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贡院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到了江南贡院,我们到了一下车就有阵阵寒风嗖嗖的向我袭来,今天的温度零下5度,妈妈让我把冬天最抗寒的衣服穿在身上,搞得我包的像一个粽子一样,眼睛里一直有风灌进来。虽然天气很冷,不过我还是坚持来了,因为我真的好久好久没有来夫子庙了。</p><p class="ql-block"> 进了夫子庙,走了一会我就感觉手和脚都快要冻僵了。冷的我直哆嗦,脸上也红通通的。经过了一个卖小商品的店,妈妈看我冷,就给我买了一个毛茸茸的帽子和手套。戴上帽子和手套顿时暖和多了,我们继续前往集合地点。我们找到了何老师,去的时候只来了一两个同学,我赶紧找家长背学习卡上的知识,因为在家预习好了,所以背起来也是一气呵成,我又再一次成为了全班第一个拿红帽子的,好开心呀!</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畔,夫子庙学宫东侧的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是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科举考场。明清半数以上官员出自这里,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摇篮”。清代可容纳两万多名考生同时开考,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影响力之深远,列中国贡院之冠,是国家5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小桥漫步在秦淮河畔,大家依着河畔边的桌子和椅子,就在这坐下来。何老师说不远处那条那个桥叫“文德桥”,我来的时候刚好走过,面前的这座桥叫“文源桥”,河流下游还有一个“文正桥”,这里的桥都是以当时一些历史故事来命名的。接着走出了庭院,我们进了江南贡院。正如眼帘有一个屏风,康熙帝提笔,上书五律一首:“人才当义取,王道岂分更。放利来多怨,狥私有恶声。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为怜死后名。”在院内四周环绕一圈,发现它上面还有几个门匾,写着:探花、榜眼、状元、首案,元会、元解。状元和元解两个字上面还分别放了两个大红球,是有大喜事或者结婚的时候才会用的喜绣球。那何老师在那讲课,突然有一个小朋友他的脚踩到鳌头上了。何老师又饶有兴趣的给我们又说了一下鳌头的寓意?独占鳌头,寓意说的是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前面还有一个鲤鱼跳龙门,何老师带头都一个跳,他说:“2022年我要成为更好的何金钟!”“碰”的一声,跳过去了,我们很多人都学着他的样子,跳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往前走看到了一个非常大的牌子,上面写着许许多多状元名录。在这幅画上有好多人都在这看着,几乎每一个人都提着灯笼,灯火通明,旁边还有小摊在卖食物,有人高兴跳了起来,有人却蹲在那儿哭,可能是没考上吧。清朝那时候人们的辫子都很长,都搭在背上了。</p><p class="ql-block"> 何老师跟我们讲了个故事,大户人家是每年都要去抢状元郎,为他们家未出阁的女儿。那时候大户人家都会派管家在榜下等着暗中观察着,一旦发现有人上榜后兴奋地跳起来,这时候可能就有人拍了你一下肩膀说,我们家老爷邀请您来家中坐坐,沟通一下家庭情况。如果没有婚配,很可能就是他家的女婿了。因为当时长得很帅,然后考得又好的青年并不是很多,管家有很多人,就好似有很多头狼,但是只有一点点的羊一样。所以优秀的男孩子不够分,只能用抢这个词,因为真的是抢,只要逮到一个人就立马把他抓起来, 往马车上推塞进去就跑。如果是已婚的,那就得赶紧跑,不能被管家他们逮住了,因为被他们逮住了,他们家老爷肯定会问他们,愿不愿意娶他们家女儿为媳妇。</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了有一个历代状元名录面前,从唐代开始看,我又看到了好多认识的诗人都是状元,比如有:张九龄,贺知章、王昌龄、王翰,王维、元稹、柳宗元。</p><p class="ql-block"> 让我想起了语文课上学习,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七言绝句《出赛》</p><p class="ql-block">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 class="ql-block">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个长廊。这长廊里面有几个号舍。听之前何老师讲,这就应该是他们当年考试的地方吧。每个号舍上面都有一个古诗,最后一个里面他们的古诗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家长和老师讲了,就是说他们那边进场的规则特别严格,从凌晨3点开始进场,一直到那个安检检查到7点,因为他们带来所有东西都要检查。就算是一块大饼或者蛋糕,甚至是带来的被子,都要翻开检查,如果是大饼的话再给你掰成两半,看里面有没有塞纸条,特别严厉,因为如果不严厉人人都带进来东西作弊,那这还叫考试吗?这还不叫菜市场了吗?9点的时候开考,开考前会放鞭炮。发这个炮就开始考试。考到什么时候都没事,然后你饿了就吃一口你带来的食物,渴了就喝一口你带来的水,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把上面考试那个桌子那张木板拿下来搭在那个台子上,他们就在这么小的一个地方睡觉了。