认得”。秘书处给了我李老家的电话地址。我很快和他家特护秘书联系,第二天下午带着妈妈去看了外公的同学老乡李默庵会长。</p><p class="ql-block">亲眼见,亲耳听到李老说他记得我的外公黄再新,“怎么可能忘”!这句话让我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他是脑梗的九十多岁老人了,听到他坚定的回答,我热血沸腾眼泪夺眶而出。</p><p class="ql-block">外公离开我们七十多年,能够见到外公同学真的不敢想。请朋友为我们祖孙三代人拍下了这几张合影,作为珍贵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亲自去了广州,原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感受外公生活学习过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