然后每三天回各自定的旅馆休息一次,第9天也就是最后一门,考完就可以回家等发榜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还有一个很有意义游戏。古代科举功名分5个等级: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赐进士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我一共得到了9分,对应的功名是榜眼,差一点点就是状元了,如果下一次还有这样的游戏,我一定要拿一个状元呀。</p><p class="ql-block">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今天天气特别寒冷,虽然何老师讲课很有趣,不过我的手和脚、我的血液还是没法活跃起来,都快冻僵啦,不过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还是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熙雅口述40分钟 共3368个字</p> <p class="ql-block">家长手记:</p><p class="ql-block"> 首先表扬女儿,越来越有自信,今天居然举手肯背“千字文”了,且愿意拍照作证明,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江南贡院里,我仿佛看到这样的一个情景:一个江南山村的孩子,十年寒窗,经过县一级童生试,考中生员后,徒步来到南京,经过贡院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举人,得第一名解元。又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考中贡士,得第一名会员。又立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中进士,得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开始为天子做文学侍从官,为国家和民族施展他的才华。同他一样,通过殿试后的上百名进士,从此走向仕途。</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中国从隋代至清末,历时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全面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这就是中国低层百姓在和平时期青云直上的一条通道。</p><p class="ql-block"> 他们要滴水研墨,把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临帖功夫发挥出来,让试卷端庄、秀美;他们要把满腹的经纶运用到考题上来,让文风端正,内容详实,表现其博学多才,活学活用;他们要把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念、聪明的智慧,滔滔地倾吐出来,彰显其治理国家的本领;他们要把效忠天子、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突出其无限的忠诚与可靠。</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殿试结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三甲通称为进士,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进士是唐至清各代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古人的眼里,金榜题名寓意为跳过龙门,前途无量。在贡院前,我和孩子也一起试着跳过龙门,也一起端坐在状元椅上,滋生着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得意感。</p><p class="ql-block">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一千二百多年后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为文官考试制度。站在江南贡院科举考试的沿袭图表前,我为我们的古国文明和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江南贡院建于宋,盛于明清。南京是明王朝的发祥地,南京辐射的江淮地域,是清政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富足必然带来了文化繁荣,也为江南贡院提供了成千上万的优秀考生。这样背景下的贡院自然受到国家的重视,这样人才济济的贡院必然名人层出。</p><p class="ql-block"> 回望中华民族的伟业,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科举考试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它根植于广大的人民之中;是它根植于先进的文化之中;是它根植于公平公正的机制中;是它符合新人代替旧人的社会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十二年苦读磨一剑,春华秋实。时针分针竞相追逐,见证着莘莘学子们对未来的执着!无论她们走到哪里,那都会是她们这一辈子,最宝贵的时光。那是时隔多年想起来,都会被自己感动的时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希望孩子们无惧风雨,勇于奋斗,沐浴新时代的阳光,开启人生出彩的新征程!</p>